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順差首次出現
2006年,我國農機進口增長幅度明顯放緩,多年進口大于出口的狀況得到扭轉,全年包括內燃機和排灌機械在內的各類農機共實現貿易順差1.6億美元。其中:畜禽飼養機械和糧食加工機械下降幅度較高,達39.7%和38.1%,拖拉機和柴油發電機組進口也出現下降。大部分農機進出口呈現貿易順差,主要有拖拉機及零件(順差額達5.68億美元)、農用運輸車及掛車(4.6億美元)、柴油發電機組(2.8億美元)和收獲機械及零件(2.26億美元)。存在貿易逆差的主要是柴油機及零件(逆差額為7.7億美元)、發動機及零件(9.53億美元)和乳品加工機械(0.11億美元)。在由逆差轉變為順差的過程中,農機產品的出口品種也在不斷擴大。
我國共從世界66個國家和地區進口了所需的農機,其中近85%來自亞洲和歐洲,進口歐盟的農機最多,日本則次之;從大洋洲進口的農機增幅較大,達39.28%;從南美和非洲進口的農機則有所下降。
進出口企業均逾萬家
2006年,我國農機進口經營企業達10344家,較之上年下降了3.21%。其中三資企業是進口的主力軍,企業數量和進口額均占一半以上;其次為國有企業。除個體企業數量增長15.78%外,其他類別企業數量均有所減少。我國農機出口經營企業為10719家,個體企業數量增幅和出口額增幅都很快,已經成為出口主力軍,三資企業出口額居首。但企業規模化經營程度較低。
農機進出口仍以一般貿易為主,其中一般貿易進口43.34億美元,所占比重64.3%;出口55.32億美元,所占比重80.17%。加工貿易進口14.4億美元,所占比重21.37%;加工貿易出口10.65億美元,所占比重15.43%。保稅倉庫轉口貨物進口3.38億美元,所占比重5.01%;保稅區倉儲轉口出口1.09億美元,所占比重1.58%。租賃貿易等其他方式進口、出口很少,所占比重分別為2.55%和0.24%。此外,外商投資進口4.57億美元,所占比重6.77%;對外承包工程8633萬美元,所占比重1.25%;邊境小額貿易6286萬美元,所占比重0.91%。
出口保持高速增長
2006年我國農機出口依然保持高速增長,連續三年增長幅度高于全國機電產品出口增幅,呈現出強勁發展態勢。農機產品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產品出口增長快速,在主要出口產品中位居前列的產品依此為:排灌機械及零件仍居首位,出口16.35億美元,占全年農機比重23.7%;第二為發電機組及零件,出口12.96億美元,占農機出口比重18.78%;第三為柴油機及零件,出口12.87億美元,所占比重18.65%;第四為發動機及零件,出口7.85億美元,所占比重11.38%;第五為拖拉機及零件,出口6.29億美元,所占比重9.12%;第六為農用運輸車,出口4.7億美元,所占比重6.81%;第七為收獲機械及零件,出口3.45億美元,所占比重5%;第八為植物保護機械,出口1.31億美元,所占比重1.9%;第九為畜禽飼養機械,出口1.23億美元,所占比重1.78%。
出口市場實現多元化
我國農機已出口到世界六大洲的204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上億美元的國家與地區有18個,上千萬美元的國家與地區有57個。其中亞洲仍是我國農機出口的傳統市場和最大市場,但是占我國農機出口的比重近年來卻呈下降趨勢,2001年為52%,2006年已降到40.71%。對日本出口居亞洲國家之首,占我國農機出口比重的6.19%。對北美洲出口次之,占我國農機出口比重的22.37%。美國是我國農機出口最大市場,也是惟一出口超10億美元的國家,農機出口的五分之一銷往美國。對歐洲出口占我國農機出口比重19.15%,大部分國家出口增長幅度較高,對原蘇聯、東歐國家出口翻番的也有近十家。對非洲出口比重較低,但是上升勢頭較好,已從2001年的占比7%提高到2006年的10.47%。一些國家出口下降,鞏固已有市場要引起重視。對南美洲出口比重雖然只占5.17%,但是增長幅度最高,達67.72%,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對大洋洲出口比重較低,占2.13%,保持穩定。
農機進出口呈九大特點
2006年我國農機進出口呈現出如下特點:一是比重低。我國農機進出口在機電產品進出口中所占比重不足2%;但出口增速高,連續三年農機出口增速高于機電產品出口增速。二是貿易順差初顯。農機進出口貿易多年來都是逆差,2004年農機貿易逆差27.75億美元,2005年9.56億美元,而2006年實現貿易順差1.6億美元。三是在國家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思想指導下,以及調整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和人民幣穩步升值等政策因素作用下,進出口向質量與效益轉變,出口金額增長35.9%,出口數量增長29.1%;進口金額增長幅度14.%,數量增長幅度25.5%。四是出口市場多元化基本形成,在204個出口國家與地區中,對75個國家與地區出口超過1000萬美元。五是出口產品結構有所調整,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出口增幅高于農機出口平均增幅,如沼氣發動機出口增幅達864%;風力發電機組出口增幅達688%;履帶式拖拉機出口增幅達102%等。六是農機零配件出口比重占全部農機出口近四成,部分零配件納入國際制造產業鏈。實施“走出去”戰略將會使農機零配件出口比重進一步提高。七是127家企業出口農機超過1000萬美元,形成規模化經營。位列出口第一的開普動力機械公司2006年出口了9021萬美元,2007年有望誕生上億美元農機出口企業。4000余家出口企業出口額不足1萬美元,說明大多數企業存在經營不穩定、效益低下,以及無法開展售后服務等經營弊端,進出口代理制仍需大力倡導與實施。八是三資企業發揮重要作用,不僅出口額高于國有等其他類型企業,而且產品可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替代了部分進口產品。九是國際貿易摩擦時有發生。我國動力機械、拖拉機出口位于前茅的企業已經品嘗了國外同行業的非關稅貿易壁壘的滋味,退避是沒有出路的,惟有運用國際貿易規則才能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