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發展戰略與規劃案例

中郵演義:怎出郵改漩渦?

2007-12-14 22:5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專營之理 
“一提起公共服務領域改革,不少人就把‘打破壟斷’當作不二法門,而不去分析壟斷的性質和產生的原因,這不是一種嚴肅的科學 
(右圖:西班牙著名魔幻插圖畫家路易斯·羅約魔幻插圖。在日益萎縮的國際快遞市場,郵政企業也許只能顧影自憐。尾大難調的郵政管理,需要改革的利劍,但郵政企業似乎缺乏這種狠心。) 
態度。政府屬于公共服務領域,政府的壟斷要不要打破呢?在大同世界理想實現以前,恐怕不能輕言打破。”對于郵政專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部長丁寧寧如是說。 
楊海榮則對記者說,“郵政應該保留一部分專營,對于普通信函、黨報黨刊等寄遞的普遍服務業務是政府必須承擔的責任。目前問題只是專營范圍應多少,仍需要 綜合考量,兼顧郵政企業、非郵政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多方面利益。” 
據有關方面統計數據顯示,在上海市,郵政快遞及送書報工作人員合計達7000人,而據記者僅能獲知的上海市工商部門200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上海市涉及快遞業務的企業有近6000家,其中公司名字涉及快遞、速遞的達到1047家;公司業務經營業務設計快遞的達2200家;提供快遞服務的具有再就業性質的服務社、勞務社有2000多家。 
另外,僅申通快遞一家在上海員工就達到6700人,每天進出上海的快件達6.5萬件,而中國郵政每天進出上海的快件近5萬件,在第八稿《郵政法》中郵政專營的150克以下的信函,10千克以下的包裹、5千克以下的印刷品,分別占申通業務量的60%、50%、50%。 
這也是激起申通、圓通等非郵政快遞一再諫言的關鍵所在,郵政企業把專營普遍服務業務擴展到一部分爭性業務市場,而這部分業務正是相當一部分非郵政快遞的生命線。 
“在普遍服務業務沒有國家財政補貼的情況下,郵政企業有必要通過業務專營來填補普遍服務業務帶來的虧損窟窿。”邵鐘林對記者說。楊海榮則認為,“在1998年郵電分開后,郵政新法遲遲不出臺,工商部門對快遞行業進入門檻極低,使得幾個人、幾輛自行車等就可以組建一個快遞企業,這也造成快遞市場的混亂、惡性競爭不斷。適當的郵政專營應該有利于市場的規范,一些不具備實力的企業應該轉型。” 
未來之路 
10月9日是第37屆世界郵政日,國家郵政局局長劉安東說,“2006年中國郵政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前8個月業務收入增長達11.5%。”改革已經讓郵政企業開始嘗到甜頭,但仍有許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在世界郵政改革中,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俄羅斯、阿根廷等國紛紛進行郵政改革,最終無功而返。而同期荷蘭、德國等郵政改革卓有成效。中國獨特的國情和人文背景等注定了中郵改革的獨特性。而后發的郵改未必盡擁后發優勢,在后發改革中,舊體制積弊的慣性稍有機會就會扭曲改革。 
10月11日,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在京閉幕。會議一主要議題是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則是該議題的一個重要內容。“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推進經濟體制等體制的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 
這也應給中國郵政改革指明了方向。曾參與郵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國研中心產業部來有為博士對記者說,在郵政部門實現公司化后,國際上一些國家通過不同方式對郵政企業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引入外部資金,推動了郵政業的發展。荷蘭、德國通過上市即解決了資金問題,也改善了公司治理結構。在實現政企分開后,中郵企業也可以考慮引入戰略投資者,可以考慮整體上市或部分上市,改變產權結構單一的現狀,增強發展的后勁和活力。 
中國通信學會郵政委員會學術部主任顧聯瑜指出,未來的郵政集團公司內部要建立兩套不同的機構體制、兩套不同的運行機制、兩套不同的考核制度,即“一業兩制”:一套是普遍服務體系,包括郵政網及各級郵政局所、各級郵路、郵件處理中心、郵件轉運中心,函件、包裹等普遍服務業務(也包括特殊服務業務)。該體系屬于社會公用的基礎設施,以社會效益為目標,不實行市場化運作,不考核經濟指標;實行收支兩條線,虧損部分由公共財政貼補,并享受減免稅收、收費等優惠政策待遇。另一套體系是商業性服務體系,這一體系應按國家體改要求“組建物流、速遞、電子商務等專業公司,實行專業化經營”,要“建立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按專業組建起來的專業公司為郵政集團公司下屬的子公司,其性質可以是全資子公司,也可以是由集團公司控股的子公司。專業公司自主經營,業績優良可爭取境內外上市融資。 
在2005年,近鄰的日本郵政進行了私營化改革,中國郵政企業最終是否也會朝這個方向發展?楊海榮教授對記者說,“由于特殊的國情,私有化不是中國郵政企業的未來選擇。” 
“組建省市郵政管理局要順利些,但重組郵政集團相對困難。問題不在集團上面,而在最基層,厘清資產和減員優化等工作,在那些郵政企業的神經末梢十分敏感可能被處理得遲緩。”楊海榮對記者說道。 
這位中國通信學會郵政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郵電大學郵政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在不久前結束對海南省、福建省等地郵政企業的調研工作后,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那艘在改革聲浪里顛簸前行的中郵航母。 
不過,困難不僅僅來自于郵政內部。各地非郵政快遞企業對新《郵政法》(草案)及郵政專營的反對聲浪越來越高。第六稿已在反對聲中擱淺,第七稿也在擱淺,第八稿前途未卜…… 
郵政快遞市場里充滿了不和諧的聲音,中郵航母的前行再不是一個傳統國企的獨角戲。借力改革,重振河山,更需要中郵航母從企業內部機制調整,到外部市場環境建設等方面轉換角色。 
但這個攜帶壟斷痼疾的老國企將如何轉換角色,如何走出郵政改革下的爭議渦流? 
重組陣型 
2005年7月,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郵政體制改革方案》,10月日本參議院通過郵政系統改革法案,兩個老牌的“郵老大”似乎開始改革賽跑。 
但同樣存在國有壟斷郵政,日本早已走出宅急便、佐川急便等國際快遞物流巨頭,而中郵EMS盡管在國內快遞市場屬老大,但市場份額已從當初的97%降至40%左右,在最賺錢的國際快遞業務上更微不足道。 
據國家發改委《2005年我國郵政業經濟運行指標》指出,2005年,郵政業完成業務總量623.6億元,同比增長10.1%;但全年依然虧損3.98億元,主要原因在管理費用增幅較高,業務成本增速高于業務收入增速。收入下降領域主要集中在包裹、物流、匯票、報刊和集郵等方面。 
對老國企來說,參與市場競爭尤需輕裝上陣,但中郵仍需承擔入不敷出的普遍服務。而從2003年開始,國家停止了對郵政的補貼政策,郵政不得不依靠郵政儲蓄等收入“挖東墻補西墻”。 
改革勢在必行。中郵體制改革按“一分開,兩改革,四完善”悄然開展:一分開即政企分開,重組郵政監管機構,組建國家郵政管理局和中郵集團公司;兩改革即改革郵政主業,改革郵政儲蓄;四完善即完善普遍服務機制、特殊服務機制、安全保障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 
重組后的國家郵政管理局歸口信息產業部管理,下設綜合司(外事司)、政策法規司、普遍服務司、市場監管司和人事司。郵政公司業務歸國家郵政管理局監管,資產的保值增值歸財政部管理,郵儲銀行歸銀監會監管。截止到9月15日,我國31個省(區、市)的郵政監管機構全部宣布成立。 
而對中郵集團公司的組建,上海郵政管理局副局長邵鐘林對記者說,“集團組建任務要繁雜很多,集團業務涵蓋快遞、物流、儲蓄、航空貨運、電子商務等多元業務。政企分開要實現公司化,而公司化的下一步將是專業化經營。作為競爭性業務,速遞物流重組參與物流市場競爭;郵政儲蓄銀行將參與金融市場的專業化經營,電子商務、航空貨運等也要組成專業化公司。” 
壯士斷腕 
“中國郵政將出讓其遍布全國的旗下幾百家酒店,預計總金額可能會達到近百億元人民幣。”中郵日前對外剛一透露消息,境內外資本就聞風而動。但這卻是中郵無奈之舉。 
曾經的“郵老大”,過業務觸角伸至酒店、學校等等。據統計,截至2004年8月,全國郵政輔業企業共計1620個;“三類資產”206.07億元,占郵政資產總額的17.44%。凈資產為159.54億元,占郵政凈資產的18.48%,其中閑置資產56.02億元,非主業資產150.05億元。“三類資產”涉及人員6.8萬,占郵政在冊人員的16.4%。 
隨著專業化市場競爭加劇,三頭六臂的輔業影響了郵政主業發展。據悉,為順利進行郵政部門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工作,早在2003年,國家郵政局就組建了主輔分離改革辦公室,以“企業必須做的業務和具備相當競爭優勢的業務”劃為主業,其它劃為輔業。 
中郵儼然要壯士斷腕,但盤根錯節的郵政輔業并不能快刀斬斷。有關人士指出“遍布全國各個省市的酒店實際上從屬于當地的郵政管理機構,都有獨立、不同的法人進行運作,涉及到交易時需要將每一家酒店進行單獨的評估及測算,整體打包做個平均總價的話會很難協調。” 
要資產優化重組,既要斷腕,也要合臂。郵政對其主業速遞和物流業務也加緊優化重組,但困難重重。成立于1985年的中郵EMS,原負責經營和管理全國的郵政速遞業務,服務在高端;成立于2003年中郵物流,原為郵政拓展物流市場的國企,服務偏低端。雖同在郵政主業范圍,但兩個公司卻兩班人馬。 
據國家郵政局有關材料顯示,兩公司合并一個目的是“共享客戶資源、基礎設施和網絡資源,發揮協同效應。”依此方案,速遞業務與物流業務合并大體分三步走,首先將中國速遞和中郵物流總部整合,組建中國郵政速遞物流總公司,然后理順省內機制。最后對省市層面速遞、物流機構和業務進行梳理、整合。 
但在5月31日的“郵政物流服務‘三農’發展研討會”上,國家郵政局副局長馬軍勝卻悄然透露,“郵政速遞和物流在業務模式上差別很大,前者是標準化運作,后者是個性化運作,很難人為地捏到一起。” 
中郵近60萬員工分流編制也是一大難題。今年3月份國務院下發的郵政體制改革“三定方案”,給了國家郵政局和各地方郵政局498個公務員編制。各省市區的郵政管理機構分拆完畢后,每個省級郵政監管機構的管理人員配置在20-30人左右,由人事管理部門任命。 
楊海榮說,“政企分開首先要分流,少部分人進入管理部門,多數人分流到企業中。目前基本上年輕人更看重企業,而中年人則愿意在管理局。其次要減員優化。郵政正在進行著主業和輔業分離,要實現將來的優化資產上市,就涉及到相當部分人員優化裁減,保證員工的穩定是當務之急。”(文/《現代物流報》楊達卿)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