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發展與政策論文

區港聯動:邁向自由港

2007-12-14 23:15:00 來源:張晉元 陳 莉 陳高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區港聯動:邁向自由港

    以自由港的身份成為國際樞紐,幾乎是每一個港區的夢想。但若沒有政策支持,這一夢想也將僅僅是夢想。在我國,上海、青島、寧波、大連、張家港、廈門、深圳、天津八地的港區,擁有了共同的起飛平臺:區港聯動。

區港聯動:邁向自由港

張晉元  陳莉  陳高林

    2004年,國家批準上海、大連、深圳、青島、寧波、張家港、廈門、天津等八個城市的保稅物流園區與臨近港口實行海關統一監管,實施“區港聯動”,這一政策引起了全國交通運輸、港口、物流、保稅區、倉儲及海關、地方政府等的高度重視。

    實施“區港聯動”,也就是在發揮保稅區現有政策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臨近港口貨物集散便利的交通優勢,簡化海關手續,加快物流速度,降低商務成本,提高監管效能,吸引倉儲物流企業投資,促進保稅物流園區向倉儲物流專業化方向發展。通過保稅物流園區政策與港口功能的聯動,實現自由港的作用。

境內關外 無縫對接

    區港聯動是對特定保稅區和港區實施海關的統一監管,按照“境內關外”定位,以發展倉儲和物流產業為主,由海關實行封閉管理。與港區實行區港聯動的區域,稱為保稅物流園區。

    區港聯動是多元化保稅物流監管體系建設的亮點。聯動使保稅區的特殊政策覆蓋到了港區,通過進一步整合保稅區的政策優勢與港區的區位優勢,在兩者間開辟直通道;海關則以區域化、網絡化、電子化的通關模式,造就保稅區與港口間的“無縫對接”,實現貨物在境內外的快速集拼和流動。

    實施區港聯動的保稅物流園區“境內關外”的海關監管方式,不僅享受原保稅區的政策,如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區內貨物流通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海關特殊監管等,還疊加了出口加工區的政策,即國內貨物入區視同出口,辦理報關手續,改變了保稅區現行“貨物實際離境方可退稅”的模式。在功能上實現境內關外的自由貿易區功能,即“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入區退稅”。

    具體來說,保稅物流園區實行封閉管理,參照出口加工區的標準建設隔離設施,專門發展倉儲和物流產業,區內不得開展加工貿易業務。而快速通關和退稅便捷滿足了企業對貨物快速流通和海關有效監管的要求,能夠吸引物流企業投資,從而推動保稅物流園區和港區的物流業發展。

    “區港聯動”區域集成了四大國際功能,即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和國際轉口貿易。其中,國際中轉是世界各大自由港的主體功能產業,也是航運中心實力的體現。國際配送則是保稅物流園區發展增值服務的重要平臺。優惠的政策,則使保稅物流園區能夠對采購的國際貨物和進口貨物進行綜合處理和簡單的臨港增值加工,向國內外銷售。

“三一”協作 快速通關

    在一定意義上,快速通關使區港聯動擁有其它港口無法比擬的優勢。為滿足區內企業快速通關的要求,其監管模式實現了四個“三一”突破:

    其一,“三個一次”的通關模式,即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在這種模式下,設立自動判別體系、自動生成管理數據、自動實貨放行,貨物進出境手續被大大簡化。對于園區的倉儲企業,海關同意其繳納保證金,分批出境,統一報關。

    其二,“三位一體”的監管模式,即園區管理、卡口管理、港區管理融為一體,航、港、區聯動綜合管理,規范運作。

    其三,“三個統一”的運作模式,即信息流與貨物流統一,通關管理與園區倉儲聯網統一,關區代碼與貿易方式統一。

    其四,“三無合一”的信息區享模式,即通過網絡技術構建海關、港區、物流園區、貿易企業信息集成平臺,實在EDI無紙報關、無人自動卡口放行、無EDI事后交單。

    簡單說來,區港聯動的要點,包括了區域相鄰、卡口相通、網絡相聯,保稅物流園區管理網絡化、區內物流自由化、物流監控科學化、企業通關便捷化。

建設樞紐 作用多元

    實施區港聯動,首先能夠加快我國的國際樞紐港建設,充分發揮港口的綜合作用。現在,自由貿易港已成為發展港口經濟的重要手段。區港聯動能夠優化港區間運作流程,簡化通關手續、加快貨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使船東和貨主更愿意在與保稅區聯動的港口停靠和托運,從而積極推動港口物流業和保稅物流園區的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建設國際樞紐港不僅要依賴腹地資源,還必須大力發展國際中轉業務。目前,我國對國內港口人事國際異地拼箱業務的政策,限制了港區和保稅區的中轉貿易、過境貿易和國際物流的開展,我國港口集裝箱中轉業務外流嚴重。僅中轉裝卸費一項,每年就要流失4億多美元。2005年,上海港全年的國際中轉業務量大約只占總量的1%。而在新加坡、釜山等國際大港,此項業務平均占其總量的40%,有的甚至達到70%-80%。

    在區港聯動的發展導向下,港口將真正納入市場競爭的范疇,改變傳統、單一的經營模式,發展保稅倉儲、商品展示、包裝、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和采購等業務,形成儲、供、運、銷產業鏈條,將港口從單一的運輸功能擴展到與港口關聯的臨港工業、商貿業、運輸業、港口服務業以及現代物流業。

    其次,區港聯動還將助推保稅物流園區物流業起飛,降低企業經營成本。

    以往,從保稅區外購入國產原件,貨物出境后才能辦理退稅。為了讓供貨商盡快享受退稅待遇,許多公司選擇了將貨物離境發運至第三地再中轉調入的辦法。因中轉地大多為香港,這種運作方式被戲稱為“香港一日游”。試行區港聯動后,據一些企業測算,經保稅物流園區操作可比“香港游”節省至少兩個工作日,費用節省三分之二。此外,入區退稅也使跨國公司全球采購體系進一步降低采購成本,由此帶來的物流量上漲必然引發對區內物流服務的強勁需求,這是區內物流業大發展的一個契機。

    區港聯動是發展自由貿易區的國際通行模式,是設立自由貿易區的雛形。它優化了園區和港區之間的物流流程,促進保稅物流園區和港口優勢互補、功能結合、共同發展。實施區港聯動,既是管理上的突破,也是我國港口邁向自由港的堅實一步。

本文原載于《中國航務周刊》2006年第653期

背景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借鑒國外經驗,在沿海臨港地區設立了15個保稅區。

·我國加入WTO后,隨著貿易關稅降低、貿易權逐步放開、進口配額取消等措施逐步實施,保稅區原有的政策優勢逐漸削弱,功能逐漸弱化。國家決定對保稅區進行新一輪改革,向自由貿易區過渡。

·2003年12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批準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和外高橋港區作為首家區港聯動試點。2004年4月15日,1.03平方公里的外高橋保稅區物流園區封關運作,7月15日投入運營。

·2004年8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同意擴大保稅區與港區聯動試點的復函》,批準青島、寧波、大連、張家港、廈門象嶼、深圳鹽田港、天津保稅區與其鄰近港區開展聯動試點。同年11月24日,大連保稅物流園區率先通過驗收,正式封關運行。

·第二批七園區的規劃面積分別為:青島園區1平方公里、寧波園區0.95平方公里、大連園區1.5平方公里、張家港園區1.53平方公里、廈門象嶼園區0.7平方公里、深圳鹽田港園區0.96平方公里、天津園區1.5平方公里。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