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物流 不再“沉默”
2007-10-10 15:4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隨著2007年倉儲業向更加綜合化、專業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國內物流中心的專業化方向更為明顯,冷庫、液體庫、化工危險品庫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
記者從山西省煤炭工業局了解到,山西能源工業國際分銷物流港項目已于2007年5月列入山西省政府2007年度重點工程,是全省重要項目之一,將力爭在今年年底開工建設。此項目的建設將為山西省煤炭企業提供一個綜合服務平臺。
山西省是國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形成了煤炭、冶金、機械、電力、焦炭等支柱產業,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別以煤炭的能源原材料為主的工業經濟,形成技術基礎比較雄厚、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多年來 “沉默”的能源物流借煤炭博覽會的東風,擁有了新的話語平臺。
晉煤外運、產業結構調整后的 “煤變油”、 “煤層氣”、 “煤化工”等能源的倉儲、運輸將成為能源物流亟待考慮得重要問題。以山西省煤運集團為主的煤炭物流航母正在為山西整體煤炭能源物流建設積極地探索和實踐中。
勢在必行
煤電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能源產業,長期以來一直在國家計劃控制下穩步發展。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以運力市場為主的煤炭訂貨會遭遇了越來越多尷尬的困境,煤電紛爭和博弈的矛盾尖銳。此種境況已成為每年入秋以來中國煤炭能源領域的最大新聞。
從煤電博弈的背后來看,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國煤炭市場化改革的嚴重滯后。如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煤電紛爭的尖銳矛盾?如何才能保證中國煤炭能源的安全和有效供給?如何才能保證山西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出路只有一條——徹底推進中國煤炭的市場化改革。市場化的道路上,能源物流或者說煤炭物流是其重要一環。
發展現代物流是煤炭流通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改變山西公路煤炭物流零、散、亂現狀的必由之路,也是山西煤運集團在新形勢下獲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出路。
而記者了解到的一組數據也從另一個側面能夠說明發展能源物流的重要性。目前,我國的煤炭運輸包括鐵路、公路和水路,但60%以上依靠鐵路運送。盡管我國在鐵路運輸的生產效率指標上處于領先地位,但在路網規模、技術裝備水平、運輸服務質量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
山西省是我國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煤炭產量占到全國的四分之一,省外市場供應量占全國省際間交易量的55%以上,出口占全國煤炭出口量的50%左右;焦炭產量分別占全國和全球產量的40%和18%,出口量占到全國焦炭出口總量的80%和全球貿易量的48%。多年來,晉煤外運一直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其焦炭的出口主要以鐵路運輸為主,目前鐵路運力已趨于飽和,增量部分需采用公路運輸。由于限制超載和燃油價格上漲,導致焦炭公路運輸成本有所增加。因此,到目前為止,運輸仍然是制約山西焦炭出口的瓶頸。
就在鐵路運輸成為煤炭行業發展瓶頸的同時,水運的煤炭運輸量出現較快的增長勢頭。從2004年開始,我國煤炭水路發運量就保持著15%的增長速度。2006年我國沿海港口新增煤炭吞吐能力1.44億噸,總的年吞吐能力達到8.13億噸,新增公路里程7459公里,新增海運散貨運力約200萬載重噸,大型散貨船舶比重顯著增加,運力結構更趨合理。預計2006年僅沿海主要港口煤炭發運量就將突破4億噸,同比增長8.1%。雖然水運對煤炭運輸是個利好,但由于南北相隔距離的制約,鐵、公、水的運輸銜接又導致了煤炭行業運輸瓶頸的顯現。
在9月16~18日中國 (太原)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產業博覽會上,大會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山西省副省長宋北杉著重提到: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第四方物流的必要性以及山西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空間的巨大,也勢在必行。
“新”字助力
記者在首屆煤博會上了解到,中國的能源產業正在走出一條 “新”路。一些參加 “能源與新產業合作論壇”的專家透露,中國正在進行一系列旨在用煤炭替代石油的技術攻關和示范工程建設,以緩解未來石油進口壓力,確保國家現代化所需的長期而可靠的能源供應。
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口石油9959萬噸,再創歷史新高,有專家估計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48%。近日,國際油價創下超過80美元一桶的新記錄。
這使得中國 “煤炭替代石油”戰略的最新進展,在首屆中國(太原)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產業博覽會上引人注目。
中國最大的煤炭企業神華集團透露,該集團建設的世界上第一條煤直接液化工業生產線將于明年投產。這個 “煤變油”示范工廠的運行狀況,將關系到中國自主研發的煤直接液化技術是否成熟,以及進一步產業化的前景。
沙索中國執行副總裁陳黎明說,如果順利的話,擁有全球領先煤間接液化技術的南非沙索公司,正與神華一道,為在寧夏東部和陜西榆林建設兩家煤制油工廠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兩家示范工廠可能在2014年建成,規模為日產8萬桶油。
“在目前高油價的背景下發展煤制油在經濟上是可行的。”神華集團副總經理張玉卓說, “‘富煤貧油’的能源結構以及相對低廉的煤價是中國煤制油發展的主要動力。”
除此之外,煤化工等新技術也給中國煤炭工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 “中國建設煤直接和間接液化項目還需要經過工業放大過程和示范試驗,且項目投資巨大,存在一定的風險,需要企業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張玉卓說。
除了能源行業新產品的開發以外,能源物流方面的新技術也層出不窮。一批與物流相關的電子政務平臺例如電子口岸系統、危險品運輸監管系統等也開始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湛江海關及下屬茂名海關與茂名石化合作,自主開發的“進口原油監控系統”,不僅提高了原油輸送效率,還使原油運輸得到安全保障。加強對能源及危險品儲運的安全監管,預防和減少危險品儲運過程中的惡性事故,對最大限度保障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有重要意義。
此外,采用RFID(射頻識別)技術監管危險化學品已有突破,上海和廣州等地都已成功地實踐,國內有條件可以在此基礎上形成全國范圍內的危險品物流監管信息系統的統籌規劃。
迎來契機
“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的發展戰略,以大企業大集團為龍頭,圍繞“肥、醇、炔、苯、油”五條發展主線,延伸產品鏈,打造山西煤化工品牌,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特色煤化工經濟區域的建設。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內,山西將形成橫向成群、縱向成鏈的煤化工產業集群,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煤炭資源大省和煤化工產業大省。山西省商務廳廳長王維珍如是說。
實際上,隨著能源資源短缺情況的加劇以及石油價格的頻繁波動,國家和社會對能源的倉儲設施的投資不斷加大。如今,國內各大港口附近均興建了大批的儲油罐,內地的煉廠、油品經銷商也相應擴大儲罐投資。國家已在浙江、青島建立了3個國家級儲油基地。廣東、大連、上海、日照、黃驊等地的儲油基地都在迅速擴張。能源基地的擴張以及經濟發展對能源的大量需求都為企業發展能源物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良機。
山西作為我國的能源大省,我們依然拿山西的能源物流發展為例來說明全國的能源物流形勢。況且山西的新能源戰略以此次煤博會為契機,將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記者從山西省煤炭工業局了解到,山西能源工業國際分銷物流港項目已于2007年5月列入山西省政府2007年度重點工程,是全省重要項目之一,將力爭在今年年底開工建設。此項目的建設將為山西省煤炭企業提供一個綜合服務平臺。
假如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仍然是運輸在主導著能源物流的整個生產、流通、儲存、配送等整個鏈條時,那么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配之以生產、加工、配送等多個環節的能源物流綜合項目逐個開工,以及領導層的明確意識指導都說明,能源物流將迎來一個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