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物流學苑

信息系統、供應鏈和物流從業人員

2007-12-10 3:2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一、什么是IT
IT是信息技術的簡稱,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與信息相關的技術。IT有以下三部分組成:
-----傳感技術這是人的感覺器官的延伸與拓展,最明顯的例子是條碼閱讀器;
-----通信技術這是人的神經系統的延伸與拓展,承擔傳遞信息的功能;
-----計算機技術這是人的大腦功能延伸與拓展,承擔對信息進行處理的功能。
作為物流從業人員,能夠精通其中任何一樣技術是非常困難的。比如傳感技術,RFID在物流方面的應用十分受關注,但實際上除了在第二代身份證中大顯身手外,幾乎受到很大的限制。條形碼技術非常成熟和低廉,條形碼的成本不過幾分錢,而RFID技術則不一樣,成本高,不夠精確,并且目前沒有切實可行的行業解決方案。如果想要在物流和供應鏈管理中推行無線射頻技術,完善工作是由自動化或者電信的專業人士完成,物流從業人員,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做到。又比如計算機技術,可能是IT系統最為主要的部分。耳熟能詳的應用系統有MIS,ERP等等,但這些系統工程卻并非由物流從業人員完成,大多由類似于SAP,IBM等公司,國內則有做財務軟件出身的金蝶,用友等軟件公司提供。
二、信息系統在供應鏈中扮演什么角色
拋開信息系統在SCM中的特殊應用,廣泛來看,信息系統仍不過是一種工具,工具使用的主體仍然是人,而人的管理才是重中之重。民營企業或者其他小型企業一開始都沒有系統工具,辦公多是依靠紙張或者EXCEl等Office軟件,當業務變得更加復雜和寬廣時,需要一個系統工具將流程加以規范,并提供額外的決策支持。實現手工向系統的轉變,前提條件是完善成熟的管理模式,否則,系統不過是一個擺設,希望通過信息化實現管理的飛躍只是黃梁美夢。毫不夸張的說,一流管理水平的企業用三流的信息系統,仍然可以運作良好;但如果是一個三流管理水平的企業用一流的信息系統,反而加速了企業的滅亡。在RT-mart見習的時候,可以看到MIS對零售店單品管理提供了極大的支持,而OPL訂單的精確簡化作業量的前提是準確的歷史信息!主管一再強調數據真實的重要性,而相信數據真實的信息卻是年復一年一絲不茍的SOP流程的堅持!
信息系統已經廣泛應用于物流供應鏈管理領域,高校的教材傳達了錯誤的信息。在實際接觸企業信息化管理之前,我們都可能會天真的以為書本上的理想藍圖需要我們實現,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在此,引用一位業內人士的看法吧!
業內人士一:
這里高手很多,我就談談個人不成熟的看法吧。我在一家航運公司作IT, 就我觀察, 我們主要有兩類系統:
1. operation 系統,這類系統大致上是對企業長期積累下各個流程的體現。每個行業都有約定俗成的標準, 企業在其基礎上也形成了穩定的操作流程。為了提高效率和準確性,并降低成本,他們需要這樣的"操作系統"來支撐企業的運營。
2. add-value 系統, 這類系統往往建立在operation系統之上,這主要體現在利用operation系統積累的數據信息為企業和客戶提供更多的價值。
比如貨物的追蹤系統,客戶可以通過它及時獲知貨物的狀態;物流可視化系統,客戶可以直觀了解物流的即時狀態,如庫存水平。數據集成,可以快速與客戶的系統進行數據交換。等等
從現在來看, 客戶對于這些“軟服務“要求越來越高,特別對于第三方物流企業來說,大的consignee往往都有自己非常成熟的IT系統,除了對貨物本身運輸的要求外,他們非常希望通過物流企業把這些業務在IT層面上做到很好的集成;對小一些的consignee或vendor來說,他們則希望物流企業提供這樣一個平臺。因此有人開玩笑說,我們越來越像個IT企業。實際上我們最近在日本就與ibm的consultant部門正在競爭一個客戶的物流咨詢項目。
從我的觀察來看,這些系統的應用確實能實實在在為企業和客戶節約非常多的成本。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花這么多錢來建立it系統及客戶愿意付錢的原因
業內人士二:
Supply Chain Visibility現在很熱,大家一般把supply chain visibiliy認同為對order status的visibility,這一般是從前端的角度來看的。
其實Supply Chain Visibility包括以下一些組件:
1) Order Status Visibility (從前端看)
2) Inventory Visibility (從后端看)
3) Costing Visibility (從財務角度看)
4) Demand Visibility (從協同角度看)
舉一個實例:分析一家跨國集裝箱航運企業的信息系統。
這家企業在前端收集的信息包括:客戶名稱、客戶代碼、訂單號(提單號)、貨物品名、重量、尺寸、裝貨港、中轉港、卸貨港、目的地、收貨人、inco-term、集裝箱箱號、船名、航次等等。
這家企業的后端收集的信息包括:公司的集裝箱在全球所有的堆場和碼頭的存量(總數量和按不同類型區分的數量)、按箱號為基準每一個箱子的當前狀態(包括進場、出場、裝船、在途、卸船、裝相、拆箱、滿箱、空箱等)和歷史狀態(比如,一個箱子的歷史狀態一般是:空箱出場->裝箱->重箱進場->重箱裝船->在途->重箱卸船->重箱出場->拆箱->空箱進場)、公司所有船只的船名、航次、航班路線和周期、具體每艘船的目前狀態、歷史掛靠港口等等。
通過前端信息和后端信息的鏈接(通過箱號、船名、航次),這家公司就能迅速地查詢到每一票訂單現在的狀態(貨物到了哪里),能夠及時服務客戶對于貨運信息的要求。
通過堆場信息網絡,這家公司能對所有的集裝箱的狀態一目了然。
這家公司對所有運輸段和服務項目的費率都進行價格實時登記。通過這個費率系統,任何兩點間的運輸價格可以迅速從系統中查詢到,方便了前端報價。
在demand visibility方面,受業務性質所限,這家公司的供應商主要是一些駁船、卡車、鐵路、租箱公司。這些服務型行業對于demand相對來說不是很重要,因此沒有進行需求信息共享。但在制造類行業,DELL是推行demand visibility的典范了。
以上是這個系統的好處,再談談問題:首先系統里信息的準確性很難保障。要讓全球所有堆場都能及時地錄入集裝箱狀態信息非常難,在這一點上,公司就花了很大精力。其次,由于數據庫的相互鏈接和數據量的大幅度增長,系統運行效率越來越慢,數據調出很慢,數據更新不能實時,導致很多麻煩。
三、物流從業人員在SCM和IT系統中扮演的角色
大體上說,物流從業人員就是信息系統的END USER,也就是物流從業人員僅僅是操作層。在我第一次接觸MIS系統的時候,興趣非常濃厚,對于里面數據的結構和聯系非常感興趣,但由于身處一線,很難全局把握。不同的職位接觸不同的操作界面,財務或者人資也許就是另外一個管理窗口登入系統。在這里我想特別強調IT部門的角色。IT部門實際上只做數據庫維護工作,數據安全工作,同時兼任IT系統超級管理員,給營運部門以支持,并不全面參與整個系統的開發和流程再造,如果信息系統服務外包,IT部門可能會起到溝通橋梁的作用。在這里,我同樣援引業內人士的評論:
對于一個物流公司或者一個供應鏈來說. 管理大約分三個層次.
對應這三個管理層次, 整個IT系統分三個層次. 如果你想了解一個IT系統對,必須分別在這三個層次上去觀察和討論.才能有更全面的認識.
1 操作層. (底層)
負責物流活動的具體操作. 主要解決: 貨在哪里, 什么時候能到, 能否準時到等具體的問題.
2 管理層 (中層)
負責物流活動中的計劃的部分和協調的部分. 主要解決: 如何制定計劃, 如何實現計劃, 如何提高部門效率等日常管理的問題.
3 經營層 (高層)
對于物流公司, 我們要干什么業務, 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里, 如何提高整個公司的宏觀效率, 如何提高贏利等. 宏觀的戰略性問題.
對于供應鏈的管理者, 供應鏈的瓶頸在哪里, 如果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 如何降低成本, 如何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靈活性等宏觀的問題.
在座各位可能都處在操作層這個層次上來討論IT系統, 所以產生了很多不明白和困惑的地方. 如果能跳到另外兩個層次上看IT系統, 自然就明白.
四、自我的反思和定位
構造最為合理的知識結構,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盡量少走彎路,時間寶貴啊!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