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跳圈思維"向思路要出路 北海出口加工區快速崛起

2007-11-16 23:4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編者按:北海出口加工區是我國西南地區惟一臨海國家級出口加工區。自2005年以來,該加工區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過程中迅速崛起,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的出口加工區之一。北海出口加工區的跨越式發展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肯定。自治區黨委書記劉奇葆在今年8月6日和11月6日親筆批示予以祝賀,并冀其繼續努力,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提供更大的推動力。本報組織采訪組深入對“北海出口加工區現象”采訪,形成此文,希望能對全區各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搶抓機遇、真抓實干,實現廣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從2005年創下西部地區首個當年正式運行當年進出口總額就突破1000萬美元開始,北海出口加工區就不斷刷新發展紀錄: 
  2006年進出口總額超過5000萬美元,是2005年全年的5倍; 
  2007年7月末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億美元,是2005年的10倍; 
  今年11月15日,再傳捷報,園區進出口總額創下1.7億美元新高,年末有望達到2億美元,是2005年的20倍…… 
  據最新統計,北海出口加工區綜合實績已超過重慶、武漢、西安、鄭州等發達城市出口加工區,位列我國59家出口加工區第18位,并一舉躍居中西部(含東北)地區18個出口加工區的第2位。這也是我區園區經濟發展首次躋身中西部地區前列。近日,中國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協會經過調研,將北海出口加工區跨越式發展成功經驗作為全國典型向成員單位推薦學習。 
  論建設時間,北海出口加工區直至2003年初,方才躋進加工貿易的“國”字號隊伍中;論起步條件,北海出口加工區生來就直面產業鏈連接不上、港口物流不配套、建設資金和人才緊缺的“一窮二白”的現實。 
  緣何正式啟動運行兩年左右時間,發展成果卻節節攀升,迅速成為風生水起的北部灣開放型經濟的一大亮點? 
  事業是干出來的
  北海城西,一塊圍網封閉約1.1平方公里土地。這里便是我國西部地區惟一的臨海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北海出口加工區。2003年3月正式獲批準并于當年底通過封關驗收后,由于種種原因,備受期待的加工區卻陷入發展停滯不前的境地。 
  2005年3月,曾在深圳有著10年經貿工作經驗的北海市常務副市長曹坤華博士走馬上任兼任管委會主任。上任伊始,難題像一座座大山一樣擺在面前: 
  新老班子交接時,整個出口加工區賬面可用資金僅僅10萬元,而多年累積下來的銀行負債卻高達1億多元;園區配套不完整,海關、檢驗檢疫系統都沒有配套到位;港口物流不暢致使綜合成本高出廣東25%以上;管理人才嚴重缺失,現有人員面臨新業務的挑戰;社會對加工區功能看法不一,議論紛紛;政策調整致使區內外優惠倒掛、開發建設受限制等等。 
  “事業是干出來的,干事業就要迎難而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管委會主任曹坤華鏗鏘有力地發出號令,“在各地競相爭取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過程中,北海出口加工區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 
  資金不足——先干起來再說! 
  人手不齊——先干起來再說! 
  評頭品足——先干起來再說!
  采訪中,記者深深被這個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的群體所感動:為籌措資金,加工區人不知道跑了多少路,找了多少人;曹坤華甚至還拿出自己的工資招待客商、獎勵為加工區忘我工作的有功之臣;為千方百計將項目引進加工區,他不顧勞累從南半球飛回北半球十余小時晚上接近凌晨時分抵達北海同客商懇談……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啟動后,管委會同志經常夜以繼日地工作,甚至連續24小時都不休息。3年來許多職工沒有休過一個公休假,有的同志摔傷纏著繃帶帶病堅持工作;為提高招商效率,每個招商人員苦練招商“脫口秀”,做到對涉及項目的所有信息、數據,投資商關注的現實問題,有問必答,倒背如流……“我們正是沖著北海出口加工區人的這股子干勁來的!”采訪中,不少客商稱贊道。 
  短短兩年多時間,北海出口加工區成為率先完成自治區沿海基礎設施大會戰項目的單位;廠房面積由原來的8000多平方米增加到近30萬平方米;園區配套設施七通一平后,成為廣西首屈一指、功能完善的工業園區;企業規模不斷壯大,現已引進企業37家,項目投資總額達到35億元。 
  啟示一:事業是干出來的,一百個口號也頂不上一個行動。廣西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摒棄空而論道之風,大興求真務實之氣。北海出口加工區的發展史,浸透著加工區人堅韌不拔的精神,敢為人先、搶抓機遇的膽略氣魄,竭盡全力狠抓經濟發展的心境、干勁和拼勁。這正是腳踏實地,真想、真干,真出力、真爬坡的結果。
  “跳圈思維”向思路要出路
  “精細規劃,精心建設,科學管理,努力打造現代化的出口加工區。”一直十分關注北海出口加工區建設的自治區黨委書記劉奇葆提出了園區發展的目標。 
  “要在廣西沒有任何可借鑒模式下讓出口加工區實現科學發展,就要像去找阿基米德的杠桿支點一樣,向思路找出路,撬活全局!”曹坤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籌謀出口加工區發展上,管委會一班人找到了不同的支點,撬活了“先與后”、“緊與松”、“高與低”、“有與無”、“大與小”的兩極。 
  “先與后”——在資金不充裕的情況下,鼓勵和吸引多投資主體以多種方式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引鳳筑巢”,通過扶持企業做大,自購土地等方式實現園區發展實現自我造血,再筑“巢”引“鳳”,從而全面激活資金來源渠道,進一步完善園區基礎設施; 
  “緊與松”——通過集約化發展思路,向空間要效益。加工區將項目投資強度與地價和經濟指標掛鉤等政策,引導企業少占地,快投產,多出口,使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目前,加工區的建筑密度控制在45%-50%,容積率最高可以達到2.5,建筑層數從2005年的全部單層發展為2007年下半年的3層以上,投資強度達到每畝20多萬美元; 
  “高與低”——通過建立加工區管委會、海關、商檢三位一體的服務體制,簡化辦事程序提高效率,成立招商服務中心,降低企業入駐的綜合營商成本。通過服務體制改革,加工區內審批核發出口加工貿易業務批準證的時限從商務部規定的10個工作日提前到3個工作日;通過招商服務中心全程代辦,才15個工作日就可以辦結企業投產前的所有手續;從意向到一期工程2000平方米的廠房建成并投產,富達興電子項目僅用了2個月,“這樣的效率別說在西部,就是東部地區也頂呱呱!”公司董事長伍志遠如是說; 
  “有與無”——通過加工區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配套產業發展、物流業發展,將看不到的稅收貢獻轉化為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今年前10個月,北海出口加工區從北海港進出的集裝箱就達8000多個,占據北海港集裝箱貨運近40%的增量,每周集裝箱航次2年內從12個增加到27個,承擔班輪也由17艘增加到37艘,長期困擾北海物流瓶頸問題迎刃而解;隨著入園企業的發展壯大,帶動了紙箱、泡沫等包裝材料等周邊產業迅速發展;園區安排就業崗位從500人到現在的5000余人; 
  “大與小”——以中小項目促啟動,以重大項目謀發展,逐步形成產業集群,再引導產業升級實現園區和產業由小做大。通過一些投資規模小的項目啟動,聚集人氣,逐漸吸引世界500強企業入駐,產品由低端向高端轉型升級。目前,惠科電子、美達電子已躋身廣西機電產品出口前十強,日本三洋、美國西盟、廣東永昶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進駐。 
  按照這一方向,出口加工區管委會兩年多時間,大膽實踐,不斷在發展思路、管理體制、招商服務上創新,走出一條科學發展之路。 
  啟示二:用新的思路謀劃發展,勢必迎來事業新局面。跳出固有的思維定勢,推進管理體制、開發機制、招商模式、發展思路的創新,把握科學發展的脈搏,園區獲得了永續發展的動力。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北海出口加工區的跨越之步擲地有聲。 
  服務是園區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說起服務這里真的比廣東還好,絕對是一流,是我心目中的NO.1!”11月10日上午,北海惠科電子公司董事長盧集暉用他濃郁的廣東腔調普通話邊說邊豎起大拇指。 
  2006年4月惠科進駐北海出口加工區后,曾因為物流和關鍵零配件配套成本過高,盧集暉一度想撤回深圳。可每提及此事,他卻總顯得難為情:“加工區的人對我們確實太好了,一走了之,過意不去!”在管委會同志的幫助下,惠科電子由原來只有1萬臺維修產品起步,發展到年產包括液晶電視在內的6萬臺視頻產品生產能力,成為廣西機電產品進出口總值前3強的企業。“現在北海物流環境在不斷地改善、與東盟國家交往越來越多,我們的市場也越來越大,出口加工區也成為惠科最為重要的基地了!現在不僅不走,我們還要擴大生產!” 
  韓國投資企業雙贏洋弓是世界著名比賽用弓生產企業,當得知該公司弓箭貨物體積小,交貨時間急,若轉關到廣州或南寧出口,操作復雜且物流成本非常高后,出口加工區和海關立即會商,并主動請求南寧海關協調本地查驗,簡化了手續,節約了成本。該公司副總經理樸鏡萬說這件事情讓他們放棄投資越南的打算,堅定在北海出口加工區發展。而今在加工區管委會的幫助下,公司快速成長,從北海生產的比賽用弓已被28個國家選定為2008北京奧運會比賽用具,公司也已從單一弓的生產拓展到箭、瞄準器等綜合業務生產。 
  隨著園區企業的發展壯大,管委會的服務也由保姆式服務向顧問式服務提升。美國第二大環保企業卓群電子入園后,在廠房設計過程中,管委會的工程技術人員提出將卸貨場標高降低的建議得到采納,單這一項就為企業節約土方資金30萬元。除此之外,管委會還對即將入區的企業,隨時騰出辦公室、無償提供會議室給其使用,在企業用車緊張時及時調度車輛等周到服務,保證企業早入區、早投產、早達產;為了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讓企業專心在主業上做大做強,出口加工區還專門成立了進出口公司,全程代理企業貨物的進出口以及貨物的運輸業務。 
  “‘產業第一、企業為大、效率至上、服務為先’是我們的發展理念”出口加工區黨委書記彭鳴達說,“我們把向投資者提供用最真誠、最優質服務作為園區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這一服務理念下,越來越多企業扎堆到園區發展。 
  啟示三: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是招商成敗、有效承接產業轉移的關鍵,服務水平的好壞是招商成敗的重要分水嶺。北海出口加工區正是有了“企業為大、服務為先”的園區發展核心競爭力,用真誠打動了客商,用真情留住了客商,使得外來企業“無障礙進入、無障礙發展”。
  在多區域合作中謀求更快發展
  從國家加工貿易的無名小卒到掀起改革創新的急先軍,從艱難爬坡到跨越式發展,北海出口加工區為廣西打造與東盟國家開放合作新平臺、為廣西發展外向型經濟發揮了引擎作用。入區項目已從珠三角拓展到長三角,從港、澳、臺地區拓展到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累計實現進出口額超過2.1億美元;北海出口加工區進出口值占整個北海機電產品進出口值的98%,并成為廣西機電產品加工貿易的主要增長源,其中惠科等企業與泛北部灣沿岸國家的業務量已超過40%;北海出口加工區的快速發展為中國物流企業融入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搭建了新的平臺,目前中國外運等物流企業正在著手考慮海陸聯運和區港聯動助發展方案;隨著大項目的建成投產,明年北海出口加工區將形成1萬產業工人,實現進出口值占廣西加工貿易30%以上。 
  北海出口加工區的發展得到中央和自治區領導的高度重視。今年6月3日,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考察北海出口加工區后高度肯定園區建設成果,勉勵大家再接再厲。 
  自治區黨委書記劉奇葆十分關心北海出口加工區發展建設,先后9次視察北海出口加工區。今年8月2日,在得知北海出口加工區進出口額突破1億美元的消息后,劉奇葆作出重要批示:祝賀北海出口加工區進出口額突破1億美元,望繼續努力,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提供更大推動力。 
  “這是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對北海出口加工區提出的新要求。”自治區黨委常委、北海市委書記溫卡華表示“北海要在鞏固原有的國外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東盟市場,重點用好北海出口加工區這個多區域合作新的平臺,加大招商力度,使加工區成為產業合作的引進外資和推動外貿出口的主要基地,在短時間內實現利用外貿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按照這一思路,北海出口加工區將加快園區基礎配套設施的完善,加大招商力度,力爭用1年時間讓現有出口加工區土地都有項目入駐,并逐步啟動鐵山港9平方公里的擴建區和15至20平方公里產業配套園的規劃建設。 
  風生水起北部灣,揚帆起航正當時。在把廣西建設成為我國西部對外開放的門戶和樞紐,中國-東盟區域性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面向東盟的開放合作示范區,逐步成為我國沿海經濟新高地和發展新一極的新形勢下,北海出口加工區已經踏上了快速發展新征途。 
  啟示四:北海出口加工區不僅是北海這座開放城市的一塊寶,更是我區加強多區域合作,逐步成為我國沿海經濟新高地和發展新一極的重要平臺。北海加工區始終將自身的發展同時代緊密聯系,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更寬的視野才能找尋未來準確的定位,才能實現更大的發展。(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