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委關于實施興港強市戰略加快港口發展意見
2007-11-5 13:3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多年來,我市積極實施“以港興市”戰略,港口建設有了較快發展。但與形勢要求和沿海一些城市相比,我市港口還存在建設速度慢、整體規模小、大型泊位少、布局零散等發展滯后的問題,其優勢和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對此,市委、市政府確定要立足威海的海洋優勢,積極實施“興港強市”戰略,通過資源整合、設施建設、政策扶持等多種途徑,把威海港建設成競爭優勢明顯的現代化、綜合性中國北方大港。現結合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積極實施“興港強市”戰略,全力推進港口又好又快發展
(一)港口是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沿海城市參與區域競爭的核心戰略資源。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港口在區域經濟中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地位越來越突出。功能日益完善的港口,已成為沿海城市擴大開放、吸引外資、提升產業、拉動經濟的最大優勢。在充滿競爭的歷史發展機遇面前,各級各有關部門、單位要切實增強實施“興港強市”戰略,加快港口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充分認識實施“興港強市”戰略是“以港興市”戰略的延續和提升;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爭當全省“三個發展”排頭兵的內在要求;是實現海陸經濟一體化,推進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是搶抓機遇、迎接挑戰,提升我市綜合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對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在新起點上實現新跨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牢固樹立抓港口發展就是抓重點、抓大事、抓長遠的思想,把港口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強力推進我市港口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為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二、威海港發展的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和指導原則
(二)功能定位。根據交通部、省政府沿海港口布局規劃和威海港總體規劃,威海港是我國沿海的重要港口,是我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是建設現代制造業、旅游度假和以海產品為主的農副產品出口加工三大基地及臨港產業的重要保障和依托,是山東半島對韓國和遼東半島的客流中心及環渤海地區重要的集裝箱支線港。在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的基礎上,要積極拓展港口服務功能,將威海港發展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油品中轉中心,成為中韓國際物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威海港區以集裝箱、能源(煤炭)運輸、油品中轉功能為主,成為一個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港區;石島港區作為威海市港口群中的重要輔助港區,發展集裝箱、客貨滾裝運輸、水產品出口和鋼鐵、建材等散雜貨運輸,并結合鏌铘島石油化工基地建設,考慮油品中轉運輸,實現港口從單一功能向現代綜合物流功能的轉變;龍眼港區以石油及制品、客貨滾裝運輸為主;蜊江港區以煤炭進口、水產品出口為主,兼顧當地的件雜貨運輸;張家埠港區和乳山口港區是威海港的補充部分,主要為當地的生產、生活服務。
(三)發展目標。1.到2010年,全市港口年貨物吞吐量力爭達到7000萬噸,集裝箱吞吐量力爭達到100萬標準箱。其中,威海港區貨物吞吐量力爭達到5000萬噸,集裝箱吞吐量力爭達到80萬標準箱。“十二五”末,全市港口年貨物吞吐量力爭達到1.3億噸。 2.拓展港口客運服務功能,擴大對韓國和遼東半島的客流量,逐步形成掛靠高等級豪華郵輪的能力。到2010年,全市港口完成旅客吞吐量500萬人次。其中,國際旅客50萬人次,國內旅客150萬人次,游客300萬人次。3.擴大規模,提升等級,拓展功能,調整結構,使港口建設適應國際航運業船舶大型化、專業化發展需要。“十一五”期間,全市港口計劃投資73億元,新建、擴建碼頭泊位50個,深水泊位35個,其中5萬噸級泊位10個,7萬噸級泊位2個,10萬噸級泊位2個,30萬噸級泊位1個,使全市港口深水泊位達到51個,港口等級達到10萬噸級,年貨物通過能力達到6000萬噸。
(四)指導原則。要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經濟和社會、速度和效益、結構和質量、經濟增長和生態保護有機統一起來,努力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堅持規劃先行。按照一流的規劃理念和工作標準,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分步實施,維護港口規劃的權威性與嚴肅性;堅持深水深用,寧慢不亂,科學開發,有效利用,嚴格岸線審批管理,強化岸線資源保護,避免港口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
2.堅持港口優先。在港口用地及鐵路、公路、電力、給排水等與港口密切相關的基礎配套設施規劃、建設中,要與港口發展相適應、相銜接。當其他分區規劃、專項規劃與港口規劃發生矛盾時,原則上應服從于港口規劃。
3.堅持資源整合。按照港口總體規劃,對全市港口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突出中心港的龍頭地位,使港區之間合理分工、優勢互補、相互協作、競爭有序,提高港口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增強對外競爭的整體優勢。
4.堅持開放帶動。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擴大開放,加快與國際經濟接軌的步伐,提高港口的國際化水平。加強與日、韓等東北亞地區周邊港口及渤海灣港口的戰略合作,加強與大貨主、大船務公司、大集團的戰略合作,增強港口的區域競爭力。
5.堅持市場化運作。廣開融資渠道,鼓勵多種形式的兼并重組,形成多元化投資主體,增強港口發展活力,提高經濟效益。
三、統籌規劃,留足港口發展空間
(五)要嚴格執行《威海港總體規劃》,依據規劃對全市港口岸線資源統一管理,確保港口資源的合理利用,形成以威海港區為中心,石島港區、龍眼港區為兩翼,蜊江港區、張家埠港區、乳山口港區為補充的港口格局。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規范和管理,港口企業要嚴格按照規劃進行建設。規劃港區范圍內的建設用地,不能改變性質、挪作他用,避免以城占港。
(六)按照新一代港口規劃理念,港口后方區預留2.5公里陸域作為港口用地。對具備建港條件的區域,預留出充分的岸線和陸域縱深地帶,以滿足港區物流和臨港工業發展需要。對規劃的臨港工業用地,要重點發展對港口依賴性大、原料產品進出量大的工業項目和物流項目。要根據《威海市臨港工業園發展規劃》,優化臨港產業布局,以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為主,扎實做好臨港工業園的招商引資工作。要盡快制定臨港產業招商指導目錄,作為招商引資的依據。
(七)對影響港區建設的建筑物拆遷、搬遷工作,由轄區政府、開發區管委組織實施。其補償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進行,政府可視情況給予適當補助。要搞好威海新港區內、華能電廠周圍區域的規劃和整治,擴大港區發展空間。要堅持政府投入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加快推進威海港國際客運中心建設。
(八)加快港口集疏運體系規劃建設,提高港口綜合輻射能力和集疏運效率。加快鐵路集疏運通道建設,延伸、擴建威海新港區進港鐵路至大型液體石油泊位區,規劃建設威海新港區東線疏港鐵路,提高編組能力和通過能力。加快公路集疏運通道建設,規劃建設港區專用疏港公路,實現疏港公路與高速公路網的連接。
四、穩步推進港口資源整合,提高岸線綜合利用效益
(九)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分步實施、實現共贏”的原則,實施多種形式的資源整合,優化港口生產要素配置,形成重點突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現代化港口體系,提升整體競爭力。
加快華能威海電廠碼頭和威洋石油碼頭的資源整合,提高威海中心港區的專業化水平和資源綜合利用率。今后,威海中心港區的碼頭建設,要以公用碼頭為主,避免出現一邊整合資源、一邊分割閑置資源的問題。
(十)依據《港口法》的規定和《威海港總體規劃》的要求,遵循港口發展規律,逐步理順港口管理體制,實行“一市一港一政”。在條件成熟的前提下,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將全市港口整合為一個港—威海港,下設六個港區(威海港區、石島港區、龍眼港區、蜊江港區、張家埠港區、乳山口港區) ,實行統一的港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