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物流合作高層論壇最近在廣西
南寧市舉行,東盟各國代表、中國國家相關部門領導及其他國家的代表出席了論壇,這標志著中國—東盟間的物流合作開始步入更高層次。目前,中國與東盟國家已基本構建了包括鐵路、公路、航空、港口在內的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隨著南友、昆河、昆曼高速公路的建成或即將建成及泛亞鐵路東線的動工,中國—東盟自貿區基礎建設合作的重點轉向了相關的東盟國家,這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充滿了發展的機遇。
物流合作日益重要
物流業是中國和東盟各國最重要的產業部門。按照中國政府的統計,物流業是中國的第一大產業。2005年,物流業在GDP中的比重為18.6%。2006年,中國的GDP估計為20.2萬億元,物流業的總產值估計為3.8萬億元,約占中國GDP的18.5%。按照世界銀行的研究,東盟各國的物流業占GDP的比重大不相同,既有世界上最發達的物流國家之一的新加坡,其物流業占GDP的比重為8%左右,也有世界上物流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的老撾,其物流業占GDP的比重高達35%,其他國家多在15%至30%之間。
2002年中國與東盟十國政府決定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按照自貿區建設的時間表,2010年,中國與東盟的6個“老成員”將基本建成自由貿易區;2015年,中國將與東盟的10個成員建成自由貿易區。雙邊的早期收獲計劃已成功實施,全面的貨物降稅也于2005年7月20日開始實行,投資與服務也即將達成協定。據估計,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基本建成時,人口約為19億,其中中國13.5億,東盟國家5.5億;GDP總額約為5.2萬億美元,其中中國約為4萬億美元,東盟國家約為1.2萬億美元;總的貿易額約為4.5萬億美元,其中中國的貿易總額約為3萬億美元,東盟的貿易總額約為1.5萬億美元;中國和東盟的雙邊貿易額將從2006年的約1600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2500億美元。東盟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將于今年成為我國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并且有可能在2010年前超過日本,成為我國僅次于歐盟和美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日益緊密的經貿關系,使中國—東盟間的物流合作日益重要。
物流合作要全方位進行
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中的物流合作,分為“硬件合作”和“軟件合作”兩部分。從“硬件”部分來看,首先是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的合作與對接。從“軟件”部分來看,重要的是服務貿易協定的簽署、雙方關于物流業法律法規的協調及對物流業的服務與便利化。
現階段,連接中國和東盟國家的泛亞鐵路建設處于基礎建設的最重要的地位。泛亞鐵路這條縱貫中南半島的大通道建成后,將有利于加強中國與東盟各國的物資交流,加快湄公河流域的開發,并可加強中國西南部各省市與東南亞的聯系,它由此被稱為“黃金通道”。泛亞鐵路中國段有東、西、中三條線路設想。東線由
昆明經河口往越南,中線經景洪往老撾,西線經
大理、瑞麗往緬甸。2005年9月,中國段東線正式動工,拉開泛亞鐵路建設序幕。如今因涉及七、八個國家900多億元的龐大建設資金,需要復雜的國際合作和國際談判,相關國家都非常謹慎。
中國連接東盟的高速公路建設如火如荼。2005年12月28日,中國南寧至越南友誼關的南友高速公路正式全線通車,這是第一條從中國通往東南亞國家的高速公路,全長179.2公里,被稱為“南疆國門第一路”。通車后,從南寧到友誼關車程大約只需兩個小時。昆明—河口高速公路正在抓緊建設,即將建成通車。昆明—曼谷高速公路中國內的建設已動工,預計2008年建成通車。但可惜的是,由于經濟方面的原因,東盟國家越南、老撾、泰國與中國高速公路對接的工程進展不同步,這使得中國—東盟物流的便利效果打了折扣。
與鐵路、公路合作相比,港口、機場、倉儲、物流中心和
物流園的合作,重要性小一些。現在湄公河—瀾滄江上的港口航運合作已經開始,但從長遠來講,物流園和物流中心的合作需要良好規劃與建設。
物流合作的“軟件”,如雙方基礎設施的規劃合作、法律法規的協調、通關便利化、檢驗檢疫合作、人員流動的便利等,目前還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合作中不可忽視的因素
雖然中國—東盟間的物流合作已經開始,但是與貿易、投資及服務業合作相比,由于各國對此的重視程度大不相同,由此而使中國—東盟物流合作的水平不高,物流合作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中沒有得到相應重視。
雙方物流合作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中國和東盟各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對物流業的理解能力和對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管理能力、對物流合作中的規劃設計能力等方面的水平不高。
因缺少資金,各國的經濟能力差異也導致了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
受外部因素影響,地區外的個別國家和地區,擔心東盟與中國間的經濟聯系太密切,對中國—東盟間更緊密的物流合作和道路基礎建設合作懷有戒心,從而阻擾中國—東盟間的物流合作。
但是,在雙方的自貿區建設協議已經簽署、合作意愿強烈的情況下,中國—東盟物流合作中所有的這些問題都會在更進一步的經貿合作中得到解決。相信中國—東盟間的物流合作,必將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而取得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