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政策成為企業“解表猛藥”
2007-10-18 14:4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相關企業利潤滑坡、訂單減少
■ 迫使產業盡快調整升級
7月份出口退稅下調,由11%下降到5%,本屬勞動密集型的塑料行業利潤率不足10%,三個多月的時間計算下來,毛利率減損50%以上,一半以上的訂單不得不取消,塑料加工員工從900多人迅速裁減到500多人……
敬告:本文版權歸中山網所有,轉載時請注明出處,必須保留網站名稱、網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隨意刪改文章任何內容,我社將保留法律追究權利。 Http://www.zsnews.cn 這是記者近日在臺資企業華夏塑膠(中山)有限公司采訪時了解到的情況。
企業感受“生死考驗”
人民幣升值、7月份出口退稅調整,緊接著國家對列入限制類商品實行銀行保證金臺賬實轉管理,這一系列如“暴風雨般”的激進政策,被業內廣泛認為是加工貿易的“休克療法”,如同一劑猛藥,強迫為加工貿易企業“驅寒解表”。
記者了解到,本次政策調整對我市玩具、服裝、家具、塑料制品、五金制品等傳統產業影響巨大,相關數據顯示,本次出口退稅率調整后,我市出口企業加權平均退稅率由13.2%下降為11.1%。實行銀行保證金臺賬實轉,我市受影響企業全年須繳納的保證金高達12億元人民幣。
以華夏塑膠為例,實行臺賬實轉后,如果以半年的合同為一期,上交銀行保證金達到450萬元,如果向銀行借款,一年的利息將會達到100萬元,不僅讓利潤空間壓縮,而且也讓資金鏈頓時拉緊,以前每個月要出口100多個貨柜,頓時減少了一半。
“有沖擊才會有新生,政策的急速調整給企業做了一個全面的體檢。”東升一家具公司負責外貿的經理告訴記者,從這場“高層變革”的思路中,企業不僅看到了自身存在的迫切需要變革的問題,也深切地感受到這是一種“生死考驗”,逼迫自己向價值鏈的兩端轉移。
亟須產業配套政策
據了解,為應對這場考驗,許多公司之前的運作方案被公司高層再一次否定。港口一家具生產商告訴記者,該公司貼牌生產幾乎被完全取消,改為授權品牌制造,設計理念、產品裝備、研發以及市場開發理念等方面的合作,自身品牌研發被擺在了首要位置,同時,高層決定將承擔引導節能、環保等方面的責任。
“轉型并非一日之功,相信國內無論是塑料行業還是其他的玩具、家私、服裝等,都還處于資本積累的階段。”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邱曉明副教授告訴記者,政策調整讓公司感受到了升級壓力倍增,公司可以通過改善設備的自動化程度,簡化流程等方法提高產能和效率。但任何企業當前都會面臨營銷成本、硬件提升、品牌宣傳、人才引進等的限制,出臺相應鼓勵產業轉型升級的配套政策已正當其實。
政策背景
為進一步控制外貿出口的過快增長,緩解我國外貿順差過大帶來的突出矛盾,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促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和進出口貿易的平衡,減少貿易摩擦,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商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海關總署已于6月18日發布了《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規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調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
銀行保證金臺賬“實轉”管理
是指從事進口料件屬限制類商品的加工貿易企業和C類企業,在按規定辦理銀行保證金臺賬時,將保證金存入海關在中國銀行設立的指定賬戶。企業在規定的期限內加工出口并辦理核銷后,中國銀行憑海關開具的臺賬核銷通知單辦理保證金退還手續,并按活期存款利率計付利息。對在合同規定的加工期限內未能出口或經批準轉內銷的,海關應及時通知中國銀行將保證金及利息轉為稅款和緩稅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