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保障
2007-12-19 13:2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對中國經濟而言,2007年是取得突出成績的一年,但是,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這“三過”問題依然存在,尤其是結構性價格增幅持續走高,資本流動性過剩勢頭較猛,國民經濟運行中積聚著一定風險。面對這些問題和風險,中央及時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尤其是貨幣、財政政策的有效配合成為重要課題。今年以來,我國先后10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5次提高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還降低了銀行儲蓄的利息稅,調整了證券和股票交易印花稅。取消了553項高能耗、高物耗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降低了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稅率。特別是今年財政部宣布發行1.55萬億元特別國債,這一有助于回籠貨幣的措施,被視為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加強宏觀調控的創新之舉。另外,國家還出臺一系列加強節能降耗的措施,提高了環境的準入門檻,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推動和落實了最低工資指導制度。為穩定物價,中央出臺了扶持生豬、油料、奶業發展的一系列調控措施。
在宏觀調控的積極努力之下,我國經濟今年出現了積極變化。統計顯示,前3季度最終消費、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同比提高1.3個和7個百分點,投資形成的貢獻率下降8.3個百分點。投資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格局,這對長期期待消費拉動的中國經濟而言,變化雖然不夠大,但畢竟已經有了良好開端。
然而,自今年第二季度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趨勢進一步明顯,物價上漲水平大大超過年初預期上升3%左右的水平,通貨膨脹壓力不斷加大,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08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是“雙防”,即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明年宏觀調控任務艱巨。
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國經濟近年的高速增長主要是通過工業及其制成品的高速增長得以實現,投資與消費的比例結構和三次產業的比例結構問題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在這樣的背景下,過高的經濟增速和過快的投資增長就會成為通貨膨脹的催化劑。
自2003年以來,我國GDP增速一直高居10%以上,并且呈逐年加快趨勢,2007年據預測將高達11.6%。要想把這種高增長的慣性平穩地調控下來,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流動性過剩與負利率的經濟環境放大了投資需求,推高了房地產價格和股市價格,加劇了資產價格的膨脹。國際市場商品價格的上漲也會傳導到國內市場。
在現行投融資體制下,地方政府主導的投資資金來源和投資行為不規范,投資沖動和投資饑渴難以抑制。因此,現行體制改革不到位,是宏觀調控難度大的重要原因。
在目前國民經濟高位運行并趨于過熱的條件下,有些部門和地方認識上的不統一,也會影響宏觀調控政策的力度和有效性。
盡管如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宏觀調控已經成為實現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舉措,成為各級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中央高度重視宏觀調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此專門提出了"控總量、穩物價、調結構、促平衡"的方針,這既是明年我國宏觀調控的基調,也是宏觀調控的四大著力點。
那么,如何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過快增長?首要的一條是要貫徹實施中央提出的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同時,也要綜合運用經濟杠桿、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從而遏制部分行業生產與投資的繼續盲目擴張,控制社會總需求過快增長,緩解流動性過剩壓力。
如何抑制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保障糧食、食用植物油、肉類等重點農產品的供給是前提,加強糧食等重要產品儲備調節、適當增加進口是重要手段,做好市場供應和價格應急預案、依法打擊各種價格違法違規行為、采取有效措施穩定消費者價格預期等都是有效途徑。
如何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和提高市場競爭力?農業的基礎地位還要繼續鞏固和加強,還要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在調整和優化工業結構方面,應做到兩方面出擊,一方面,要嚴格控制"兩高"行業擴張,防止落后產能和污染嚴重項目的跨區域轉移,繼續抑制"兩高"產品出口過快增長。另一方面,加快發展能源、交通等基礎產業,引導和推動鋼鐵、水泥、造紙、裝備制造業等領域企業的兼并重組,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如何加大平衡國際收支力度、緩解流動性過剩?這方面金融調控將大有作為,應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重要作用,嚴格控制貨幣信貸總量和投放節奏。為此,匯率、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等金融調控手段還將輪番或組合使用。另外,要創新對外開放方式,鼓勵更多優質企業"走出去",以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科學發展軌道,是宏觀調控的根本目標。可以預見,圍繞"控總量、穩物價、調結構、促平衡"這12字方針,統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土地政策、產業政策和社會政策,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明年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將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