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中心日前公布了2007年—2008年中央國家機關汽車協議采購公開招標的中標結果,30家汽車制造企業、47個品牌榜上有名。據悉,這是國內企業參與規模最大的一次汽車協議供貨項目,入圍的自主品牌汽車供應商超過六成。
自主品牌汽車供應商超過六成
中標結果充分體現了政府采購的政策引導作用。
據悉,本次采購共分五包:第一包是排氣量在2.0升到3.0升之間、價格在25萬元到45萬元之間的轎車,第二包是排氣量在2.0升以內、價格低于25萬元的轎車,第三包越野車,第四包面包車(含MPV),第五包大客車。入圍的汽車供應商包括一汽大眾、
上海通用、江鈴汽車等30家企業,其中上汽制造、眾泰控股等19家自主品牌汽車供應商成功入圍,占入圍企業總數的63.3%,比去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
據該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與往年協議供貨相比,此次采購通過項目加分、給予自主品牌汽車優惠等政策,提高了自主品牌汽車供應商的比例。記者還了解到,評委對通過ISO質量體系認證、環保認證、綠色采購認證和研發、核心技術為自主品牌的企業,都有一定幅度的加分。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采購法》明文規定政府采購貨物應采購本國貨物,但是長期以來,一直缺少“國貨”的官方標準。在本次采購中,該中心對汽車采購的“國貨”標準做了有益的探索,在招標文件中明確規定“本國貨物、工程或服務指貨物全部在境內生產或組裝的物品。其中,生產或組裝所需的原材料來源于國外的,該物品在本國的附加值應當達到50%以上;工程或服務的成本和構成價格的其他部分全部或大部分來源于國內”。招標文件對國貨的嚴格要求,不僅體現了政府采購的政策功能,也為國內汽車供應商提供了商機。
滿足采購人差異化需求
中央國家機關采購人數多、分布范圍廣,造成了采購需求差異很大。如何提供更快捷便利的服務,成為擺在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中心面前的重要課題。
該中心通過總結幾年來汽車采購的工作經驗,并根據國內汽車市場的具體情況和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的實際需求,去年開始嘗試采用協議供貨方式實施汽車采購。在組織實施過程中,通過競爭性談判的方式確定汽車廠家的價格折扣率和服務條款,并在此基礎上與汽車廠家簽訂供貨合同。
不過,在競爭性談判中,該中心發現了一些問題,因此本次采購用公開招標的方式替代競爭性談判,并將協議供貨時間從一年延長到兩年。對于采購人非協議供貨范圍的汽車采購需求,該中心將按詢價、競爭性談判等方式進行采購。
此外,由于汽車價格的波動性大,該中心采取了一套對價格的動態管理機制,汽車供應商必須隨行就市,及時調整汽車價格。而且,為了進一步增強競爭、解決部分協議供貨產品價格虛高問題,該中心還提高了對車型的淘汰率,“不合標準的,立即出局”。
供應商忽視細節失商機
在本次公開招標協議供貨汽車供應商過程中,該負責人發現,不少供應商都犯了很多小毛病。他指出,有時恰恰這些小毛病導致了企業的失敗。
投標企業不能按時遞交投標文件,導致不能參與評標的事屢次發生。本次招標項目開標時間是上午10點,大多數投標汽車廠家早早地達到開標會場,準備好投標文件、迎接開標。但是仍然有一家知名企業遲到,其投標文件因此被拒收。
還有一些投標企業在遞交的唱標文件中沒有按分包寫價格折扣率,讓人難以分辨。甚至還有一家客車企業根本沒有報價格折扣率。
“一些低級錯誤總是重復發生,說明部分企業不夠重視招標,沒有注意細節問題。”他告訴記者,本次項目還規定,只允許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汽車廠家參與招標,可是一些汽車品牌還是以總公司的名義參與招標,最后只能被拒之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