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視角看“收入分配”
顧海良代表認為,十七大報告中的新提法、新表述,無一例外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豐富多彩的實踐,學者首先要具有實踐視角,堅持從實踐出發,而不是從本本上的概念出發,要善于到實踐生活中去尋找研究對象。
收入分配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顧海良代表認為,十七大報告中就收入分配有兩個重要的新提法,一是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前一提法針對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勞動者工資偏低的現象,后一提法又體現了平等保護物權、鼓勵多種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則。兩個提法互為辯證關系,統一于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中。
顧海良代表說:“這兩個提法在本本上是找不到的,不了解目前改革開放實踐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挑戰,很難對收入分配問題作出準確的判斷。”
多學科視角看“又好又快”
十七大報告在論述“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時,第一部分講的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近日,不少記者在采訪顧海良代表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講經濟要先講科技?”顧海良代表的回答是:“這種全新的表述方式創造性地打破了傳統的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等學科界限,恰恰是發展思路的大創新。”
十七大報告論述國家創新體系時,首次提出了支持“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顧海良代表說,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內容廣泛,包括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環境、公共衛生等諸多領域,這些領域是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更是改善民生的技術基礎。沒有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成果的運用,改善民生就是低水平的,就沒有“技術含量”。
“靠單學科思維是無法透徹理解十七大報告的。”顧海良代表說,“只有從交叉的、整合的、集成式的學科思維,多進行綜合性思考,才能把握住新提法、新表述的精神實質。”
人文視角看“生態文明”
就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而提出的新要求中,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顧海良代表說,理解“生態文明”,不僅要從產業結構、經濟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等經濟學、社會學方面來思考,更要從人文關懷的視角來看。
“生態文明不僅是長遠的民生問題,更是一種文化觀念體系。”顧海良代表說。十七大報告論述生態文明,從經濟建設入手,提出了解決當前緊迫的環境問題的方略,最后落腳于“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顧海良代表說,關注民生是十七大報告的一條主線,從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到生態建設,報告始終充滿著人文關懷,貫穿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理解十七大報告,人文關懷是學者不可或缺的視角。
上一篇:1000頂棉帳篷乘火車疾馳災區
下一篇:洛張鐵路電氣化改造今日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