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政企合一的中國郵政開始了實質性的“政企分開”改革,各省郵政管理局在9月相繼掛牌成立。接下來的一步,就是中國郵政集團以及各省郵政公司的亮相。
記者日前獲悉,各地郵政公司將于今年年初相繼成立。而變革后的郵政,將要直面市場的競爭。除了普通信函等普遍服務外,郵政的EMS
快遞、物流等業務將要全面走向市場。其中,EMS快遞將是郵政業務中競爭最激烈的領域。國際快遞巨頭、國內民營快遞早已在國內拉網布點。一場快遞大戰即將拉開。
湖北郵政則早在2006年初,就已將EMS快遞業務推向市場,進行了全國首創的革新。
EMS全面走向市場
2006年9月15日,湖北省郵政管理局掛牌成立,郵政管理局是一家從事行業監管的政府機構。這是郵電分家以來,郵政進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其中,郵政所屬的信件投遞、報刊發行、儲蓄等經營業務將全面轉給籌備中的省郵政公司。其職能暫由原省郵政局代理,待省郵政公司成立后,省郵政局則撤銷。
省郵政管理局局長李庭中稱:郵政分家后,EMS快遞、物流等業務將全面參與市場競爭。
據了解,今后對于郵政普遍服務業務,如普通信函,國家會設立專門的普遍服務基金進行補貼;而市場競爭性的EMS快遞和物流業務,則由郵政公司自負盈虧。
這就意味著郵政的EMS快遞業務將全面走向市場,展開與UPS、DHL等全球性快遞公司之間殘酷的業務競爭。
中國郵政速遞業務誕生于1980年,在政策的保護下發展多年以后,時至今日,國內的快遞市場早已狼煙四起。目前,從事快遞業務的國有、民營和外資企業已有上萬家。全球速遞業四大巨頭——敦豪(DHL)、聯邦速遞(FedEx)、聯合包裹(UPS)及荷蘭天地快運(TNT)均已進入中國,憑借豐富的經驗、雄厚的資金以及完善的全球網絡,已經占據了國內80%的國際快遞業務。
據了解,當前,在
武漢正式注冊的快遞公司有30余家,加上沒有正式注冊卻在從事快遞業務的公司達到300余家。“宅急送”、“快馬”等國內民營快遞業大腕逐步崛起,“大田”、“大通”等合資快遞公司均已進入武漢市場。據估算,這些快遞公司占據了武漢快遞市場份額的60%-65%。
據了解,目前普通EMS的收寄價格是每500克郵件20元。而在武漢市場上,一般民營快遞公司的收費價格是每500克10-12元之間,與郵政相比有較大的價格優勢。憑借著價格優勢,中小民營快遞公司贏得了市場生存空間。
EMS自負盈虧之后,就必須與土洋快遞展開全方位的較量。
快遞的“8+1”城市圈
湖北郵政早就意識到了市場生存的嚴重性。在EMS業務上,湖北在全國郵政系統內率先成立EMS的專業化公司。他們不僅僅是成立專業的公司,還進行了區域性的整合。
去年2月,湖北郵政正式宣布成立湖北全夜航速遞公司。這一公司在湖北郵政內部又被稱為“8+1”速遞公司。“8+1”所指的也就是“8+1”武漢城市圈。
2004年,湖北省委提出“8+1”武漢城市經濟圈構想,將武漢100公里左右范圍的
鄂州、
黃石、
黃岡、
咸寧、
孝感、
天門、
仙桃、
潛江8個城市納入同步發展軌道。
湖北省郵政局則在這一地區實行速遞專業的改革。成立的全夜航公司對“8+1”城市圈的快遞業務進行一體化經營管理。
全夜航公司總經理葉劍龍介紹,這是我國郵政快遞專業進行的首次公司化改革。公司的思路是充分利用武漢的區位經濟優勢,優化速遞專業的資源配置,拉動周邊8個城市乃至全省速遞服務質量的提升,重點對“8+1”城市圈速遞大客戶上門攬收服務等實施一體化經營管理。
湖北郵政有關人士對記者稱,成立這個公司的初衷就是要解決生存問題,應對國內外越來越多快遞公司的競爭。
該公司在8個城市設立速遞分局,武漢城區的速遞分局由成立前的10個增加到了18個,市內、8+1經濟圈內的覆蓋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2006年7月1日,全國速遞網實施最大規模的網絡調整,將全國324個集散中心壓縮為168個,武漢為其中的一個,中國郵政自購10余架波音737飛機,利用夜間時間,用于
北京-武漢-
廣州,
上海-武漢-
沈陽等全夜航航線快件運輸。這使得武漢成為全國僅次于上海的特快郵件交換中心,將湖北進出口特快郵件次日遞通達城市范圍擴大為207個,次日遞郵件量占總郵件量的比重在原有基礎上提高10%以上。
2006年8月3日,全夜航速遞公司借中國郵政開通了北京-韓國首爾郵政速遞專機國際航線機遇,實現了快件全國128個城市跨區域次晨達,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東三省、川渝地區五個區域次晨達和日本、韓國、美國、澳大利亞、
香港地區的國際EMS限時達服務。
過去,武漢天河機場午夜12點之后,便沒有了航班起降,現在,郵政全夜航航班在天河機場的起降整夜都在進行,大大加強了武漢與全國各大城市的聯系。
2006年12月26日,該公司收入又沖過了億元關口,比去年這一地區郵政速遞收入增長了2000多萬元。
各類快遞全方位較量
湖北郵政對2006年的EMS業務發展深感滿意。他們表示,公司業務發展很快,變化很大。
武漢百威公司每天都通過快遞把啤酒檢驗樣品寄到北京、上海,由于寄遞要求非常高,這些快件以往都交給了非郵政快遞公司。一個偶然的機會,全夜航公司得知該公司一批鮮啤樣品在寄遞過程中因為在途時間長,檢驗時影響了口感,為此百威公司大為緊張,全夜航公司就以此為突破口,及時上門送上新設計的寄遞方案:用醫用恒溫箱、冰塊確保產品保鮮質量;用海綿、泡沫包裝防止撞擊破損;通過全夜航飛機確保次日送達。
結果,由全夜航公司寄遞的樣品提前8小時送到了檢驗機構。一個月之內,百威公司的國內檢驗樣品快件全部轉到了全夜航公司寄遞。
目前,郵政快遞的競爭者主要有以FedEx、UPS、DHL、TNT為代表的國際跨國公司,以“宅急送”等為代表的一些較成熟的企業和眾多做同城服務的小公司三類。
四大快遞巨頭都已陸續進入中國市場,并迅速囤積力量,發展各自的分銷和運輸網絡。DHL不僅穩拿中國國際快件市場老大的頭銜,而且揮師中國國內快件市場,增設服務網點,最先向中國EMS發起進攻;FedEx及UPS在《中美航空協定》簽署后,立即增發航班搶灘中國航空;TNT另辟蹊徑開展連鎖經營,主力攻占汽車零部件快遞市場。
而小公司由于運營成本低廉,服務價格低,對部分市場具有很高的競爭力。但它們大多集中于已開始惡性競爭的“低端市場”,包括遞送文件、樣品、禮品,這樣的企業占據了民營快遞市場的60%。而遞送實用性的高貨值產品、提供倉儲等服務的中高端市場,這些企業卻鮮有涉及。
隨著外資企業和民營競爭對手的不斷出現,EMS已經開始面臨危機。數據顯示,從1995年起,雖然EMS在國內快遞市場一直保持老大的地位,但營業額年增長率僅2%,有些年份還是負增長,而快遞則以30%的平均速度遞增,EMS在快遞業務市場不斷增大的時候卻在逐漸失去份額。
目前,國內已形成每年上百億元的快遞市場,以武漢城市圈為例,去年快件量約為300多萬件。湖北郵政表示,要將全夜航公司向全省推廣,整合湖北全省的EMS業務,以應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
《財富金刊》獨家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