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歷來被稱作國民經濟“火車頭”的鐵路,面對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顯得與整個大環境不太合拍:“一車難請、一票難求”的困窘,凸現出鐵路運輸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
2003年秋,中國鐵路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錢立新致信本報,焦慮地提出一個振聾發聵的問題:鐵路會不會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后腿?這封來信發表后,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形勢逼人,出路何在?
近四載光陰轉瞬即逝。人們想知道,想探詢,四年來,中國鐵路的發展狀態究竟咋樣?鐵路是否為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運輸保障?
帶著這個疑問,記者下基層、上線路,采訪了大量的鐵路單位。在采訪中,記者欣喜地了解到,黨的十六大以來,鐵道部黨組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鐵路發展步伐,推進和諧鐵路建設,大規模、高標準的鐵路建設已經全面展開,一大批客運專線和大能力通道項目正緊張建設,技術裝備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2005年作為“十五”的收尾之年,鐵路運輸取得了歷史性的巨大成績,旅客發送量比“九五”末的2000年增長了10%、旅客周轉量增長33.7%、貨物發送量增長50.7%、貨物周轉量增長50.3%。“十一五”開局的2006年,全國鐵路客貨運量繼續攀升,旅客發送量完成12.6億人、周轉量完成6622億人公里,同比分別增長8.7%和9.2%;貨物發送量完成28.7億噸、周轉量完成21707億噸公里,同比分別增長6.9%和5.7%。
應當看到,在近幾年鐵路新線投產不多、主要干線能力幾近飽和的情況下,鐵路運量保持略低于我國GDP增幅的高增長,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也是殊為不易的。
針對近年來煤電油運異常緊張狀況,鐵路部門堅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堅決執行中央關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主動為國家分憂,顧全大局,不惜代價,將90%以上的運力向煤炭、石油、糧食、化肥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物資運輸傾斜,多次組織突擊搶運煤炭和糧食,緊急調運防疫和救災物資,及時運送化肥、農藥、棉花等涉農產品,保證了國家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急需。
煤炭是我國能源消費的主導產品。2003年冬季和2004年夏季,全國電煤供應連續緊張。為此,中央領導兩次要求鐵路部門增加電煤運量,加大電煤庫存。鐵道部緊急動員全路職工,采取果斷措施,及時組織煤炭搶運戰役,有效化解了電廠存煤告急的局面。鐵路部門以超常的魄力和有效的措施,走集約化、規模化運輸的道路,緊緊盯住大秦、侯月線增量目標,通過卓有成效的技術改造,大大釋放了煤運大通道的運輸能力。2006年,大秦線、侯月線成功實現年運量2.5億噸和1億噸的目標,創造了世界鐵路重載運輸的奇跡。2006年全國煤炭運量比2002年增長了53.8%。
為緩解近年來全國油品市場供應緊張狀況,鐵路部門盯住東北、西北地區的石油外運,確保及時運送國內兩大石油集團的原油和口岸、港口的進口原油,2006年石油運量比2002年增長27.6%,保證了煉油廠的正常生產和油品市場的穩定供給。
近幾年來,鐵路貨運量實現較大幅度增長,“一車難請”的局面有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全國鐵路日均裝車2002年為9.6萬輛,2003年突破10萬輛,2004年突破11萬輛,2005年突破12萬輛,2006年接近了13萬輛。2003年至2006年,全國鐵路完成貨物發送量每年增長2億噸。
對此,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歐新黔曾這樣評價道:“我想特別強調的是,鐵路部門在有效緩解煤電油運緊張狀況、促進國民經濟平穩發展方面功不可沒。如果沒有鐵路部門廣大干部職工的奮勇拼搏和努力工作,煤炭、石油、糧食市場供應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平穩局面。”
四年來,鐵路不僅出色地履行了作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工具的職能,還以無可爭辯的業績顯示出促進區域和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助推器作用。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開通運營,為青藏兩省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半年時間共運送旅客118萬人、貨物119萬噸。預計到2010年,青藏鐵路年客運量將達到450萬人、貨運量將達到280萬噸。青藏鐵路已經成為撬動青海、西藏乃至整個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
一系列數據表明,我國鐵路中長期發展戰略已取得重大進展。盡管我國鐵路離“人便其行、貨暢其流”的目標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但鐵路充分發揮了作為國民經濟大動脈、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和大眾化交通工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上一篇:襄樊東站鐵路涵洞貫通
下一篇:鐵路立交橋梁上有鋼筋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