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交通率先步入全國先進行列
2007-10-18 14:3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十五”以來的六年多時間,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5年間,是我省交通發展又好又快的一個時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交通系統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山西交通事業躍上了一個新的更高的平臺。
2001—2006年的六年間,全省公路建設完成投資869億元,建成高速公路1234公里,新改建國省干線公路6800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10.8萬公里。到2006年底,山西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1.3萬公里,公路密度達到72公里/百平方公里,兩項指標均排全國第17位;高速公路達到1752公里,排全國第9位;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達到14754公里,居全國第8位。三晉大地大運通衢、人字鼎立、出省到市高速路、縣際連接高等路、鄉鄉通了瀝青路,村村基本通了公路、水泥路和客運班車,一個省會到市3小時、市到縣2小時、縣到鄉鎮1小時的公路交通網絡全面建成,山西這樣一個中部欠發達省份,步入了全國公路交通先進行列,為全省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06年,全省公路運輸完成貨運量7.85億噸、貨物周轉量403億噸公里、客運量3.84億人、旅游周轉量190億人公里,在全社會綜合運輸體系中的比重分別提高到59.5%、26.3%、90.1%、51.8%。
山西交通六年來的發展歷程,是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及省委、省政府的決策與山西交通實際相結合的過程,是把山西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情和干勁與交通發展目標相結合的過程,也是山西12萬交通職工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的過程。
堅持“三網”并重,推進交通協調發展
公路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服務性產業,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公路的先導性進一步顯現出來。在我國發展進入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新階段之際,我省及時將公路建設戰略轉變到高速公路、干線公路、農村公路“三網并重”上來,既注重加快建設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交通大通道,又注重發展農村公路,改善微循環,擴大覆蓋面。我省在全國率先編制了“人字骨架、九橫九環”高速公路網、“三縱十六橫”干線公路網和農村公路網三個長遠規劃,并從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入手,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各個層面公路網的建設。高速公路建設以實施省會到市“三小時高速通達”工程為龍頭,主要建成了由大同—運城、太原—晉城兩條縱貫全省的高速公路大動脈和太原繞城高速公路共同構成的“人”字主骨架及8條重要出省通道,國省干線公路建設抓住國家把山西確定為全國縣際公路改造試點的機遇,完成了所有縣與縣連接的主通道建設,并開工建設了縱貫我省西部、沿黃河流域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沿黃干線公路、沿黃扶貧旅游公路和覆蓋全省煤炭主產區的運煤通道工程。農村公路建設以實施鄉通油路和村村通水泥油
路、村村通客車工程為重點,建養管運統籌兼顧,路站運一體化發展,使全省100%的鄉鎮通了油路、80.5%的建制村通了水泥路、油路,97%的建制村通了公路,全省公路交通狀況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堅持建養管并重,推進交通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一個重大戰略。具體到我省交通行業來講,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最重要的在于加強公路養護管理,使現有通道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益,這既可以節約用地、保護環境,還可以降低發展成本,是資源節約型發展、環境友好型發展和低成本發展的有機統一。這幾年來,我省牢固樹立“建設是發展,養護管理也是發展”的思想,把公路養護管理擺到與公路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來抓。一是政策上傾斜、資金上保證。省汽車養路費剔除征收成本和交警費用后,優先安排養護費用,每年養護費用所占的比例在80%左右,高速公路建設決不擠占養護費用。二是認真組織實施危橋改造、公路安全保障、干線公路災害防治和公鐵公交安全整治工程,干線公路先后完成危橋改造478座、安全保障工程3025公里、GBM工程1500公里、大中修4000多公里,基本消滅了等外路和砂礫路,技術狀況明顯改善。三是積極推進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國務院出臺《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方案》后,省政府結合山西實際出臺了改革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農村公路管理體制和養護資金來源,各級地方政府把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實行縣道省補、鄉道市補、村道縣補,保證了農村公路養護必要的資金投入。省交通廳加大養路費補助力度,并指導各地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實際的養管模式,使農村公路長期失管失養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四是適應人民群眾出行方式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不斷拓展養護內涵,進一步完善了公路標志標線,建立了路況信息公告制度,并在重要旅游干線、經濟干線建設了小型服務區、休息區和停車區,高速公路建立了集氣象預報、路況信息、安全提示、旅游指南于一體的綜合信息服務系統,大大提高了公路公共服務水平。五是下大力氣治理車輛超限超載。按全國治超領導小組統一部署,開展了為期三年的集中治超,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手段,嚴厲打擊惡意超限超載,保護路產路權。從去年開始,我省在全省高速公路推行了計重收費,干線公路計重收費也將于下半年推行,進一步加大了運用經濟手段治理超限超載的力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全省貨車超限超載率由治超前的80%以上降到了10.9%,為治超工作由集中治理向常態管理轉變創造了條件。
堅持公路建設與運輸發展并重,推進交通全面發展
修路不是目的,發展運輸才是最終目的。改革開放以來,道路運輸蓬勃發展,個體經濟異軍突起,大大緩解了運輸緊張的狀況。但是,產業集中度不高,市場主體多、小、散、弱的問題逐步顯現出來。為此,我省把推進道路運輸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交通發展的一個長遠戰略來抓。一是加強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在全省新建了40個一、二級客運中心站,并規劃了3個物流園區,開工建設了一批物流中心,引導旅客運輸向高速化、規;⒓s化發展,引導貨運企業延長供應鏈,實行倉儲、包裝、加工、運輸一條龍服務,向第三方物流企業轉變,提高產品附加值。二是加大運力結構調整力度,通過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引導客車向高檔化發展、貨車向專業化發展,鼓勵環保節能運力的發展,堅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安全性能低的落后生產力,使全省高級客車在營運客車中的比重達到17%,專用貨車在貨車中的比重達到40%。三是切實加強道路運輸保障能力建設,我省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運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辦法,在全省組建了12支國家戰略物資道路運輸應急保障車隊,走出了一條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平時營運、急時應急、戰時應戰“三位一體”的運輸保障新路子。保障車隊在緩解運輸緊張、電力“迎峰度夏”及交通戰備保障中發揮了獨特作用,受到了總后、國家交戰辦、北京軍區的充分肯定。在前不久國家交戰辦組織的“軍交—2007B”國防交通專業保障隊伍整訓點驗中,再次展示了我省道路運輸的應急保障能力。
堅持改革創新,推進交通率先發展
交通率先發展,是我廳提出的一個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同步的重大戰略,其目標是2020年初步實現交通現代化。提出這一目標,既是交通的基礎性、服務性特別是先導性的屬性決定的,也是世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經驗。但對于山西這樣一個中部欠發達省份來講,沒有改革的精神、創新的膽略是很難實現率先現代化的。為此,這幾年來,我省把改革創新貫穿于交通發展的全過程,更加善于運用改革的思路化解發展中的矛盾,更加善于運用創新的方法開辟發展的新領域。比較突出的主要有四項:一是將廳屬14個運輸企業和15個施工單位剝離出來,組建了汽運、路橋兩大集團,自主經營,走向市場,徹底解決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問題。二是改革投融資體制,引進社會資本加快公路建設,先后對北京—大同、太原—焦作兩條高速公路實施了經營權、股權轉讓,收回了投資,減輕了政府債務;采取BOT方式,由中國港灣建設集團全額投資建設的關門—侯馬高速公路今年將建成通車。同時,江蘇悅達集團與省高管局以合作方式建設的汾陽—平遙、大同—呼和浩特兩條高速公路也將于年內開工。三是積極推動金融創新,拓展籌資領域!笆濉逼陂g,我廳通過對太舊、汾離等高速公路進行資本運作,共籌集了近50億元的高速公路建設資本金,在去年山西舉辦的香港招商洽談會上,我廳與中國平安保險集團簽訂了利用平安保險資金設立總規模600億元的山西—平安交通能源基金的協議,并就運用保險資金對高速公路實施“債轉股”運作達成一致意見。這是目前全國數額最大的一筆投向基礎設施領域的保險資金,為“十一五”我省高速公路建設提供了堅強的資金保證。四是以信息化帶動交通跨越式發展。我省在初步建成一個高速公路網的同時,也建成了一個傳輸快、容量大、覆蓋全省的信息高速公路網,這是關系交通現代化發展全局的重要基礎設施,我廳已制定并正式啟動了交通信息化建設 “1166”工程,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網,建設覆蓋全省的通信主干網、綜合數據庫以及面向社會的包括緊急調度在內的6個公眾網和面向全行業的包括電子政務在內的6個專業網,全面提升交通運輸行業管理、公共服務能力,促進交通現代化。
堅持以人為本,推進交通和諧發展
建設和諧交通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內容。我省從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抓起,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協調利益、化解矛盾,努力消除不和諧、不穩定因素。一是加大農村和“兩區”交通建設力度,我廳從政策上、規劃上、資金上、項目上大力向“兩區”和農村傾斜,不斷加大投入,改善農村和“兩區”交通條件,使全省交通建設的主戰場逐步轉移到“兩區”和農村,交通發展的公平性進一步得到體現。二是認真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積極探索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之路,選擇忻州—阜平、離石—軍渡兩條高速公路作為 “公路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典型示范工程,邊實踐邊創新、邊總結邊推廣,取得了初步成效。三是不斷加大治理公路“三亂”力度,清理整頓收費站點和特權車、人情車,嚴肅查處“三亂”案件,努力建立長效機制,我省跨入了全國所有公路無“三亂”省行列。四是大力加強安全生產管理,突出道路運輸、水上交通、公路施工三個重點,創新體制、完善制度、落實責任、加強監督,全行業的安全意識大大增強,安全生產形勢不斷好轉,“十一五”以來全省公路建養和水上交通沒有發生事故,道路運輸沒有發生較大以上事故。五是積極維護農民工權益,根據國家《勞動合同法》和《山西省農民工權益保障條例》,出臺了農民工工資管理辦法等3個文件,建立了農民工工資專戶制度,對施工企業使用和管理農民工做了明確要求,并寫進施工合同文本,同時把農民工權益保障納入工程管理一起檢查落實,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六是努力建設法制交通。省人大先后頒布了《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條例》、《山西省公路養路費征收管理條例》等地方法規;省政府先后頒布了《山西省公路車輛通行費收取辦法》、《山西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辦法》等規章;省交通廳認真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范政府行為,提高行政效能,建立了路政、運政、征稽3個審批窗口,所有面向社會的審批許可
項目都納入了窗口管理,方便了人民群眾,提高了交通部門的執行力和公信力。七是以創建千里大運文明高速公路為載體,全面推進創建文明和諧行業活動,以創建促管理,以創建提服務,以創建增效益,以創建樹形象,行業內部之間、行業與地方政府之間、行業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程度明顯增強。
堅持懲防并舉,推進廉政交通建設
廉政建設是我省始終不敢放松的一道防線,也是社會最為關注的焦點問題。廳黨組結合行業實際,著力建立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防體系,尤其是在工程建設上,我省建立了招標投標、設計變更、資金撥付等十項制度,開辟了省人大和省紀委等六部門聯合監督、紀檢書記和總會計師派駐項目上船監督、審計部門事后監督和人民群眾公開監督四條監督渠道,實行了項目法人和財務人員崗前廉政培訓制度、警示教育制度和 “三重一大”重大開支、重大事項、重大決策、大宗物資采購
集體決定制度。從廳黨組成員到機關干部、項目管理人員,人人都把“修好一條路、不倒一個人”作為工程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把干干凈凈做工程、認認真真樹豐碑作為自己的從政理念,以身作則、廉潔自律,有效克服了工程建設中的腐敗現象。
辛義生 郭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