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農業基礎地位不能動搖
2007-12-29 12:4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8年即將到來的時候,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傳來好消息:糧食總產量實現連續4年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連續4年增幅超過6%。農業農村形勢保持良好態勢,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和諧有了堅實保障。
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與黨和政府長期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予以大力扶持密不可分。作為安天下、安民心的戰略產業,我國農業的基礎至今依然相當薄弱。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農業的基礎地位不能動搖,只能加強。
當前,我國農產品供給壓力加大,結構性偏緊矛盾突出;農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后勁不足;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農業服務體系弱;務農勞動力整體素質下降;農業面臨的國際風險加大,國家對農業生產的直接投入依然不足。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仍處于攻堅克難階段,解決好“三農”問題任重道遠。
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必須強化農業基礎,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要圍繞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認真解決事關農業基礎建設的突出問題,努力實現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加大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力度,加大城市對農村的支持力度,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同時要嚴把開發建設中的土地“閘門”,確保18億畝耕地面積,堅決打擊一切違法占用耕地行為。
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必須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對農村的投入力度、對農民的補貼力度,不斷激發農業的增產潛力、農村的要素潛能、農民的創業熱情。
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必須堅持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當前,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必須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特別是要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體制機制,為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當務之急是抓好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根本之策是大力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各級黨委、政府務必下大決心、下真功夫把農業的基礎夯實做強,努力實現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扎實推進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8日召開會議,研究部署了推進農業和農村發展等工作。這次會議傳遞出明年我國“三農”工作的新要求。
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今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順利推進,農業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農村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12月19日說,今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預計將達到4318億元,同比增長22.8%。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即將過去的2007年,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廣袤農村正發生著深刻而喜人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