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品安教授日前在
廣州表示,隨著
香港進一步參與到“泛珠江三角洲”的區域合作,粵港經濟一體化正逐步深入,港、深、穗三港“競合”將會帶動整個華南港口業的新一輪有序發展,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最終將三港打造成為一個國際知名的港口群品牌。
劉品安說,最初珠三角港口龍頭地位非香港莫屬。然而,20世紀90年代
深圳港的崛起對香港形成直接威脅,深圳崛起的直接結果是截流了本該流向香港的物流項目和貨源。目前,廣州也加入到這場混戰中,而南沙港區的建設則成為混戰三方關注的一個焦點。深圳要成為華南乃至全國的物流中心,廣州誓言要打造全國物流中心。不管怎樣,港、深、穗港口的這種無序競爭勢必將影響華南地區經濟的長遠發展,造成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走向“競合”才能避免這種惡性競爭。
無序競爭影響發展
劉品安說,在中國其它沿海港口已經出現了一些“競合”現象。如在長三角,
寧波、
舟山兩港提出合二為一的設想;山東省也提出了通過做強龍頭
青島港、振興兩翼──
煙臺港和
日照港、做大基礎半島港口群,來建設青島國際航運中心的設想。
他認為,以港、深、穗三港為主的華南區域港口群是當今中國港口業發展最成熟,競爭最充分的地域,這一優勢在近一段時期內還不會改變。同時,更是因為這一優勢的存在才促使港深穗三港必須選擇“競合”來繼續保持這種對外的優勢。
劉品安表示,三港競合體現在:合三為一的戰略聯盟,通過資產重組和資本運營,共同創建能充分利用三地資源優勢的粵港港口業“物流航母”。此外,還簡捷高效的通關環境,信息平臺的內部統一。
利用三地資源優勢
劉品安認為,港深穗三港在“競合”下出現新格局:
一、通過“競合”將會使香港的港口業務不斷調整和優化,越來越多的香港港口裝卸和加工等業務將會轉移到深圳或廣州兩港。但作為港口產業中樞系統的管理中心、信息中心、結算中心等仍會在香港,形成一種“作業在粵,結算在港”的局面。留港的這些相關產業可以利用香港專業的管理水平、發達的信息手段和靈活的金融政策,結合內地特別是廣州和深圳較低的成本,提高香港的港口檔次,港口的附加值和股東的回報率。
二、深圳港在三港“競合”過程中會接納來自香港的大量的裝卸和加工業務。同時也接納了一些原本在香港中轉的進口糧食、化肥、木材、鋼鐵等散貨,使香港可以集中精力經營集裝箱業務,其自身的吞吐量也可以得到飛速的發展。
三、廣州是一個綜合性港口,通過“競合”,穗港兩地將會形成一整條的服務鏈,一種共同發展的關系。在這當中,廣州港的功能則是將內地的貨物集中到一起,或者將香港的貨物轉運到廣州來分撥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