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燃油、維修、人力成本的增加,航空業競爭日趨激烈。
廈門航空有限公司憑借獨到的經營,實現了持續20年的盈利,2006年更超額78%完成年初定下的利潤目標。廈門航空是如何創造20年盈利這一記錄的?
務實的發展戰略設計
穩健的發展戰略,奠定了廈航持續盈利的基礎。多年來,廈航致力于把自己辦成“安全、質量、效益先進,職工、股東、社會滿意的中等規模優質航空公司”。
1984年7月25日,廈門航空有限公司董事會第一次會議在
北京召開,正式宣告 廈門航空有限公司成立。廈航的成立,是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合作創辦的作為區域性航空公司的試點,是我國第一家企業化航空公司。1987年廈航首次實現盈利。在之后的幾年里,民航運輸業處于賣方市場,廈航迅速有了積累。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對融資租賃的飛機采取了在允許范圍內的加速折舊,廈航選擇了8年至10年,為企業的持續發展預留了相當儲備。
廈航一開始就選擇了純波音機型,至今也只有波音737、757兩種。要不要引進寬體機,要不要引進支線飛機和貨機作為補充?這些問題議論了多年,廈航慎之又慎。豪華遠程波音787客機也曾寫進公司“十一五”期末的引進計劃初稿,但隨即又在調整中換成737型飛機。
總經理陽廣華告訴記者,沒有盈利的企業就沒有生命力,持續盈利能力是企業發展質量的綜合體現。多年來,廈航堅持適度穩妥的擴張方式。1994年,廈航有償兼并福建航空公司是中國民航改革重組的首例,10多年過去了,廈航又在
杭州和
南昌設立了分公司。調整完善后的廈航發展戰略,運力增長速度由年均10%—12%調整為14%,運量發展速度由年均12%提高到15%,爭取運量5年翻一番。
企業文化的強力支撐
沒有優秀的企業文化,就沒有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廈航成立時,沒有轟動效應,沒有儀式,借了廈門老市區鄰街的兩間門衛房,做了一塊小小的門牌,從廈門建發公司借了5000元錢到銀行開戶,就算成立了。
“邊組建、邊培訓、邊經營、邊發展”使他們經常吃不上熱飯、睡不好覺。經過緊張繁雜的大量準備工作,廈航終于在1986年11月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艱難起飛。1987年底,廈航首次實現盈利300多萬元。由此他們總結出廈航的企業精神“團結拼搏,開拓奮飛”。2003年春夏之交,受非典影響,大部分飛機停飛了,現金流出現了問題,企業面臨嚴峻的考驗。薪酬縮減43%的決定一宣布,全體響應。關鍵時刻,職工信任、熱愛自己的企業,和企業同舟共濟。職工的向心力和責任感是廈航能在一次次危機中化險為夷的保證。
多年來,廈航一直堅持把準確的財務報表提供給銀行,取得多家金融機構的廣泛贊譽和支持。目前,廈門市各家銀行每年給予廈航的總授信額度達70億元人民幣,彌補了公司因股權結構單一、發展資金受限的問題。
低成本運營的優勢
低成本運營是廈航一直堅持的理念。20年中,廈航一直保持良性運轉,資產優質,財務指標優良,在沒有上市融資的情況下,資產負債率一直保持在75%左右,比行業平均值低近10個百分點,收入利潤率則始終高于行業平均水平。這一切都得益于企業經營所推行的“精細化財務管理”理念。
“精細化財務管理”的核心是拓寬財務管理的廣度和深度,財務管理的觸角應延伸到企業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最大限度地為企業創造效益。
廈航擁有B737、B757兩個系列機型,由于B757的市場形象較好,銷售部門在航班安排中總是優先使用B757。1999年,財務人員經過大量的數據測算和比對發現B757的變動成本遠大于B737,優先使用B757的做法并不經濟。根據這項測算,廈航調整了兩種機型的日利用率結構,在B737運力有剩余的情況下,首選B737執行客源不足的B757航班。從調整后至今節約成本達1.2億元。同樣,在“保變多飛”的財務理念指導下,廈航的飛機日利用率從2001年的8.9小時提高到2005年的10.2小時。按照2005年的規模,相當于不多花錢就增加了4.5架飛機,顯著提高了資產運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