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與
香港發展》經濟高峰會航運、物流及基礎建設專題小組15日建議,香港應致力提高跨界貨運的成本效益,并研究吸引船只來港注冊的其他稅務安排。
專題小組提出了9個策略建議和27項具體的行動建議。主要內容包括:
——致力提高跨界貨運的成本效益,包括研究應用綠色通道及引入內地貨車司機對降低貨運成本的幫助,以及與廣東省有關部門商討降低跨界貨運牌照的費用,放寬對粵港跨界貨運合營企業的限制;
——從宏觀角度規劃港口及相關配套設施,以兼顧和協調香港與鄰近地區港口的貨運力發展,避免資源重疊和不必要的競爭;
——著力發展香港的航運業,提升香港船舶注冊的服務質素,加強本地航運人才培訓,以及研究可吸引船只來港注冊的其他稅務安排;
——為了鞏固香港的國際及地區航空樞紐地位,應增加香港國際機場處理貨物的容量及乘載能力,包括盡快加設貨運站和研究是否需要興建第三條跑道;并同時加強與內地和
澳門民航部門的聯系,以更有效率地使用區內空域、開拓新民用航道。
——與主要貿易伙伴積極磋商和訂定有關航運與航空入息寬免雙重課稅協議,以提升有關公司的國際競爭力;
——業界應發揮本身的長處及完善供應鏈各環節,以提升價格及服務質素的整體競爭力;并應多采用先進資訊科技,應用電子物流的軟件,使物流服務更具效率。
——為更主動和積極地推進跨界交通基建發展,有關部門應研究成立高層次跨部門統籌協調機制,以制訂整體跨界交通基建發展策略及更有效統籌協調有關的基建項目。
香港特區政府于2006年9月11日召開《“十一五”與香港發展》經濟高峰會,與香港社會各界共同探討國家“十一五”規劃對香港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探討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及全球一體化趨勢下,應采取的整體策略。
經濟高峰會分為四個專題小組,在會議之后繼續吸納和深化更多的專家意見。特區政府根據這些討論,并在此基礎上制訂一份切實可行“行動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