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因素推進了鋼鐵工業的發展
2007-12-25 14:4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曹鳳中
據世界銀行中國環境報告,中國GDP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4%,但消耗的鋼材卻占世界消耗總量的21%,煤炭的31%,鋁的25%,水泥的40% 這些產品高消耗的直接結果就是高污染,我們可以看到,鋼材、煤炭、鋁、水泥,這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造成了嚴重的水資源和空氣的污染。因此,控制高耗能產業的發展成為必然的選擇。
2005年以后,我國鋼鐵產能持續高速增長,但增長方式仍然沒有擺脫傳統的粗放增長方式,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十分嚴重。2003年國家對鋼鐵行業果斷采取宏觀調控政策,對抑制投資過熱、低水平重復建設起到了明顯效果,2006年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4%①的情況下,鋼鐵行業投資額 2247億,比上年下降2.5%,宏觀調控的效果初步顯現。
環境優化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中央提出節能減排,把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作為兩大約束性指標,作為不可逾越的‘紅線’,寓意是十分深刻的。因為這兩大指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的狀況,反映了經濟運行的質量,直接關系到經濟社會長遠發展。
因此,越是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過大,越是經濟增長速度加快,越要堅決落實目標不動搖。確定每年削減2%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就是要‘積小勝為大勝 ’,每年對照指標,衡量進展情況,分析主客觀原因,找出存在差距,及時制定措施,通過持續施加壓力,調動各方面的力量,既要依靠污染治理措施,又要依靠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不斷加大削減力度,努力實現削減目標。這是在當前形勢下?D?D環境優化增長,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
當前我國鋼鐵工業發展中節能減排情況
2.1鋼鐵產能仍保持較快增長
2006年,全國粗鋼產量4.2266億噸①,比上年增長19.7%,相當于世界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的日本、美國、俄羅斯、韓國鋼產量之合。
截至2006年已連續11年位居世界鋼產量第一,占世界粗鋼產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15.26%上升到2006年的34.1%,占全世界鋼產量的三分之一。
2.2鋼鐵工業整體能源消耗進一步增長
2006年納入統計的大中型鋼鐵企業總能耗19779.05萬噸標煤,比上年同期增加1540.55萬噸標煤耗,增長8.45%。
2006年噸鋼綜合能耗645.12千克標煤/噸,同比下降7.06%;噸鋼可比能耗623.04千克標煤/噸,同比下降6.19%;噸鋼消耗新水6.56噸/噸,同比下降14.9%。
由于鋼鐵總產量大幅增長,雖噸鋼可比能耗下降,但總能耗上升,所以,污染物排放量總體上升,加大了減排的壓力。
據統計,2005年我國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可比能耗比發達國家高出9.85%,全行業能耗平均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估計在15%左右。
2.3鋼鐵工業整體污染物排放總量加大
據統計,鋼鐵行業排放廢水量約占全國總排廢水量的8%,SO2排放量約占7%,煙塵量約占8%、粉塵約占15%,固廢產生量約占13%。
2006年我國鋼鐵行業的鐵、鋼和鋼材的產量都超過了4億噸,但是按照“鋼鐵產業發展政策”的要求,到2005年底,鋼鐵行業的落后產能煉鐵 9880萬噸,占總生產能力的24.2%;煉鋼5500萬噸,占總生產能力的13.29%;軋鋼7900萬噸,占總生產能力的18.81%。因此,淘汰落后產能,仍是鋼鐵工業整體發展的關鍵。
環境優化鋼鐵工業增長的途徑分析
3.1嚴格控制鋼鐵工業新增產能
一些大型鋼鐵企業節能減排成效很大,但整體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因此,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提高鋼鐵工業發展的質量是鋼鐵工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國家發改委在通知中要求,加快兼并重組,產業集中度有所提高,形成2-3個3000萬噸級、若干個千萬噸級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鋼鐵企業集團,國內排名前10位的鋼鐵企業集團鋼產量占全國的比例達到50%以上。這是從發展的源頭,優化鋼鐵工業的增長。
3.2依靠科技進步提高企業發展的內力
我國環境污染的形勢嚴峻,節能減排的壓力非常大,完成節能減排指標已經成為當地政府第一把手的主要責任。因此,只有提高企業發展的內力才是最佳選擇。
2006年底對大中型鋼鐵企業進行統計,高爐安裝爐頂壓差發電裝置(TRT)的座數,僅占總數的31%;安裝高爐煤氣回收裝置的高爐,占總數的77%;安裝轉爐煤氣回收裝置的轉爐,占總數的64%;安裝轉爐余熱蒸汽回收裝置的轉爐,占總數的68%。
節能技術應用方面還有較大空間和潛力。如:燒結礦余熱回收、高風溫熱風爐、高爐余壓發電(TRT)、高爐噴煤、干熄焦(CDQ)、轉爐負能煉鋼、轉爐煙道汽化冷卻、軋鋼蓄熱式加熱爐等,進一步提高高爐煤氣、轉爐煤氣等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率。
應加大節能減排資金的投入,進一步提高節能減排先進工藝技術的普及面,提高回收利用的有效率。
3.3推行清潔生產標準,強化經濟政策,強制規范企業的環境行為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促進清潔生產,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決定制定《清潔生產標準 鋼鐵行業(煉鋼)》等七項國家環境保護行業標準。目前,標準編制單位已編制完成標準的征求意見稿。
清潔生產標準的編制和發布,是引導和推動企業清潔生產的需要;是環保工作加快推進歷史性轉變,提高環境準入門檻,推動實現環境優化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是完善國家環境標準體系,加強污染全過程控制的需要。清潔生產標準將作為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的依據,環境影響評價的依據和環境友好企業評估的依據。
加大運用經濟政策推動淘汰落后產能。對落后產能實施更嚴格的差別電價與差別水價,壓縮落后產品利潤空間,促其盡快退出市場。為了解決企業的外部不經濟性問題,正在制定經濟賠償政策。
3.4淘汰落后產能,提高鋼鐵工業發展的質量
國家公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800立方米及以下的小高爐要淘汰,產能達9980萬噸;20噸及以下的小轉爐和小電爐要淘汰,產能達5500萬噸。
目前,不符合產業政策的落后煉鐵能力約1億噸,落后煉鋼能力約5500萬噸,這些設備容量小、效率低、污染重,單位能耗大,對于實現“十一五”可持續發展目標十分重要。
各地應加大執法力度,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未經環保審批的落后鋼鐵企業協同有關部門依法關停。
3.5積極開展規劃環評,使鋼鐵工業有序發展
2006年,中國粗鋼產量4.2億噸,位居全球第一。但不符合產業政策的落后煉鐵能力約占總產能的24.2%,落后煉鋼能力占總產能的 13.3%。如果把這些落后產能淘汰掉,一年可以節能5000多萬噸標準煤,1億噸水。我國75家重點鋼鐵企業中,有26家建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34家建在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由于城市對環保要求越來越高,鋼鐵行業與城市發展的矛盾也越來越大。這是典型的布局與結構問題。因此,開展規劃環評是鋼鐵工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通過規劃環評促進鋼鐵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通過規劃環評優化發展和布局。鋼鐵生產重點省份,均已編制“十一五”鋼鐵工業發展規劃。應在此基礎上,盡快開展規劃環評,從環境容量、資源承載力、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等角度優化發展規模、調整發展思路,使之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實現綠色制造。
建議鋼產量大省和環境問題突出的地區,如河北、遼寧、山東、江蘇、上海等省市,優先開展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規劃環評。上述區域內鋼鐵項目必須在鋼鐵工業規劃環評通過后受理和審批。
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為鋼鐵工業的發展導航
十七大明確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兩番的目標。并著重指出:“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為此提出“發展是第一要義”與“生態文明”的概念,這是我國多年來在經濟發展中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要經驗,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總結,也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所取得的最重要認識成果的繼承和發展。這充分體現了“發展是第一要義”與“生態文明”對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
我們的責任是把“發展是第一要義”與“生態文明”的理念變為行動
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必然要有一定的上層建筑包括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既需要以生產力的發展為基礎,所以說“發展是第一要義”。同時也離不開精神、文明的發展,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社會發展在精神領域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們要遵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要求,在發展的前提下,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為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離開了發展,科學發展觀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發展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指導發展的觀念也必須與時俱進。生態文明主要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在生產方式上,轉變高生產、高消費、高污染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產的生態化,使生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居于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發展觀的改變,生態文明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改變發展的模式,生態文明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國市場化進程還需要深化,涉及到機制與體制問題只能逐步克服,因此,在鋼鐵工業發展過程中,環境優化鋼鐵工業增長的因素會長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