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整合 寧波保稅區轉型路徑漸趨明朗
2007-11-13 13:1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根據國務院關于促進特殊監管區域功能整合的精神,我們進行了多方論證,初步確定了以資源整合模式進行轉型,具體方案正在抓緊制訂中!睂幉ū6悈^管委會主任馬兆祥在昨天的一個座談會上透露。
召開這次座談會是為了紀念寧波保稅區建區15周年——— 1992年11月19日,寧波保稅區經國務院批準設立,享有 “免證、免稅、保稅”的特殊政策。這也是浙江省唯一的保稅區。
創立保稅區是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化的結果。根據鄧小平同志在內地再建設幾個香港的設想,中央政府于1990年至1996年間,在全國先后設立了15個保稅區,保稅區參照的是國際上自由貿易區的運作模式。
而現在,包括寧波保稅區在內的這15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 轉型發展。
四種建議模式
關于保稅區轉型的討論和探索始于2002年。
“本世紀初,保稅區已經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但是當時各地保稅區也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取消入區退稅政策等重大外部因素沖擊,呈現出發展目標多元化的態勢!瘪R兆祥解釋說。
而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后,進出口關稅逐年下調,保稅區進出口貨物不受許可證、配額管理限制的優勢被削弱。這使得保稅區轉型成為必然。
一方面是自身政策優勢在弱化,同時又面臨著出口加工區等其他特殊監管區的競爭,理論界開始探求如何通過轉型升級來實現保稅區的進一步發展。
200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對中國保稅區轉型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其轉型目標模式:境內關外,適當放開;物流主導,綜合配套;區域結合,協調發展;統一領導,屬地管理。
次年,國務院辦公廳批復同意上海外高橋保稅區進行區港聯動試點,在外高橋設立了中國第一個保稅物流園區,邁出了探索保稅區轉型升級的重要一步。而寧波則是于2004年與天津、深圳、大連、廈門、張家港、青島一起,被列為區港聯動第二批試點。
2005年的全國出口加工區工作會議為保稅區轉型確定了方向。吳儀副總理在會上提出,要繼續深化保稅加工和保稅物流監管制度改革,對各類特殊監管區域和場所進行功能整合。要配合特殊監管區域功能整合,實現各類特殊監管區域優惠政策疊加和整合。
“區域整合是國家為了特殊監管區域的和諧建設、科學發展而提出的一項歷史性命題。”馬兆祥說,此后保稅區轉型發展被海關總署列為年度重點研究課題。在最近一份關于對保稅區發展現狀及轉型發展的調研報告中,海關總署給出了轉型的四種建議模式。
一是升級發展模式。對現有 “非保稅業務”比重較低的保稅區,規范和完善海關監管設施,實施全封閉管理,轉移“非保稅業務”,恢復 “入區退稅、出區按貨物實際狀態征稅”政策。
二是資源整合模式。綜合考慮保稅區所在區域還有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保稅物流中心等多種區域并存的現狀,通過資源整合,解決保稅區發展問題。整合過的區域中不含兩頭在內的企業,保留現有區域的相關政策。
三是一區多園模式。在現有面積較大的保稅區內劃分多功能區,通過封閉圍網與信息圍網結合,縮小實際圍網面積,解決 “非保稅業務”難題。
四是轉向發展模式。對多年來一直發展不理想、未發揮保稅區應有作用的保稅區,取消圍網、撤出保稅區序列,轉為類似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其他功能區。
“保稅區轉型發展是寧波搶占對外開放政策制高點、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能級的又一次歷史性機遇!瘪R兆祥說,寧波保稅區的現狀比較適合 “資源整合模式”,通過功能疊加、政策優化、資源整合,使寧波保稅區、寧波出口加工區和寧波保稅物流園區都兼具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和口岸通關作業等功能,實現區域轉型升級。
三個特殊區域
保稅區轉型發展的實質,是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功能整合和政策疊加。對于寧波保稅區來說,轉型主要涉及到三個區域,即寧波保稅區、寧波出口加工區和寧波保稅物流園區。
在2002年以前的十年,寧波保稅區一直是寧波唯一一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直到2002年,國務院批準設立了寧波出口加工區。2004年,寧波保稅區被列為區港聯動全國試點,設立了寧波保稅物流園區。2006年,寧波出口加工區又被列為全國試點,在原來單一出口加工功能基礎上,疊加了保稅物流等功能。
這三個特殊區域,雖然政策和功能上存在一定差異,面積加起來只有6.25平方公里,但行政管理上由寧波保稅區管委會統一負責,海關、檢驗檢疫等職能管理也都由同一機構負責。
“這種 ‘三區合一’的運作模式,在全國是唯一的!睂幉ū6悈^管委會主任馬兆祥認為,這種管理體制確保了三區功能的正常發揮,以及一定程度的功能互補,也為三區今后的整合發展提供了體制保障。
保稅區的主要功能是國際貿易、出口加工和保稅物流。在過去15年里,寧波保稅區在全市開放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其外貿進出口占全市比重從1993年的2.6%上升到了目前的15.6%。
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是浙江省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聚集區。兩區至今已引進以信息光電產業為主體的高科技項目200多個,總投資34億美元,其中千萬美元以上項目80多個。以奇美電子為龍頭的液晶光電產業,今年產值將突破300億元,成為帶動全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力量。
保稅區和保稅物流園區還是寧波重要的保稅物流集散地。今年1至9月,保稅區倉儲物流企業完成進出倉總值29.9億美元,進出倉量132萬噸;保稅物流園區則實現進出區貨值9億美元,進出區貨量22萬噸。
新設立的進口化工品、鋼材等兩大進口分撥市場,預計今年交易額都將突破100億元。而三區集裝箱生成量達150萬標準箱,占寧波港集裝箱吞吐量的五分之一強。
“作為功能區,三區對寧波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倍增效應。但是從長遠來看,三區自身發展也受到了一定制約。”馬兆祥認為,這也是全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面臨的一個共同難題。
與其他保稅區一樣,寧波保稅區的性質與功能定位不明,政策、法規、管理制度改革滯后,各執法部門對 “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理解不同,執法尺度不一,已經成為區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瓶頸。
“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經濟區域,除了海關、國家外匯管理部門較早出臺了比較規范的監管辦法,保稅區目前未形成比較完備、系統的法律法規!瘪R兆祥說。
鑒于中國設立保稅區本身就帶有很強的試驗性質,本世紀初以來,中央政府針對保稅區轉型發展的探索其實也從未間斷過。從區港聯動試點,到出口加工區拓展物流功能試點,寧波保稅區在海關總署等國家部委的支持下,抓住了每一次機遇,進行了先行試驗,為下一步三區整合轉型發展積累了經驗。
區港聯動試水轉型
2005年8月30日,寧波區港聯動的啟動區塊——— 寧波保稅物流園區通過國家七部委驗收,正式封關運行。這是繼上海、大連、張家港、天津之后,中國第五個保稅物流園區。
區港聯動是在毗鄰港區的保稅區內劃出專門區域,發展倉儲物流業,形成 “前港后區”的緊密聯系格局。區港聯動以保稅物流園區的形式出現,是保稅區在多年發展的基礎上,政策功能完善和轉型的重大一步。
由于體制上的原因,中國的保稅區通常都與港口分離,區和港的功能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聯動發揮。而保稅區雖然是借鑒國外自由貿易區的運作模式設立的,但并沒有實現自由貿易區的全部功能。
中國大部分保稅區的運作呈現封閉的 “O”型區,而不是 “U”型區,也就是缺少一個出?冢诤jP手續上相對更為復雜,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保稅區功能的發揮。寧波保稅物流園區可以說是國內唯一一個擁有碼頭泊位的 “U”型保稅物流園區。
寧波保稅物流園區位于寧波港四期集裝箱港區,由于疊加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的政策優勢,以及國際深水中轉樞紐港的功能優勢,這個面積僅0.95平方公里的區域一度成了國內開放度、自由度最高的 “經濟特區”。
“寧波是國內最早探索區港聯動的城市之一。早在1995年,市政府就成立了 ‘港區聯動工作領導小組’,在海關總署的指導下,對區港聯動進行了研究和規劃!瘪R兆祥介紹說。
經過幾年努力,EDI電子通關系統和港區直通道都已建立,寧波保稅區基本上實現了 “一線放開、二線規范、區內便捷”的管理模式。市政府還將具有綜合性國際物流服務職能的口岸通關中心設在保稅區,以改善區域的物流運營環境。
而保稅物流園區的設立,為寧波保稅區和北侖港區的功能聯動奠定了基礎。保稅物流園區被賦予了目前國內最優越的物流功能,不但完全享受保稅區相關政策,在進出口稅收方面參照了出口加工區的政策,使跨國公司零庫存、無縫對接等現代生產、管理、營銷方式成為可能。
截至今年10月底,保稅物流園區共注冊企業18家,注冊資金22680萬元人民幣。據海關統計,進出區貨運量28.8萬噸,進出區貨物總值11.36億美元。
保稅物流園區的國際采購、國際配送等功能都已經啟動。區內落戶了美國沃茨亞太區物流中心等3個國際采購中心項目,其中沃茨物流中心主要集中采購浙江的水暖設備,在園區包裝、集拼后運送至美國,今年采購總值將達1億美元。
保稅物流園區還帶動了國際中轉貨物的增長,促進了寧波港國際中轉樞紐功能的提升。由于保稅物流園區特殊功能的支撐,寧波港的國際中轉業務提升明顯,箱量呈快速增長趨勢,2006年國際中轉箱量達到36萬標箱,增幅達33%,在國內港口處于前列。
“保稅物流園區與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之間的貨物流轉的快速增長,也帶動了特殊監管區域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聯動發展,為下一步三區整合發展作出了積極的探索。”馬兆祥說。
出口加工區破“瓶頸”
繼區港聯動試點之后,2006年底,國務院確定了包括寧波出口加工區在內的7個出口加工區進行保稅物流功能試點,寧波出口加工區迎來了一次重大的政策性突破。
根據海關監管政策,出口加工區功能相對單一,僅限于產品的加工業務,對入區企業、區內營業項目、貨物加工程度、區內倉儲企業的配送等也有不少限制性規定,如入區企業必須是加工企業及為區內企業服務的倉儲、運輸企業,入區企業不得經營商業零售、一般貿易、轉口貿易等業務,不得將未經實質性加工的進口原材料、零部件銷往區外,不得將倉儲的原材料、零部件提供給區外等。
這些政策 “瓶頸”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出口加工區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力。隨著國家宏觀政策和企業發展需求的變化,單一的出口加工功能已經不能適應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需要。
這次試點則對寧波出口加工區帶來了兩項重大的政策突破。其一,區內生產企業根據生產經營或售后服務需要,可以將未經實質性加工的貨物運至境外或境內區外相關聯企業。其二,區內倉儲物流企業可以將區內貨物配送至境外或境內區外相關聯企業。
試點獲批后,寧波出口加工區迅速開始建設物流中心平臺項目,形成了以奇美物流為主體,以中海貿、飛力、軟通物流、中外運、日本阿爾卑斯、韓國凡韓等6家物流企業為輔,以服務于奇美電子上下游配套企業為核心的物流配送體系。
而寧波出口加工區的定位,轉向為 “長三角地區以液晶光電產業物流配送為主體、大宗貿易物流為輔助的專業性物流配送中心”。
試點政策將保稅物流園區、保稅區的大部分功能整合到了出口加工區內,突破了之前企業遇到的難點問題,大大降低了貨物在區域間結轉的成本,極大提高了運作效率。到今年10月底,寧波出口加工區已實現進倉貨值26.95億美元,其中境外采購12.6億美元,出倉貨值23.85億美元。
“寧波出口加工區正在從單純的 ‘世界加工車間’向擁有完整產業鏈的 ‘研發制造基地’轉型!瘪R兆祥說,更重要的是,試點加速了出口加工區與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的對接,實現了特殊經濟區域間功能、政策、機制的有機融合。
走向“綜合保稅區”
兩次成功的試點,為寧波保稅區轉型路徑的選擇提供了依據。整合后最終將走向何方,保稅區管委會主任馬兆祥表示,可能是類似于蘇州綜合保稅區的模式。
也就是說,通過寧波保稅區轉型,及其與寧波保稅物流園區、寧波出口加工區的整合,實現三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升級發展,形成 “統一政策、統一功能、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的綜合保稅區,成為華東地區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這種綜合保稅區,在區域功能上,兼具保稅物流、保稅加工和口岸通關功能;在區域政策上,保稅區疊加 “入區退稅”政策,實現與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在政策上的統一;在監管模式上,實行 “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監管模式,真正實現便利、高效的運營環境。
綜合保稅區將完善保稅加工、保稅物流、保稅展示等功能,更好地發揮連接國內、國際市場的優勢,增強區域物流服務功能,為腹地企業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務。充分發揮區內加工貿易政策優勢,促進加工貿易聚集,吸引腹地企業通過保稅區平臺參與國際分工,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綜合保稅區還有利于擴大寧波區港聯動效應,拓展國際中轉、國際轉口等功能,提高寧波口岸物流集疏運能力;有利于寧波拓展港航服務產業鏈,從純粹的運輸中心向區域性綜合物流中心轉變,加快寧波港建設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貿易、物流口岸。
“轉型方案一經國務院批準,寧波綜合保稅區將形成與區外更大的政策落差,成為更具競爭優勢的經濟功能區,更好地為全市、全省乃至長三角南翼開放型經濟服務,促進區域經濟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馬兆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