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企業要重新定位市場
2007-12-4 14:1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肉雞企業要重新定位市場
今年5月份,中國已取代俄羅斯成為美國最大禽肉出口目的地,其中主要是雞腿、雞翅和雞爪等副產品。
一些搞畜牧的朋友看了這則消息,心里很難說清是什么滋味。原本,國外肉雞不被中國消費者看好,但有風味的部位仍能受青睞。中國曾經與美國、巴西、泰國,并列為世界四大雞肉出口國。但上世紀90年代后期,這種格局被完全打破。面對這種狀況,國內有些出口企業斥責個別企業授人以柄,“一粒老鼠屎攪了一鍋湯”,毀掉了國內輝煌的肉雞產業;也有人主張與國外對拼,“以牙還牙”。其實,這兩種態度都不足取。過去,我們的大型肉雞企業,都是出口導向型的。歐美停止進口后,中國雞肉出口主銷市場是日韓,日本最高時占我國出口總量的70%。結果是我們對日本市場依賴性過大,日本人一“打噴嚏”,我們就得“感冒”。昔日的中國鰻魚業也是前車之鑒,那時國內鰻魚產品全部出口日本,沒有其他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支撐,結果日本人一刁難,整個產業全軍覆沒。
這種極其脆弱的肉雞出口經濟是非常危險的,我們應從思維觀念上來個轉變。從過去的只注重國際市場轉向國際、國內市場兼顧,當前尤以國內市場為主。國內市場有13億消費者,這個家門口的市場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說到這兒,會有人責難國內消費者不認肉雞。為什么不認肉雞?這里面有對“白肉”的高蛋白質低脂肪低熱量低膽固醇“一高三低”健康理念宣傳不到位的問題,但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國內消費者對肉雞品質和風味的追求。不然就沒有辦法解釋為何美國家禽副產品會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同是快大型肉雞產品,它既帶骨,又不比“正品”便宜,為何能賣得好?無非就是這些副產品風味和口感在快大雞中相對更好些。在廣東市場魚頭魚尾要比中段貴許多,中國人認為凡是肌體上的“活肉”,風味要優于其他部位。老祖宗有“寧吃飛禽三兩,不吃走獸半斤”之說,其實這無非是追求風味和品質的體現。近年來,內蒙古草原綠鳥雞、東北的生態綠鳥雞、廣東的三黃雞、海南的文昌雞和各地的柴雞都賣得很好,可以講,不是國內消費者不認肉雞,而是企業要有更多的好的品質,好的風味的肉雞來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
國內企業的快大雞與國外產品是同質化的大路貨,美國、巴西肉雞都是快大型。我們的也是快大型,同他們沒有差異化,也沒有品牌支撐,很難以與他們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當然也難以守住國門。因此,國內肉雞企業應回過頭來重新考慮國內市場,加快產品的升級換代,要有更多一些的產品從普通型快大雞轉型到生態型綠鳥雞上來,這是國內消費者目前所需要的。
看來,國內肉雞企業重新定位市場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