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開始構建出口農產品種植標準體系
2007-12-4 14:1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為提高農產品出口質量,山東省近年來積極探索出口農產品種植標準體系建設,依據國外最新進口標準,編制了我國主要出口的16種農產品良好農業操作規范(GAP,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農產品出口企業反映,這些種植操作規范將有望使我國農產品種植由以前跟著國外標準跑,轉變為主動超越國外標準。 我國開始編制出口農產品種植標準
萊蕪是山東省最大的生姜出口基地,當地的萬興果菜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是山東省生姜種植操作規范的研制和示范企業。記者在公司的中心實驗基地看到,姜瘟病試驗區內正在進行農藥篩選實驗,一塊生姜田被平均分為三份,分別噴灑了龍克菌、克菌康、硫酸鏈霉素三種農藥。
據實驗負責人畢桂梅介紹,這一實驗是為篩選進口國允許使用、抗病效果又好的農藥,同時測出每種農藥在這一作物上的消解動態,再根據實驗數據制訂符合甚至高于國外進口標準的種植操作規范。
記者在萊蕪市農業局植保站提供的“生姜姜瘟病防治藥劑消解動態及最終殘留檢測實驗方案”中看到,實驗對施藥時期及次數、施藥方法、消解動態、最終殘留檢測均做出了明確規定,其中僅消解動態一項的檢測就需要在施藥后一小時、一天、三天、五天、七天、14天分別取樣,測定藥劑殘留量變化。
畢桂梅說,農產品出口標準的關鍵在于農殘控制,從2004年開始,生姜實驗基地每年不斷重復實驗,并根據每次實驗數據的變化對已編寫的生姜種植操作規范草案進行修訂,以期達到最佳農殘控制效果。
山東省農業廳對外合作處副處長楊魯勇說,山東省編制的農產品種植操作規范是在對美、歐、日、韓等的最新標準跟蹤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山東選擇了七個市、14個縣進行布點試驗,讓這些地區的優質出口企業邊實驗邊推廣。
截至目前,山東省農業部門已經編制了包括生姜在內的16種作物的24種GAP草案,并擬報山東省地方標準發布,其中還有九種作物GAP被國家質檢總局擬作為國家標準發布,在全國率先構筑了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技術體系。
標準操作性強 企業“心中有數”
五蓮縣于里鎮丁溝村村民田榮耀租種了五蓮縣宏大食品有限公司一畝半大棚,并簽了種植合同。合同規定:他必須按照良好農業操作規范進行種植,否則公司將不收購他的菜。宏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管榮亮說,為了控制藥殘,必須規范種植,而規范的關鍵在于教給農民怎么種。
山東省植保總站副站長李明立說,一直以來,我國強調控制藥殘,跨越壁壘,但卻缺少詳細且操作性強的規范,即便是農民在生產中盡量少用農藥,最終農殘能否達到出口標準仍要靠出廠時的檢測或是商檢部門查驗。李明立說,造成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摩擦的原因除進口國肆意提高壁壘外,也與我國現行農產品生產標準與國際不對接、部分標準偏低、缺乏操作性,且不能根據進口國標準變化及時調整有關。
李明立認為,一些地區倡導的標準化生產,多數是針對國內市場的標準化,而對于出口農產品如何標準化生產,各個出口企業主要靠自己摸索和借鑒國外經驗。由于缺乏統一的操作規范,各個企業的種植管理模式并不相同。
出口農產品良好農業操作規范最大的特點就是變告訴農民種什么為指導農民怎么種。楊魯勇說,將農殘防控關口前移,貫穿到整個種植過程,只要農民嚴格按照標準種植,收獲時農殘限量自然會達到甚至超過國外進口標準。
宏大食品有限公司蔬菜出口基地植保員王玉吉負責觀察基地病蟲害發生情況,并報告給公司的技術人員。他說,公司經過培訓的技術人員已經掌握了操作規范,他們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具體指導農民用藥時間、濃度配比、用藥次數等,農藥全部由公司提供,農民什么都不用管,聽從指揮就行了。
標準出效益 關鍵在推廣
目前,山東有34家GAP試點企業,絕大多數企業都能按照“規范”要求,嚴格產地環境條件選擇,完善基地相關設施和管理,建立了從采購、投入、種植到加工、運輸的完整操作記錄,出口效益逐步顯現。
青島順昌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國向日本出口菠菜的27家企業之一,2006年5月29日日本實施肯定列表制度,但此前由于企業已經按照良好操作規范進行生產,農殘控制有了保障,出口非但未受影響,反而比2005年同期增加30%多。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GAP試點示范企業除了能夠按照操作規程使用農藥以外,還普遍建立起了產品質量追溯體系。萊蕪萬興果菜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建立了專門的GAP資料室,記者翻閱發現,每一塊農田的生產過程資料都能在資料室查到;青島順昌食品有限公司則在出口蔬菜的包裝箱上打印上標識,根據標識上的數字和字母具體可追溯到基地、片區和負責人。
由于實現了對藥殘的控制,GAP操作規范的實施還使企業減少了檢測費用。管榮亮說,以前產品出口時,除了企業對農殘進行自檢外,還必須經進口國海關或商檢部門進行檢查,現在實施了操作規范,產品質量能夠長期保證,進口商對企業產品質量信心增加,開始對檢測放寬松,由以前的批批檢測減少為目前的抽檢,節省了企業檢測成本。
據山東省農業廳提供的數據,2006年,34家GAP試點企業蔬菜出口增長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3.4個百分點。目前山東GAP示范基地已經發展到69萬畝,GAP推廣基地面積達416萬畝,有效提高了出口農產品的質量。
楊魯勇等人表示,當前推廣良好農業操作規范還面臨著生產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和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保障的問題。他們建議,針對出口農產品的生產和布局在現有檢疫實驗室的基礎上,增置必要的儀器、設備,建立GAP實驗室。同時,針對投入品市場混亂的問題,可采取連鎖經營的模式,建立出口農產品生產投入品連鎖配套服務網絡,對所需投入品實行專供,避免出口企業誤用禁用投入品。
有關專家認為,要應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出口農產品質量,需要系統地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建設:首先,可進一步加大農業標準化的資金投入,這樣,農業標準化管理部門才能引進并利用標準化研究的高級技術人才為我國農業標準化服務,才能研究出充分與國際接軌、高質量的標準,及時淘汰不適宜的標準。
其次,及時制訂有效的農產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政府有職責和義務對操作規程進行宣傳培訓推廣,提高農民的優質、安全、高效的農產品質量意識。國家還要積極引導農民盡量使用高效、低殘留的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鼓勵使用天然、有機、無公害的農業投入品。
最后,我國也應借鑒國外先進的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體系,開展農產品質量認證,完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強制要求進入市場的農產品滿足基本要求,再逐步引導,促使農產品出口市場向良性方向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