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貨運難以抗衡規模物流
2007-11-28 15:5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訊 一些小貨運醞釀退市,實屬無奈之舉。記者在采訪中獲悉,高油價等因素抬高了貨運物流業的經營成本,“買輛貨車就可以養活一家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如今,我市貨運業正經歷著市場殘酷的“優勝劣汰”,抗風險能力高、資源集約化利用的規模物流企業明顯更勝一籌。
萊山區的姜勝國2001年畢業后便買了一輛小貨車,在當地租賃了一個門頭干上了貨運、搬家等雜活。姜勝國說: “當時覺得貨運業門檻比較低,只要勤快點、肯賣力,忙活10天掙的錢就夠上班一個月掙的。”令他難以預料的是,這兩年貨運生意居然一年比一年難干, 原因正是“干這行的太多了,成本也在提高”。其實,像姜勝國一樣感到困惑、無奈的小貨運業主不在少數。
上世紀末以來,由于貨運業入市門檻低,一度吸引大量的入市者,在一定時期內既解決了一部分人就業、又給社會生活帶來了便利,堪稱“雙贏”。當時,一些小貨運往往只有一兩輛車,只要租賃個門頭、招三兩個人便會注冊一個公司,可以干貨物配載等類雜活。但是,這種粗放化的運作方式也帶來“小、亂、弱”的弊端,譬如攬貨源能力差、誠信度不高、抗風險能力低等。在成本飆升、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這些小貨運既競爭不過誠信度高的物流公司,又擔心客源流失而不敢抬價,最后還是得從自身做起來降低成本。
勢單力薄的小貨運如何降低成本?業內人士介紹,他們降低成本一般的方法是到外省注冊車牌以少繳規費,少聘一個司機以降低人工成本。貨運業風險較大,一旦發生大事故往往是一家人一輩子的負擔,所以正常情況一輛大貨需配備至少兩名司機,只配備一名司機必然導致疲勞駕駛,風險增大。
與之相對應,一些規模物流公司則重視市場調研和品牌塑造,重視自身運輸能力、信息網絡等的建立。幸福一家物流公司的負責人自豪地說:“我們有自己的信息資源庫,有自己的維修網絡,人力、車輛可以集約化利用,也更容易贏得大客戶的信賴。很多小車主都分包我們干不完的活兒!”
我市貨運行業有八成屬于小貨運,他們如何從殘酷競爭中“突圍”,值得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