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重組后的國家郵政局和新組建的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簡稱中郵集團)正式揭牌成立。重組后的國家郵政局,將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認真全面履行職責,實現政府有效監管的目標。到日前為止,國家郵政局和全國31個省區市郵政監管機構已全部成立。新組建的中郵集團在繼續推行郵政改革進程的同時,接受國家宏觀調控和國家郵政局的監督管理,依法自主進行國內和國際郵件寄遞、報刊等出版物發行、郵政匯兌、郵政儲蓄、郵政物流、郵票發行等經營業務。
“郵政體制改革關系到政府行政體制、國有企業、壟斷行業、金融領域等諸多方面,所以郵政體制改革一直堅持穩中求進的原則,以穩定保發展,以發展促改革。國家郵政局和中郵集團的正式揭牌,說明郵政體制改革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我國的郵政事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在揭牌儀式上,參與郵政體改的一位負責人說。
中郵集團的橫空出世
郵政政企分開是中國郵政體制改革的關鍵一步,在過去的2006年里,中國郵政改革在低調地卓有成效地進行著。2006年3月,郵政總局新聞辦公布了國家郵政局和省、區、市郵政監管機構的機構設置、主要職責和人員編制的“三定方案”。根據“三定方案”,重組后的國家郵政局是信息產業部管理的國家郵政監管機構,實行政企分開,繼續行使政府對郵政監督管理職能,企業職能剝離給新組建的中郵集團。
新組建的中郵集團,主要從事普遍服務業務、競爭性業務(包括快遞和物流業務)和郵政儲蓄業務。2006年9月初各地方郵政管理局紛紛掛牌,隨后10月底,中郵集團的組建方案也獲得國務院批準。在此次揭牌儀式上,中郵集團黨組書記、總經理劉安東強調,集團將根據國家產業政策調整業務結構,優化郵政網絡,實行企業內部重組,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投資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進行改組和規范,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逐步建立健全成本削減激勵機制,在保證普遍服務能力和服務標準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普遍服務成本。
改革后的中郵集團的市場能力將會如何?中郵集團將如何把玩其物流與速遞兩大競爭利器?對于即將崛起的龐大的中郵集團,國內民營與外資物流業都隱隱感到它的沖擊波。
EMS欲與外資爭天下
2006年10月16日起,中國郵政進出口國際EMS(全球郵政特快專遞)郵件承諾服務的實施范圍擴展至我國境內全部區域。這是中國郵政推進國際速遞業務發展的重大舉措。
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日前收到的一份題為《外資進入中國物流業的影響及其政策建議》的課題報告,報告稱:“政府有必要進行物流業的進入規制,一方面防止外資企業壟斷某些領域,獲得超額壟斷利潤;另一方面防止外資企業通過掠奪性定價,摧毀中小物流企業。”該課題組組長、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丁俊發說,目前在物流業的三個領域中,外資已經占據了短期內難以打破的壟斷地位。這三個領域是,國際快遞;航運物流;進入中國的國外制造企業、餐飲企業帶來的物流業務,如汽車物流、特種鋼材物流等。其中壟斷現象最為明顯的是國際快遞領域。目前,國際四大快遞巨頭美國FedEx、UPS,德國DHL,荷蘭TNT已經控制了中國國際快遞市場80%的份額。2005年年底中國物流業全面對外開放后,四大快遞公司紛紛通過獨資、并購、加盟等方式加速網點擴張,進一步強化了壟斷地位。
國際速遞屬于國際產業鏈中的高端領域,中國物流企業一般沒有能力進入。外資企業在中國主要為外資貨主服務,其98%的客戶是外商獨資或中外合資企業,不過,目前外資已經開始蠶食本土物流企業的網絡,例如跨國快遞公司已經著手開拓國內快遞市場。未來如果中國成為全球主要的消費市場,外資的網絡有可能控制相當部分的市場。此時,EMS欲借郵政改革之風,重振旗鼓,利用自身密布全國的網絡優勢,抵制外資將要開拓中國國內快遞市場的勢頭。同時,EMS也通過提高自身服務質量與外資速遞決戰千里之外,2006年EMS開通上海浦東-日本大阪的直飛航線,北京-首爾的直飛航線等。
專營權之爭還在繼續
面對國家壟斷行業的中國郵政欲通過改革參與市場競爭,實現扭虧為盈的雄心,國內民營物流也頓感草木皆兵,極力思索對策。新《郵政法(草案)》第七、八次修改稿中涉及到的郵政專營范圍等議題,由于威脅了大量民營快遞的生存空間,激起了它們的強烈反應。加上國際快遞公司先后試水國內快遞市場,也給它們造成了壓力。面對如此局面,目前國內一些中小物流業也在紛紛調整策略,市場上已出現中小物流企業的聯合發展來暫時化解危機的趨勢。
國家郵政總局分拆后,由于原來郵政的“普遍服務”職能也就是專營權,將由中郵集團繼承,新的國家郵政局將行使監管職能,監管范圍將延伸到包括中郵集團、國內民營快遞公司以及跨國公司等的整個行業。這就勢必面臨專營權問題,民營快遞公司最關心就是新的郵政集團公司與非郵政快遞企業業務的劃分范圍,即郵政專營的范圍將包括哪些內容,這些將由新的《郵政法》相應條款中作明確規定。所以說,新《郵政法》草案的修改結果將影響到大量民營物流企業的生死存亡。對于郵政企業來說,目前改革框架已基本定下來,原來郵政的業務將在中郵集團的牌子下進行市場化的運作,但改革的效果還有待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