多點報關突破內陸進出口瓶頸
2007年初,青島海關統計數字顯示,山東省13個內陸地市的企業2006年的進出口報關單增長迅猛,已經超過30萬票。
這得益于青島海關推行的“多點報關、口岸驗放”通關模式改革。據悉,青島的黃島和大港兩個口岸的進出口業務量占到了全省的七成以上,那么,怎樣發揮青島港口經濟的龍頭帶動作用?青島海關致力于將青島港口優勢延伸到省內每個角落,以實現東西部經濟整體聯動,由此啟動了“多點報關、口岸驗放”通關模式。
這一改革打破了海關監管的地域限制,允許省內企業就近在屬地報關,經屬地海關審核后自行選擇成本最低的運輸方式提、運貨物,口岸海關實施驗放。新模式一推出就受到企業歡迎。淄博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對比說,一票出口貨物只要5分鐘就完成了從申報到放行的全過程,是原來用時的1/20。諸城服裝針織進出口有限公司以前報關要到黃島、青島,來回路費、生活費要200多元,現在屬地報關,按每年5000票單子計算,能省下100多萬。便捷的通關模式,幫助企業提高了通關效率,也為吸引了更多內地貨源取道青島,從而帶動了青島港口和物流產業的發展。
青島海關 “多點報關、口岸驗放”實施以來,濱州、濟寧、聊城、臨沂等地90%以上的進出口企業采用了新模式,使得內陸隸屬海關報關單量增長了6倍,為地方經濟帶來新的契機與增長點。
區域通關改革拓展服務腹地
青島海關實施的區域通關改革是為青島港口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06年底,區域通關貨物突破500萬噸。其中“屬地報關、口岸驗放”貨物127.2噸,貨值1.9億美元;轉關貨物387.5萬噸。
沿黃內地各省近三年在山東口岸的進出口貨物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青島口岸已經成為內地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梁。為了進一步彰顯青島作為沿黃區域進出口橋頭堡的作用,帶動中西部經濟發展,2006年8至今,青島海關已經與太原、鄭州、西安、蘭州、太原五地海關分別簽訂區域通關合作協議,出臺了便利內陸企業口岸通關8項措施,在這個占有中國土地面積1/3和人口數量1/4的龐大的沿黃經濟區里,構建起區域通關大格局。
西安葵花針織有限公司是第一票區域通關貨物的出口商,貨值65751.6美元的絲絨套頭衫從西安運抵青島口岸出口時,整個通關過程幾分鐘完成,比以前至少減少了1天,通關費用下降40%。
區域通關改革鋪就了沿黃內陸省份與山東口岸的通衢大道,增強了山東經濟的輻射作用,也為青島港口經濟拓展了更為廣闊的腹地。
多管齊下構筑全方位服務體系
服務型海關的服務是全方位的,青島海關推出的各項便捷通關措施使青島港口經濟更具活力。
適應外經貿發展需要,實行“5+2”工作制,海關的全天候服務使企業通關無虞。
順應物流發展規律,大膽探索創新,率先探索車載物流監管模式,實現了中韓多式聯運的無縫對接。無錫海力士公司利用該模式進口了價值1.3億美元的精密設備,物流成本降低60%,較計劃提前9個月投產。
無紙通關和網上付稅不斷擴大。出口無紙通關報關單80萬票,同期出口報關單量的37.8%,無紙單量居全國第2位;網上支付稅費款總額405.3億元,占同期開征稅款總額的82.2%,居全國第1位。
加工貿易聯網監管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區內聯網進出口企業已達641家,居全國海關第2位,聯網監管覆蓋率達64%,超額完成了60%的目標。
青島海關大力推行通關業務改革、加大對進出口服務的力度,有力推動了地方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據統計,2006年青島海關監管青島口岸進出口貨運量1.2億噸,增長11%,占山東口岸進出口貨運總量的49.3%;監管進出口值達到801.9億美元,增長15.7%,占山東口岸進出口總值的69%;實現收稅收入325.1億元,增長26%,占青島海關稅收總額的64.8%。青島海關李書玉關長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青島海關將進一步整合各種便捷通關改革措施,不斷加強服務型海關建設,推動地方外經貿快速健康發展。
上一篇:石家莊發展10大物流項目
下一篇:大型美國藝術展展品全部順利通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