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小弱差:民營與國際快遞的四大差距
2007-12-17 12:4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聯邦快遞、TNT、UPS、DHL四大國際快遞巨頭紛紛搶灘國內快遞業務,與其國際業務將近壟斷市場的局面相比,面對國內民營快遞公司在國內快遞業務的強勁競爭力,國際巨頭在布局國內快遞業務上不惜重金投入。 比如聯邦快遞在成功收購其原在中國的合資伙伴大田快遞后,在中國的國內網絡沿用其始創的轉運中心及航線系統運輸模式,啟用奧凱航空三架波音737貨機為其國內航空貨運網絡提供支持。在此基礎上,聯邦力推其“限時服務”概念,瞄準對時效性和可靠性要求較高的客戶群體,服務覆蓋國內近200多座城市。對于“次早達”和“次日達”服務,如果不能按時送達,聯邦快遞將退還全部運費。
目前,有三方勢力在爭奪中國快遞市場——國際快遞巨頭、中國郵政和民營快遞公司。中國郵政主要以異地快遞為主,外資快遞主要經營國際快遞,而民營快遞主要是同城業務,但是這一涇渭分明的領域劃分今后將越來越不明顯。快遞巨頭暗自向國內快遞領域滲透,這意味著郵政和民營快遞的領地正面臨新的入侵者。
面對國際巨頭咄咄逼人的攻勢,民營快遞公司自然不能坐以待斃。但是,在目前郵政法限制,郵政快遞專營等市場環境下,民營快遞的發展可謂舉步維艱。民營快遞公司的前景究竟去向何方?
郵政法成民營快遞掣肘
近幾年,《郵政法》一直在進行修改,卻一直沒有通過,主要的矛盾點在郵政信函專營的重量范圍和從事快遞業務行政許可的資質標準。民營快遞公司從2003年第一次團結起來爭論《郵政法》第五稿規定的500克以下的文件不許非郵政企業經營,到第七稿的350克以下,到第八稿件的150克以下,再到第九稿對民營快遞組織設立準入和準退制度,并對快遞業務進行進一步劃分和界定。雖在不斷地改進,但這中間的每一步都讓快遞業的老總們感到熱血沸騰后的步履維艱,和依然帶來的生存挑戰。
目前實施的《郵政法》,還是1986年的版本,當中規定了“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質的物品寄遞業務由郵政企業專營,但是國務院另有規定的除外”。
目前對于法律規定的非郵政企業不能經營的快遞業務,一般是由企業向顧客收取快件后通過EMS的渠道完成配送。“通常與EMS有協議,類似于成為他們的代理商。”某不愿具名的民營快遞公司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國際快遞業務由于自身規模的原因,通常還是借用巨頭的渠道,同時,超出法律規定經營范圍的快件也借助其渠道完成配送。“有點像交買路費。”
然而,廣東省郵政管理局羅建青局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郵政法對“具有信件性質的物品”界定不清,同時快遞與物流也無明確界限,很多民營快遞物流公司的經營范圍不明確,部分業務與郵政法產生沖突,存在不少違規現象。
民營企業的弱勢不僅僅在郵政法的限制這一方面,“航空配載上,實行郵政包裹確保和優先,而我們民營快遞的包裹不能得以保證,這就讓我們的競爭不在一條起跑線上!”業內人士表示,同樣經營快遞業務,郵政快遞文件包裹都可以經營,而且還享受國家給予郵政普遍服務業務的各種優惠政策,例如減免稅收、免費通行、免費使用國家投資的郵政公共設施、優先通行和在城市內可以隨時停車等。
快遞咨詢網的首席顧問徐勇認為,民營快遞面臨的是經營國際快件合法,國內快件不合法,目前國際巨頭已在我國實施國內快遞服務,這讓民營快遞又多了個強大的競爭對手。此外,銀行融資很難、快遞保險難、人才流失嚴重等問題也一直困擾民營快遞公司。
“EMS最近在廣州市同城快遞將會6塊錢一份。” EMS新近推出的同城快遞業務,不僅遞送時間大大縮短,而且將攬收渠道擴展至郵局寄遞和上門收件以外的專用郵筒,使得用戶寄送同城快件不再受上班時間的限制。郵政此舉引起了市內各民營快遞企業的高度關注。雖然業內人士指出此舉會對民營公司業務造成沖擊,但EMS的提前布局也給了陳立判斷,離經營限制的修改不遠了。“今年年頭快遞行業協會管理條例,一部分已經有了暗示。到時候巨頭和民營都可以進來了。順豐快遞民營第一現在的動作也相當大,大家都在備戰市場。”
并購浪潮或將上演
根據WTO對中國物流開放的要求,2006年底開始,外資企業可以獨資在中國市場進行經營。經過五年的合資且占比不能超過50%的蟄伏階段之后,國際快遞巨頭掀起一波收購“獨立”的浪潮。UPS以1億美元收購中外運位于國內20多個城市的快遞獨營資格,Fedex以4億美元收購大田快遞國際國內的全部資源,TNT收購了中國最大的公路企業華宇集團。
除了保持經營控制權力之外,民營快遞公司的渠道自然是進軍國內快遞業務的國際巨頭所覬覦已久的。業內人士分析說,在廣州市,四大巨頭加EMS占快遞市場份額的30%,還有30%是順豐快遞的,剩下的份額則是由十多家小的企業瓜分。如果對于下40%份額進行整合收編,無疑是可觀的一筆交易。
“巨頭做大做強主要還是收購和兼并。”陳立說,對于渠道來說,“自己鋪設的話很難鋪,因為他們還不是很了解國內市場。”“收購兼并的浪潮不能避免的。像我們這種小企業,對于吞并浪潮能不能頂得住誰也說不準。”新比天對于未來的發展計劃,是從40%里面去搶占市場,甚至是以廣州市為主的深度服務。
據行業內預測,快遞業的年增長速度已經連續20多年保持20%的水平,這個速度超過了我國同期GDP平均每年8%的兩倍。2006年我國快遞市場實際規模達到450億左右。在未來經濟發展預期良好的前提下,物流快遞行業的市場蛋糕為眾多企業垂涎。
有關專家指出,集中度逐步提高的趨勢在國際巨頭間已表現十分明顯,它們在中國的業務通過并購國內企業,市場份額也在擴大。國內的國營快遞企業通過重組也在擴大實力,如中國郵政速遞與中郵物流的重組等等。民營快遞號稱有5萬家,上百萬人,年營業額超100億元,“散、小、弱、差”比較明顯,今后分化與重組在所難免,優勝劣汰是客觀規律。由于在資金、軟硬件設施、管理及服務等方面,國內民營快遞從長遠上來說均無明顯優勢。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已經是民營快遞面臨的嚴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