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稅港區讓東北與國際市場零距離
本報記者葉健
發揮獨有功能服務全面振興
如果將貫穿全省海岸線的“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比作我省對外開放的一條巨龍,那么,建設中的大連東北亞航運中心,便是朝向大海、高高昂起的龍頭。作為東北地區唯一的保稅港區、大連航運中心的核心功能區,大窯灣保稅港區的設立無疑是為開放的巨龍繪上了點睛之筆。
截至目前,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保稅港區僅有三處:上海洋山、天津東疆以及大連大窯灣。何謂“保稅港區”?為什么保稅港區在我省對外開放的格局中地位如此關鍵、功能如此獨特?對此,大連保稅區管委會主任張世坤作出了解答。
保稅港區,是在港口作業區和與之相連的特定區域內,集港口作業、物流和加工為一體,具有口岸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據介紹,保稅港區是按照我國國情實際需要,適應跨國公司運作和現代物流發展需要的新型海關監管區域,是我國目前港口與陸地區域相融合的保稅物流層次最高、政策最優惠、功能最齊全、區位優勢最明顯的監管區域。
據了解,保稅港區是我國對外開放進程中的新生事物,是自由港在我國的特殊形式。按照這一獨特定位,保稅港區享有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相關的稅收和外匯管理政策。其中包括,國外貨物入港區保稅;貨物出港區進入國內銷售按貨物進口的有關規定辦理報關手續,并按貨物實際狀態征稅;國內貨物入港區視同出口,實行退稅;港區內企業之間的貨物交易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
政策上的獨特優勢使保稅港區擁有了許多獨有功能。據介紹,保稅港區具備港口、物流、加工、展示四大功能,可以全面開展港口作業、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轉口貿易、出口加工、展示等七方面業務。
近些年,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發展的需求,世界各地的自由港紛紛采取措施增加新的服務功能,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據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孟煒中介紹,許多自由港不斷密切同周邊區域或國家的聯系,一改過去單純注重增加港口吞吐量、促進商品集散的傳統發展模式,正在積極發展加工制造業、信息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以及旅游服務業等多種產業,逐步形成能夠帶動和引領周邊區域協同發展的綜合性、多功能區域經濟中心。在沿海地區選擇若干條件優越的港口設立保稅港區,已經成為各國提高沿海地區開放水平、積極參與世界范圍貿易自由化進程的重要舉措。
去年8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函復海關總署,同意設立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孟煒中認為,中央在實施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之初,明確提出“充分發揮東北地區現有的港口條件和優勢,把大連建設成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而在大窯灣設立保稅港區,正是全面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重要手段和關鍵步驟。
據張世坤介紹,按照“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大連保稅區正沿著實現區港聯動、申辦建設保稅港區的軌跡一路前行,邁向創建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先行區的最終目標。
建立互惠機制推進腹地開放
1月9日,加快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建設促進東北地區對外開放論壇在大連舉行。與會的專家學者就如何充分發揮大窯灣保稅港區功能優勢、促進東北地區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各抒己見。在開放前沿與腹地之間建立起互動、互惠的有效運行機制,從而推動腹地經濟實現快速發展,成為各方的一致觀點。
在這次論壇中,孟煒中就如何建立互惠機制、推動沿海與腹地經濟實現互動發展等問題,詳細闡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作為國內開放水平最高的區域,保稅港區與東北及內蒙古東部廣大腹地,在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享受的開放政策有很大不同。因此,應最大限度地發揮保稅港區的政策優勢,在平等協商、共同發展的基礎上,以口岸物流合作機制、基礎設施合作開發機制、優惠政策和利益共享機制為核心,以互利互惠的運行機制引領腹地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水平躍上新的高度。
首先,建立口岸物流合作機制,以海陸聯運、海鐵聯運等形式,推動我省港口群的合理分工和緊密合作,構筑東北地區保稅物流網絡,從而提高保稅港區在東北亞地區的競爭力。為此,應加強腹地跨省物流、跨國物流合作,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可在現行的“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基礎上,實施外貿商品在啟運港退稅,借鑒國內發達地區的通關模式,減少企業申報、放行次數,縮短流通時間、減少企業成本、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其次,建立基礎設施合作開發機制,結合保稅港區自身發展的需求,同腹地各省、市就基礎設施建設展開密切合作。運用市場機制,以“誰投資、誰受益”為原則,實現基礎設施投資主體多元化。同時,積極爭取國內其他區域以及國外企業、戰略投資者參與保稅港區和相關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以適當放開的各類基礎設施管理權和收益權,換來保稅港區建設和運作的高速度、高質量。
此外,還應盡快建立優惠政策和利益的共享機制。可以參考國內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在區域合作方面的成功經驗,在保稅港區的建設和發展中,盡可能多的讓廣大腹地享受到保稅港區的各種優惠政策,使保稅港區同腹地形成一個政策和利益的共同體。可將保稅港區的政策向腹地中心城市延伸,以在內陸城市建立保稅物流中心和干港的方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通關成本,強化保稅港區的輻射作用。在具體操作中,可以用定期或不定期協商的辦法,尋找沿海與腹地之間共同感興趣的合作方式,尋找利益共同點,并最終形成雙方滿意的利益分配辦法。
躍上高端平臺引領產業布局
保稅港區,是我國目前港口與陸地區域相融合的保稅物流層次最高、政策最優惠、功能最齊全、區位優勢最明顯的海關監管區域。在各類開放先導區當中,保稅港區是開放程度最高、與國際聯系最為緊密的對外開放平臺。充分運用大窯灣保稅港區這一高端平臺,將使我省對外開放水平躍上一個新高度。
當前,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正在不斷加快,跨國界要素流動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進行著。國際產業轉移的深度和廣度、構成和模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產業轉移的重點已從原材料工業、制造業向加工工業、服務業轉移;高新技術產業、金融保險業、貿易服務業,以及資本密集型的鋼鐵、汽車、石化等重化工業,日益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領域。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使遼寧的沿海與腹地共同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熱點地區。站在保稅港區這一平臺上放眼世界,必將使我省“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的產業布局更趨科學、合理。
去年12月18日,“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產業布局和產業集群專題協商會在沈陽召開,由省政協牽頭完成的《按照產業集群的理念做好“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產業布局的建議》調研報告首度公開。調研報告認為,“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作為全省乃至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是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和東北腹地發展外向經濟的先導區。其實質是通過“五點一線”的開放開發,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帶動包括各類開發區、高新區、出口加工區等在內的沿海經濟帶及東北腹地的開放,使國際產業轉移在地理上尋找到最佳區域和最好平臺,實現承接轉移、集聚產業、牽動物流、輻射腹地,推動沿海與腹地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在此基礎上,調研報告還進一步建議,要以現代產業集群的理念統領“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的產業布局,并且要力爭實現三個“最優”,即單個企業規模經濟最優、企業間的產業鏈組合最優、園區各種不同行業資源利用綜合效益最優。以優勢產業為基礎、以大型骨干企業為龍頭、以拉長產業鏈條為主線,加快產業集聚和技術集聚,培育發展一批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特色產業集群,把“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建設成為布局合理、用地節約、環境友好、產業集聚、行業國際競爭力突出、綜合配套能力強的現代化產業生態園區。
上一篇:鐵路集裝箱物流基地本月底建成
下一篇:韓國擬聯合中國港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