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達海好通關 中西部企業走向世界
2007-10-9 11:2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9月7日,上海外高橋碼頭。湖南株洲機車車輛廠進口的一批機車設備到岸。 依據企業在長沙海關申報的數據,只用了幾分鐘時間,上海外港海關的關員就為這批貨物辦完查驗、放行手續。這些設備很快裝上卡車,徑直駛出了海關監管區。
在長沙海關申報,為何上海海關能夠徑直放行?上海海關關長孫毅彪說:“這是中國海關推廣區域通關改革帶來的新變化。”
海關,因海而設,是對外開放的大門。可對中西部企業來說,卻有著遠離大海的現實苦惱。為解決中西部企業的“出海”難題,中國海關著眼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力推區域通關改革,為中西部企業開辟出一條外貿高速通道。
為中西部企業量身打造的通關模式
區域通關改革,就是堅持全國海關一盤“棋”,以“屬地報關、口岸驗放”為主要內容,實行“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實現不同海關之間信息共享。這是海關為中西部企業量身打造的新型通關模式。
中西部企業遠離大海,也就意味著遠離統一的國際化大市場。傳統上,由于海關實行分區管理,中西部企業進出口,必須在沿海、內陸兩個海關兩次報關,接受兩次查驗,手續煩瑣,費時費力。現在,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成為生產效率競爭和物流速度競爭,適應中西部企業發展需求,就必須打破傳統模式,把全國海關作為一個整體,簡化通關手續,為中西部企業打造外貿高速路。
經過調研,2005年10月,海關總署率先在長三角、珠三角及環渤海地區的上海、廣州、天津等11個海關推出區域通關改革試點。次年7月,正式在全國全面推廣。
區域通關改革后帶來哪些變化?
孫毅彪說,表面看,是企業省去了一套報關手續;根本上講,是拉近了中西部經濟與國際大市場的聯系。以往,重慶進口貨物要從上海進口放行,需3—5天時間;現在,1個小時就能辦完通關手續。這種變化,你說大不大?這大大增強了中西部企業開展國際貿易的信心!
區域通關改革正在穩步推進。
在上海海關,適用范圍已擴大至長江流域和中西部地區的12省2市,力爭把長江航線打造成通江達海的“黃金水道”。今年前8月,區域通關進出口貨值已經達到21.31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8倍。
在寧波海關,區域通關不僅延伸到長江沿線,寧波海關還和廈門、福州、汕頭等“海西”區域海關簽訂了聯系配合辦法,確保“隨到、隨報、隨放”。
在天津,海關在航運中心專門設立了區域通關窗口,烏魯木齊等西部海關專門派員在這里負責辦理跨關區通關作業手續,通關時間進一步縮短。
為中西部地區經濟崛起帶來推力
“僅保證金一項,我們就節省了上千萬元的流動資金!”見到記者,重慶三峽技術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晁翔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作為重慶關區適用區域通關改革的首批企業之一,2006年12月22日,重慶三峽技術紡織有限公司的進口設備順利實現在重慶海關申報、上海洋山海關驗放,貨物共計38個集裝箱,貨值478萬歐元。截至目前,公司已有三批設備順利運到工廠安裝調試完畢,公司一期工程已全面投產。
區域通關改革究竟為企業帶來哪些實惠?重慶海關監管處的關員為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
改革后,貨物從內陸到口岸之間無須再用海關監管工具運輸,從上海到重慶或者從深圳到重慶,一輛非海關監管車可節約成本1萬元;貨物在口岸海關放行后,可自行保存在企業倉庫,不必像以往那樣必須保存在海關監管倉庫,僅機場的入、出倉費每公斤就節約0.8元;由于減少了報關量,企業還節省了大量人工成本;而企業因此節省的時間成本更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重慶市外經委主任李建春說,海關推行區域通關改革,適應了中西部地區企業物流的發展需求,為中西部地區經濟崛起帶來巨大推力。
配合區域通關改革,各海關大力推廣電子口岸建設,為中西部企業提供更加便捷的電子信息服務。
在寧波,海關建立了集政務、業務、監督三位于一體的門戶網站。在這里,企業能夠了解最近海關工作的新動向,查詢報關單的流轉情況,還可以申報報關單,外地企業不用到寧波就能辦理“電子手冊”。寧波海關還和中國銀行等11家銀行簽訂了稅費“網上支付”協議,企業通過網上銀行就可以辦理稅費繳納手續,使企業享受到了稅費電子快速劃撥的好處。今年1—8月通過“網上支付”征收稅款46.69億元,同比增長64.05%。
建設“耳聰目明”的智能型海關
海關工作追求的是把關與服務的統一。實行區域通關改革后,海關實行跨關區“一次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手續簡化了,海關監管會不會弱化?
面對記者的疑問,孫毅彪肯定地說:海關監管不僅沒有弱化,反而更加有效。
海關加強監管的法寶是風險管理。
孫毅彪說,海關人員有限,進出口商品繁多,業務量巨大,海關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所有進出口商品細查細驗。海關要做的,就是根據所掌握的信息,找出最有可能發生問題的對象、環節,實施重點查驗,這就是風險管理。
區域通關改革前,各海關數據不能共享,對非本關區管理的企業,海關難以掌握其真實信息,監管難以有的放矢;實施區域通關改革后,海關掌握的信息更全面,監管就有針對性,就能夠建立“耳聰目明”的智能型海關。
風險管理離不開先進的高科技手段支撐。
9月19日,在廣東東莞寮布車場,記者看到,一輛貨柜車經海關電子閘口通關的時間,只需要十幾秒。通關如此寬松,會不會有人“混水摸魚”?
當然不會!東莞海關關長王慶華說,借助電子手段,海關早已在閘口布下“層層防線”:電子車牌、電子關鎖、電子地磅……各種不同類型的監控設備多達12種。根據這些設備,海關能夠充分采取企業信息。同時,通關改革后,東莞海關也掌握了企業在深圳皇崗海關等口岸的報關數據。電腦會即時分析這些數據,有效確定重點對象,實施有效監控。實行智能化系統自動處理通關后,走私違規行為的查獲率由原來的4.6%提高到8.99%。
“審價”是海關監管的核心環節,也是制約通關效率進一步提高的瓶頸。青島海關基于風險管理理念,綜合分析各地海關提供的數據,根據不同地區企業的進口企業規模、誠信度等因素,將海關審價由“平均用力”轉變為“突出重點”,實行“分類審價”。今年4月份以來,該關所屬黃島海關用這種方式共計審價補稅1544宗,雖然數量同比減少15.5%,但補稅額卻增長133%。
“下一步,將進一步探討沿海海關與中西部海關的合作機制,繼續深化區域通關改革,努力為中西部建設服務。全國海關要共謀發展大計,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海關總署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