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企緣何年年挨宰
2007-11-6 19:2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產業快線
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梁樹和10月30日表示,國際鐵礦石市場總體供求基本平衡,不會供不應求(11月5日《中華工商時報》)。
然而,自2004年以來,國際市場鐵礦石價格漲幅驚人,自2004年至2007年,累計漲幅竟高達165%。
一般而言,價格上漲的背后,理應是供不應求。但鐵礦石的價格卻漲得有些離奇:2006年,國際鐵礦石供應總量達15.8億噸以上,與此同時全球主要國家生鐵產量為8.7億噸,折合鐵礦石消耗量14億噸,市場基本上達到平衡狀態;不僅如此,自2003年到2007年,世界鐵礦石儲量增加100億噸,增加6.7%;儲量基礎增加400億噸,增加12%,且尚有較大增長潛力。
由于中國境內缺乏富鐵礦,對海外礦石市場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幾年的時間便發展成世界最大鐵礦石進口國。據預測,2010年世界海運鐵礦石需求量9.45億噸,其中,中國一家就占5.24億噸。
在供應充足的市場上,手握大額訂單的大主顧,理應可左右市場局勢。可現實卻是這個大主顧在店家的利刃前步步后退、一敗再敗,三番兩次被宰得血肉模糊,這實在是太不合邏輯了。
個中原因自然很多。首先,鐵礦石供應市場是高度壟斷的市場。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三巨頭”的供應量占全球總供應量的78%,并控制了世界上大多數現有的穩產富鐵礦,憑借手中的資源、市場壟斷地位,他們掌握鐵礦石價格的話語權。
其次,是內需壓不下。盡管政府多次下決心控制經濟過熱,整頓房地產市場,但效果并不顯著,基建、房地產和制造業等鋼鐵消耗大戶的鋼鐵需求不減反增,這自然刺激鋼鐵企業不斷提高產能,加深這些企業對國際鐵礦石市場的需求。
最重要的,面對高度壟斷的供貨商,中國鋼鐵企業卻是一盤散沙,缺乏整合。盡管中鋼協和五礦協會多次通過提高準入門檻,力圖控制鐵礦石進口商數量,提高其競爭力,但這些措施多執行不力。至今,擁有鐵礦石進口資質的企業仍有112家之多,心多則力不齊,可想而知,他們在高度壟斷的供貨商面前,爭奪價格話語權的能量究竟能有幾何。
尤為火上澆油的是,2005年和今年,國內進口商都采用了突擊進口、大量囤積壓港的手法,一方面拉高國際價格,一方面人為制造國內供應緊張,以牟取囤貨居奇的暴利,這種做法無疑人為夸大和扭曲了中國國內鐵礦石的需求缺口,令中國在國際鐵礦石價格話語權上更趨微弱。
針對這種反常、不利態勢,有關方面習慣于采取進口商協調、劃定“底線”和在談判中討價還價等手段,但效果顯然不佳。從幾年的現實不難看出,這些談判技巧充其量只能調節漲價幅度,卻無力解決根本問題。
如果說,國際鐵礦石巨頭們的“高價甩賣”事實上等于在榨取中國血汗,那么中國某些部門、企業的不當做法,則不啻為這些貪婪的蚊子袒露出自己的脊背。要想扭轉這一趨勢,亟待采取綜合應對措施:對內,加強鋼鐵企業和進口商的整合,減少內耗;鼓勵、扶持中資企業在海外投資大型鐵礦山,自己掌握鐵礦石的命脈。事實上,“三巨頭”也是通過多次并購投資,才獲得今天的地位;其中的力拓原本是西班牙公司,如今卻已成為澳大利亞財閥的掌中利器。一些中資企業已開始這方面的嘗試,但思路仍不明晰,力度也有待加強,歸根結底,成立真正意義的行業協會,出臺共同遵守的措施,才是徹底擺脫“天價甩賣”陰影的真正對癥良藥。
□白用夏(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