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區港聯動”競逐一流
2007-10-29 17:2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5年,張家港保稅區引資超過70億美元,吸引各類企業3800多家,更值得稱道的是,保稅區物流園區的進出口貨物總量以及關稅等指標,居全國8家物流園區首位——
編者按
改革開放,給蘇州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十六大以來,蘇州堅持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加快實現“兩個率先”,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不斷探索和實踐,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同時,也涌現出了許多成功的實踐,總結形成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當前,各地都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結合蘇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本報今日起推出的“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在蘇州”系列報道,就是從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進開發區建設、創新城鄉統籌、提升社區建設、建設文化蘇州、平安蘇州等方面,選取了一部分成功實踐的典型,以進一步振奮人心,增強全市干部群眾向“第二個率先”加快邁進的信心。
□本報駐張家港首席記者 陸曉華
全國唯一的內河型保稅區,江蘇省唯一的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依托其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加上開放優惠的政策優勢以及由此形成的設施完備的通關體系,在全國保稅區中樹起了一面旗幟,更為蘇州開放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增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
從1992年10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張家港保稅區至今,已過去整整15個年頭了,張家港保稅區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截至目前,張家港保稅區吸引了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商落戶,已進駐各類企業3800多家,其中外資生產型企業近400家,總的引資額度超過了70億美元,實際到賬20多億美元。如今,產業集聚不斷增強、循環經濟加快培育、現代物流大進大出……張家港保稅區正以新時代的創業理念和開拓精神,向世界一流挺進。
構筑“一區三園”格局
保稅區插上騰飛新翅膀
【實例】
走進張家港保稅區,猶如走進一座美麗的花園。到處是一片綠色,草坪如茵,綠樹成蔭,滿眼盡是勃發著的盎然生機。
走進張家港保稅區,猶如踏進一個現代化的經貿王國。拔地而起、氣勢雄偉的國際標準化生產廠區以及吊臂林立的集裝箱碼頭,還有連綿成片、體積龐大的物流儲罐,無不彰顯出保稅區勇往直前的雄厚實力和氣魄。
更讓記者吃驚的是保稅區工作人員透露的兩組數據:
——截至目前,區內已累計批辦企業3826家,形成了化工、物流、糧油、紡織、機電等五大特色產業,有20家世界500強企業和11家全球化工50強企業在此安營扎寨。
——今年1-9月份,全區共完成業務總收入112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2%,其中工業產品銷售收入315億元,增長21%;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4億元,增長21%;進出口貿易額50億美元,增長71%;財政收入15.8億元,增長33%。
這些數據,在全國13家保稅區中位居前列。更為值得稱道的是,張家港保稅區物流園區的進出口貨物總量以及關稅等指標,居全國8家物流園區首位。
【背景】
1992年10月16日,國務院批準張家港市成立保稅區,規劃面積4.1平方公里,主要功能為出口加工、保稅倉儲、國際貿易和商品展示。
在歷經了前7、8年的摸索發展,進入新世紀的保稅區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2001年5月,江蘇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經省政府批準設立,作為保稅區的工業配套區,規劃面積24平方公里,主要發展精細化工、醫藥生物、工程塑料等。保稅區進入第一次飛躍期,保稅區人也提出了“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的發展目標。2003年,保稅區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升至115億元,年均增長19%。
2004年初,面對新的歷史發展機遇,保稅區人又提出“三年超越12年、總量實現翻一番”的戰略目標。當年8月,張家港保稅區物流園區經國務院批準設立,規劃面積1.53平方公里,依托國際商港張家港港的優勢,
充分發揮其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轉口貿易等功能。保稅區的第二次飛躍由此開始。現已建成萬噸級碼頭泊位6座,去年進出口總額達12.24億美元。
現在,保稅區人又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擺上重要日程,規劃了揚子江高新技術產業區,主要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汽車配件等高新技術產業。
如今的張家港保稅區,早已突破4.1平方公里的地理范疇和概念,構建起了“一區三園”的發展新格局。這種格局,不但為張家港保稅區騰飛插上了翅膀,同時,這種模式的構筑與建立,也成為現代化保稅區運行的經典之作。
【點評】
對于處于中國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最前沿的開發區來說,探索、開辟現代發展之路,其本身既是應對市場經濟的一次“試驗”,更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開發區的每一步發展,都極具借鑒意義和深遠影響。
大循環中有小循環
產業鏈越“補”越強勁
【實例】
走進保稅區內的揚子江化工園,處處可見各種粗粗細細、高高低低的管道。靠著這些管道,園區內一家企業的產品,常常直接輸往另一家企業當生產原料用,不僅省下了運輸費用,還將污染減少到最小值。美國道康寧與德國瓦克聯合這兩家世界化工巨頭聯合在揚子江化工園內建立生產基地,正是看中這里的產業循環鏈,總投資達百億元的蘇州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的產品有氯氣、氫氣、氯化氫等,這些正好能滿足包括道康寧公司在內的諸多化工企業需要。
除了園區內企業之間形成的產業鏈“大循環”外,“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理念也正在各個企業內化為“小循環”。
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有一張產品循環生產圖特別引人注目:原材料大豆進入企業后,經榨油廠加工形成兩道產品,一道是毛油經過磷脂廠、精煉廠、特種油廠加工形成磷脂、精煉油、特種油;一道是豆粕、豆皮經過飼料廠加工成為飼料。企業工作人員自豪地說,“在東海糧油,基本沒有‘廢料’的概念”。
【背景】
工業化,必然帶來土地、環境等成本增加,發展循環經濟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揚子江化工園的建設,從起步之初,保稅區就定位在“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生態化工園這個基點上。目前,這里已成為創建國家生態示范區試點和江蘇循環經濟發展試點。以揚子江化工園為依托,目前已形成了精細化工、棕櫚油、苯酚、有機硅等多條初具規模的產業鏈,較好地實現了資源利用最大化、經濟效益最大化、環境影響最小化的有效統一。
循環發展堅持基礎保障先行,2000年園區建設了日處理能力1萬噸的污水處理廠,2005年又與新加坡勝科水務合作,建立市場化運作的更為專業的污水處理廠,采用世界一流的環保生產技術致力于為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入園企業提供一站式的污水處理服務。
同時,針對揚子江化工園精細化工產業集聚的特點,保稅區大力推進循環經濟招商,并取得明顯成效。去年新批的40家生產型企業中,有10個項目與現有產業鏈有密切關聯,產業的鏈條正在被越拉越長。
如今在保稅區,“綠色招商”、“補鏈引資”等已成為最熱的詞匯。
【點評】
黨的十七大提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在這一點上,相比其它地區,開發區遇到的問題更早,發展的思路更需要不斷創新。同樣,保稅區的實踐走得更快更好。
發揮“區港聯動”優勢
現代服務業顯示更高能級
【實例】
來到保稅區物流園區西區,駐足碼頭眺望,眼前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橋吊、龍門吊揮舞著巨臂在緊張地作業,紅綠藍黑的集裝箱被玩轉成各個經濟魔方,滿載貨物的大型船舶進進出出……張家港保稅區物流園區如同一塊巨型磁鐵,吸引著國際物流巨頭競相落戶。
張家港市副市長、張家港保稅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徐仲高介紹說:這個物流園區沿江而建,分東西兩區,具有“U”形布局特點,是我國唯一的內河型區港聯動試點園區。2005年3月21日正式運作以來,全面發揮“區港一體”的優勢,成為張家港保稅區新一輪大發展的強勁“動力源”。
荷蘭孚寶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石化物流供應商,該公司早就看好張家港保稅區物流園區的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總投資1.8億美元的張家港孚寶倉儲有限公司今年9月13日正式在張家港保稅區物流園區投入運行,這是全球著名的石化物流企業荷蘭孚寶集團在華第一家全額獨資企業。除了孚寶外,荷蘭世天威、博斯勒、意大利曾亞、香港嘉里大通等知名物流企業也紛紛在此落戶,同時帶來了先進的物流管理理念和技術。
【背景】
經濟國際化的今天,保稅區面臨著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競爭環境,競爭的領域向全球延伸,競爭的焦點已經轉移到速度上。發展物流這樣的朝陽產業,是保稅區應時而動的必然選擇。目前,張家港保稅區物流園區共吸引了74家物流企業入駐,其中第三方物流企業48家,累計引進注冊外資1.4億美元。化工和紡織品物流是張家港保稅區物流園區的兩大特色品牌。
2006年,張家港保稅區化工品交易市場完成交易額達211億元,實現利稅1.3億元,不僅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液體化工品集散地,而且它的報價已成為南京關區的審價依據和我國華東地區化工市場的“價格晴雨表”,預計今年化工現貨和電子交易成交額可突破400億元。
而在紡織物流上,2006年,通過該園區進境的PTA為11萬噸、棉花17.3萬噸、腈綸2萬噸,約占全國的30%;出口羊毛條1.1萬噸,約占全國的36%,占全球的20%。可以說,這里已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羊毛、腈綸、棉花的集散、配送、分撥中心。
現如今,張家港保稅區物流園區已呈現出“三位一體”的顯著特征:即以跨國公司設立的生產型企業為基礎,以大吞吐量碼頭、儲罐為依托,以化工品交易市場為紐帶,構成了特有的國際化現代物流格局。生產型企業與物流企業齊頭并進,催生出張家港保稅區物流園區喜人的“井噴”發展態勢。
業內人士表示,迅速發展的蘇南制造業迫切呼喚著現代物流企業的跟進,同時張家港保稅區物流園區的區位優勢和功能優勢的疊加效應,也為國際物流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兩者的良性循環,必將輻射整個長江流域經濟腹地。而張家港保稅區人則看得更遠,目前,他們正在著力整合現有保稅區及保稅區物流園區等資源,精心打造我國唯一的內河型“保稅港區”,進而實現向中國法律框架下自由貿易區轉型的奮斗目標。
【點評】
黨的十七大指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開發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是蘇州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推進器,在新一輪的提升發展中,這一“橋頭堡”將釋放出更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