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我們最好的落腳點
1月25日上午,白洋灣大街西側白洋灣鋼鐵交易中心即將開工的現場。蘇州一力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剛面對著眼前大片平整的空地,躊躇滿志。空地上,工作人員正在為3天后的開工典禮忙碌著,而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他們蓄勢待發了3年多之久。
在湖南長沙,創立于1995年的一力開發運營著國內著名的一力物流園,物流園占地2300畝,擁有四條鐵路專用線,更是國家物流業實驗基地。“每一家內陸企業都渴望來到長三角發展”,談起為何會在蘇州落戶,潘剛說了這么一句話。他表示,內陸雖然有其資源優勢,但從產業集聚到與國際接軌再到信息渠道等諸多因素考慮,長三角地區無疑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出于這種考慮,湖南一力一直在選擇長三角地區最合適的落腳點。
2003年,以物流為主要產業集群的金閶新城開建,為了吸引高品質的客商前來投資,新城廣發“英雄帖”。湖南一力自然也收到了考察投資環境的邀請。11月份,一力董事長李艷歸親率考察團來到了蘇州。當時,今天這片規劃面積為11.2平方公里的投資熱土還僅僅是紙張上的藍圖,布滿了工廠和農舍。在四次全面考察后,湖南一力爽快地與金閶新城簽了投資意向書,一擲數十億資金。到一個陌生的沿海城市全力開拓,湖南一力為什么有這般的氣度和膽魄?答案似乎在意料之中:蘇州的經濟發展形勢、蘇州的投資環境、蘇州的產業政策……一力人說,他們有太多太多的理由選擇蘇州,這里就是一力在長三角地區最合適的落腳點。
首腦型物流時代拒絕“舉牌業務”
“舉牌業務”乍一聽似乎十分陌生,可這種曾經在白洋灣地區盛行的物流經營方式存在了好些個年頭。說的是,在312國道附近,一些從事物流運輸的業主,為了節約成本,進行一種原始的、低層次的市場調劑——已經租用了一輛集裝箱車,可發的貨只裝了車廂的一半,怎么辦?那便舉個寫有“半車空”之類的牌子站在312國道邊上,苦等業務上門。
“這樣的經營行為應該一去不復返了!”潘剛介紹,一力在蘇州建設的是集“商流、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于一體的首腦型物流基地,帶來的是全新的物流交易平臺和理念。
首先他們將打造信息化平臺,把過去功能比較單一的信息功能渠道整合起來。倉儲、配送、電子交易……一旦把這些內容全都整合起來,客戶就可以得到全方位的信息,平臺的綜合利用率自然得到了空前加大。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家鋼材公司有1000萬元的貨物,那么從入庫登記、擺放倉位,再到出貨、配送、運輸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輕松辦成。
然而,在蘇州一力物流園中,這樣的平臺還不算什么,他們今后將建成的鋼材電子交易系統會讓蘇州乃至長三角地區鋼材物流業的升級發展加快步伐。“這樣的系統只有在北京、上海、廣州有,對蘇州物流業而言應該是一次沖擊和變革。”鋼材的價格是每天都不斷波動的,建成電子交易系統后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交易并不進行現場交割,也就是說一次真實的鋼材交易可能會經歷數次或數十次的電子交易。其最大益處就是分散了鋼材交易的風險,調劑了緊缺品種,便于和國內國際價格體系同步運行,并對鋼材市場的物流業務需求量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此外,有了電子交易系統,原先零碎的小戶或個人交易行為也將集中起來,變成一體化、規模化的交易。
塑蘇州物流品牌要靠創新
金閶新城選址在白洋灣。20多年來,白洋灣為蘇州市物資流通、經濟建設有過巨大貢獻,白洋灣更是成了蘇州物資特別是生產資料物資流通集散的代名詞。潘剛說,早些年他曾經在大興安嶺采購木材,那時候連山溝溝里的人都知道白洋灣這個地方。公路、鐵路再加上水路,白洋灣的先天交通優勢讓其在全國的貨運集散地中一時間風光無限。而前些年,白洋灣開始顯露出了疲態。在潘剛看來,這一天的到來并非意料之外。作為一個傳統型物流集散地,白洋灣沒有一個相對集中的經營場所,甚至連規模較大的倉儲場地都沒有幾塊。這幾年,交通優勢的漸漸喪失,基礎設施的逐步老化,現代物流模式的缺位,白洋灣面臨發展的瓶頸。
“創新是讓白洋灣地區物流行業重煥青春的唯一秘訣”,潘剛表示,將建設的蘇州一力物流園期待著用創新的理念塑蘇州物流發展品牌。談起物流園的發展前景,潘剛滿懷信心。因為他們所建的物流園與蘇州現有的其它物流園存在一定的錯位。他介紹,即將開工建設的物流園,一期工程就占地280多畝,雖然項目還未開工,已經有1600多家客戶看好其發展前景,希望入園經營,其中還有位列國內四大物流公司的知名企業。
“物流園建成后,我們不參與任何項目的經營,扮演的角色從投資商變成了運營商。”潘剛介紹,由物流企業作為投資開發主體的物流地產兼具了傳統市場和現代物流的雙重特性,因此,公司創新地將開發商和運營商兩個主體合二為一,為各經營戶所提供的服務是終身相隨的。“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一力成為蘇州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的物流先進企業,重振白洋灣雄風,塑蘇州物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