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錯過聯合國百億美元訂單 供貨排名落后剛果
2007-10-1 11:3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聯合國每年的采購訂單高達百億美元,然而中國企業卻與之失之交臂。
在9月25日-27日舉行的2007年中國(上海)國際采購大會期間,商務部國際經貿關系司李強處長告訴記者,2005年聯合國在全球的采購金額為84億美元,2006年為94億美
元,幾乎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照此計算,今年有望超過100億美元。
但在聯合國給出的這塊“大蛋糕”中,中國的份額卻少得可憐。2006年聯合國在中國直接采購的金額只有約8870萬美元,只占0.94%。據中國聯合國采購促進會提供的數據,2004年這個比例為0.51%,2005年為1.01%,一直在1%左右徘徊。
會上,中國聯合國采購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王凝表示,不了解聯合國機構的采購規則和程序,獲得信息困難,語言和交流存在困難,付款條款的限制導致資金周轉困難,在投標過程中需要技術支持等原因,都阻礙了中國企業的聯合國之路。
事實上,中國企業失意聯合國采購還有很多原因。
落后于印度
由于聯合國成員內部進行的政府采購,眾多成員國之間進行的雙邊采購,以及由世界銀行等國際發展援助機構衍生的采購等,也都參考和采用聯合國采購供貨商名單,據估算,聯合國每年采購所產生的輻射增長效應是其自身采購金額的6-7倍,可形成總額約為350億-400億美元的龐大市場。
2006年向聯合國供貨的國家中,美國以5.26億美元排名首位;前十名中,印度排名第二,約有4.18億美元,阿富汗、肯尼亞、民主剛果等發展中國家也在其列。
“作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中國在聯合國采購的排行榜上只有第28位,這和中國制造大國、出口大國的地位不符。”李強表示。
這并不代表中國的很多產品不適合聯合國的需要。王凝表示,“聯合國采購清單上有諸如食品、醫療設備、藥品、帳篷、機動車、辦公用品、服裝、鞋等產品,其中不少是中國的優勢產品,產能較高,物美價廉。可以說中國產品是對聯合國的‘路子’的。”
而且由于聯合國采購的商品大多用于人道主義援助、災后重建等,很多災難發生地如東南亞等,從中國運送這些物資不僅運輸便宜,而且速度快。
從2002~2003年起,聯合國的采購政策開始偏重發展中國家,去年向聯合國供貨的前十大國家中,發展中國家首次超過一半。但是中國企業卻并沒有把握好這個機會。
進入聯合國采購有不少好處。比如現在出口貿易中不時出現因買方不付款造成供應商的損失,但聯合國一般會在貨物運達后大約一個月左右支付貨款,不會拖欠或拒付,無收匯風險,還享受免關稅待遇,也不存在貿易壁壘的困擾。
在種種利好面前,有著產品優勢的中國企業卻遠遠落后了,原因何在?
貼牌入聯
李強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
盡管聯合國從中國直接采購的金額不到1%,但有意思的是,聯合國采購到手的不少產品卻是真正的“中國制造”:即其他國家的采購商購買中國產品并貼上外國牌子后再進入聯合國采購系統。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管理部采購服務辦公室主任Ranko Vujacic表示,該機構所采購的商品和服務中有20%左右來自于中國。其中不僅有從中國直接采購的產品,也有從第三國“轉道”而來的中國產品。而后者的數量好幾倍于前者。
王凝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比如聯合國難民署在中國直接采購的商品大約占40%,而通過第三國采購的中國產品占到60%;比如聯合國從丹麥采購的五分之一的產品都是貼上外國牌子的中國產品。”
這造成的結果是,國外采購商分享了“中國制造”帶來的利潤,而中國企業只收取少量的加工費,也沒有成為聯合國的直接供應商而獲得穩定的訂單。
寧波彬彬文具有限公司業務經理仇先生告訴記者,2005年之前,南非有家公司通過采購他們的商品參與聯合國競標,如果當時能有10%的利潤,六成就給南非這家公司抽走,彬彬只能賺到三四成。幾次交易之后,彬彬開始直接和聯合國做生意,成為聯合國供應商。2005年其貿易額為266萬美元,2006年激增到932萬美元。
其次,李強認為,聯合國采購中,不僅有實物貿易,服務貿易占到的比重也很大。2006年聯合國在全球采購的94億美元中,實物貿易為46.65億,服務貿易為47.39億,后者甚至超越了前者。
而中國提供的服務貿易卻很少。根據中國聯合國采購促進會提供的數據,去年從中國直接采購的8870萬美元中,服務貿易僅為1770萬美元左右,占到20%左右。李強表示,服務貿易發展的不好,相當于聯合國采購的“半壁江山”與中國無關。
王凝則強調,中國直接采購量占聯合國總量比重小,并不是中國的產品不對聯合國的胃口或沒有競爭力,而是很多中國企業沒有意識到聯合國也是進行國際貿易的對象,或是因為不了解聯合國采購的機制,認為聯合國采購對供應商及產品的要求高,競標程序復雜,而他們溝通能力不強、經驗不足,直接與聯合國做生意有困難,從而放棄。
另外,王凝告訴記者,聯合國的一些規定確實有“苛刻之處”。比如雖然聯合國在收到貨物后一個月內會付匯,但聯合國沒有預付款,也不開信用證,前期投入全部要企業承擔,這可能會使一些小企業面臨資金周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