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鉀肥進口權壟斷 9億農民埋單

2007-11-3 12:5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下稱中化集團)如今正面對著國內復合肥生產企業的強烈不滿,因為這家已經是世界500強的中國國有企業仍不愿放棄在計劃經濟時代下繼承來的一項特別的獲利渠道——鉀肥進口中近乎于“專營”的“權力”。   鉀肥又稱鉀鹽、氯化鉀,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鉀肥就是糧食。即使在中國鉀肥產量創歷史新高的2006年,中國鉀肥對外依存度仍高達67%,鉀含量40%以上的優質鉀肥則要全部依賴進口。
  據多位業界資深人士測算,中化集團下屬的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0297.HK,以下簡稱中化)每進口一噸鉀肥倒手賣給國內化肥生產企業的純利潤至少1000元人民幣,按中國今年將進口900萬噸鉀肥計算,則有可能會使中國9億農民每人為此多付出10元人民幣的耕種成本。
  三年前,商務部將擁有鉀肥進口權的名單增加到了10家。但到今天為止,10家企業中除了中化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直屬的中國農資集團(下稱中農)以外,沒有一家企業能夠直接進口大宗海運鉀肥。
  而過去三年中,中國進口鉀肥價格從每噸不到1000元漲到了2350元,由此,中國農民的付出的成本也上漲了四成以上。
  三年交鋒史
  “三年了,我們一噸鉀肥也沒有進口到”,遼寧西洋特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西洋集團)總經理助理仇廣純說,“連中石油這么大的公司都沒有辦法。”西洋集團是擁有鉀肥進口權的企業之一。
  中化集團位列世界500強企業,是國務院國資委直屬的大型國有企業,擁有化肥、石油、金融等幾大業務板塊,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化集團扮演了中國化工產品進出口窗口的角色,原油、鉀肥等物資,都由中化集團獨家進口。
  改革開放之初,中化集團的石油獨家進口權被率先打破。當年中國進口1億噸原油,中石化拿去了8000萬噸,中化集團留下不到2000萬噸。中化集團鉀肥的獨家進口權卻一直沒有松動。
  2004年以后,多年來穩定不變的國際鉀肥價格突然走高,中國復合肥生產企業感到吃力,直接進口鉀肥的意愿也越來越強。
  期間,中央政府對“三農”問題特別是農民負擔問題日益關注。代表進口鉀肥用戶企業的中國磷肥工業協會上書國家發改委,提出“大的化肥生產企業應該有鉀肥的自營進口權”。
  經過幾輪討價還價,國家發改委決定由6家企業開始非國營貿易自營進口經營權試點,國務院也予以批準。最終,在中國能夠直接進口鉀肥的公司變成了10家,分別為中化、中農、中化建總公司、華墾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及六家化肥生產企業:中阿化肥有限公司、山東魯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遼寧西洋特肥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魯北企業集團總公司、湖北洋豐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
  放開之后的第一年,6家生產企業倉促迎戰,未能成功。中國磷肥協會的武希彥會長說,當時鉀鹽價格開始上漲,市場變成賣方市場,我們6家企業沒聯合起來,外商看不上眼。
  但有的化肥企業認為,中化手握大額進口合同,以此向國際供貨商施加了壓力,供貨商不敢得罪大客戶,也就沒有與6家企業談判。
  2005年,6家企業委托中阿化肥做談判代表,這家企業被鄧小平譽為“南南合作”的典范,早已獲得了鉀肥的直接進口權,其總經理武四海是國際肥料工業協會主席、河北省政協副主席,在國內外均具較大影響力,但這次談判仍未成功。中阿化肥直接與外商談判價格,然后可以仍從中化手里買的計劃遭到了中化的強烈反對。
  當年10月末,中國磷肥工業協會給商務部外貿司打報告,建議打破壟斷,形成鉀鹽進口新機制。這份材料在當年年底獲得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的批示。據說這份批示 “措辭很嚴厲”,要求加快建立鉀鹽進口新機制,中化、中農兩家企業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犧牲國家的利益,民營企業同樣可以進口鉀肥。
  2005年12月22日,商務部高虎城副部長主持了鉀肥進口協調會。雖然中化和中農堅決反對新機制,但商務部最終還是形成了一個指導意見:“商務部指導,商會協會組織協調,企業統一對外談判”。武希彥說,實際上就是統一談判價格,分別對外簽約,利益共享。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