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棉紡織行業醞釀變局
2007-10-9 11:2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經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大規模地調整,曾經在我國紡織工業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上海棉紡織行業今天是一種怎樣的形態呢?采訪中,我們了解到,在“發展優勢企業、保持均勢企業、淘汰劣勢企業”的壓錠方針下,企業的規模小了,行業的錠子少了,上海棉紡織行業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資本結構呈現多元化格局,打破了以往國有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國有、民營、合資、外商獨資等多種所有制形式;二是企業分布呈現區域化格局,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上海市區的棉紡織企業已向市郊工業園區、周邊省市及棉花主產地轉移,轉移的重點是上海市郊的金山地區、江蘇的大豐地區和浙江的長興地區。 改革滯后呈現兩大類別
經過調整的上海棉紡織企業目前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改革徹底,市場機制特色明顯的優勢企業,如“打造流行紗線專紡基地”的上海申安紡織有限公司,號稱“紗線高支王國”的上海荷葉紡織有限公司,以差別化紗線著稱的上海華新紡織品有限公司,以3A級縫紉線暢銷歐美和日本市場的上海華昌紗線廠有限公司等。這些企業改制比較徹底,技術裝備水平較高,新產品開發意識強,內部管理嚴格,營銷水平高,企業效益好。另一類則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問題的大多數企業,它們客觀上限制了上海棉紡織行業的發展。
上海是一個傳統的老紡織工業基地,機制陳舊制約著企業的發展。從這幾年的改革調整情況看,轉制越徹底的企業活力越足,企業政令暢通,用工精簡,快速反應能力強。如上海華昌紗線廠經過改革和技術改造后,萬錠用工只有60人,用工成本大大降低,有效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或轉制擱淺,或穿新鞋走老路,使得上海棉紡織行業總體包袱重、用工多、成本高,行業市場競爭能力弱。
平均競爭力和全國拉開距離
從目前上海棉紡織行業的設備狀況看,上海棉紡織行業先進裝備的比重已經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目前,上海清梳聯設備比例為14%,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7.3%;自動絡筒設備55%,雖然達到了全國平均水平,但上世紀80年代以后的設備只占41%;上海大部分企業仍使用A201系列中低檔精梳機,而國內外已推廣高檔大卷裝精梳機;上海達到上世紀90年代國際水平的細紗機比例為33.8%,而全國的平均水平已經達到55%。
同時,上海棉紡織行業在新技術新產品方面的研發力度也明顯不足。特色產品只占1/3,除上海第十七棉紡織總廠等優勢企業有市級技術中心外,大多數棉紡企業技術研發人員不足,研發經費少,產品開發能力較弱。至今,上海棉紡織產品品種仍然比較單一,精梳紗比重只有23.3%,粗中支紗仍占到38.1%,混紡紗比重也只有16.5%。除T/C、滌粘、棉腈等品種外,多種纖維混紡、多種紗線交織交并的產品還比較少,至于功能性、智能性、環保性高端纖維紗線比例就更顯不足。
老紡織基地醞釀發力
從發展趨勢看,上海棉紡織行業已經意識到,要提升競爭力,就必須向高端紡織發展,通過建立時尚紡織、科技紡織、綠色紡織和品牌紡織促進企業轉型,打造與上海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現代都市紡織業。為此,上海棉紡織行業已經制定了近期發展目標:全面提高產品質量作為首要任務,深入開展質量管理活動,提升棉紗、棉布質量,使產品達到烏斯特公報5%~25%的水平;以市場為導向,以用戶滿意為目的,建立“啞鈴式”企業形態,一頭抓產品開發和設計,一頭抓市場營銷,建立起“小批量、多品種、快交貨、高質量”的快速反應機制。
在此基礎上,上海棉紡織行業已經確立了提升產業創新力的具體措施:一是開發研制新型原料在棉紡織品上的應用,包括純棉紡和多種纖維混紡的新產品;同時研究新的紡紗工藝,如重定量大卷裝的高效紡紗工藝,改進技術裝備,提高棉紡織產品的穩定性和勞動生產率,將萬錠用工降到120人以下。二是提升裝備和產品的適應性,使裝備水平達到國內中上水平,清梳聯達到35%,新型精梳機達到50%,自動絡筒達到90%,無梭織機達到60%,同時發展新型氣流紡和緊密紡技術。三是加強科研投入,計劃成立技術開發中心,重點研究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創新工作,鼓勵產、學、研相結合。如上海申安紡織有限公司和東華大學等單位共同聯合開發的“珍珠共混再生纖維素纖維”,就是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實例。四是以面料為突破口,通過產品創新推動品牌戰略,使紗線產品向高、精、細、混方向發展,棉紡中高檔產品比例爭取達到90%以上,差別化纖維爭取達到40%以上。五是通過開展5S管理等方式優化企業內部資源配置,實現管理創新。六是以教育創新為途徑,培養一定數量的復合型人才,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人力資源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