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喀拉拉邦政府9月1日開始用免費操作系統Linux代替學校現在使用的Windows操作系統。雖然當地官員說這一舉動并非故意刁難微軟公司,但聯想到最近印度的“毒可樂”事件,人們不禁納悶,印度對外國知名企業為何如此嚴厲?
拿大企業開刀?
喀拉拉邦教育部長M·A·巴比8月31日說,邦內約1.25萬所高中的電腦系統替換工作于9月1日開始,教師正在學習使用新軟件。對于替換Windows操作系統一事,巴比堅持說,政府并沒有針對微軟公司,只是在學校中給Windows和Linux均等的機會,防止壟斷。
8月2日,印度新德里科學和環境中心(CSE)發表最新調查報告說,百事公司和可口可樂公司生產的11種軟飲料均含有殺蟲劑成分,且嚴重超標。CSE調查發現,百事公司和可口可樂公司在印度銷售的軟飲料中含有3到6種殺蟲劑,且平均含量是印度標準局規定標準的25倍。
調查結果公開后,公眾利益訴訟中心馬上向印度最高法院提交訴狀,稱這兩家公司的部分軟飲料產品含對人體有害的配料和化學成分,要求它們公布相關信息。
盡管印度衛生部長拉姆多斯8月22日宣布,抽樣檢測結果表明,印度境內銷售的可樂等飲料中的殺蟲劑含量“在可允許的范圍內”,但拉賈斯坦邦、中央邦、切蒂斯格爾邦、古吉拉特邦等邦仍對可樂飲料的銷售加以限制,其中喀拉拉邦最為嚴厲,禁止可樂飲料在該邦的所有生產和銷售。
印度這些地方政府似乎向跨國企業伸出了宣戰的拳頭,民眾也群情激憤,抗議者砸碎這兩家公司生產的軟飲料瓶,還焚燒了代言這些飲料的影星和板球運動員的肖像。
歷史傷痛隱隱
印度對待外國資本和外國企業的態度相當矛盾,這說明,印度的11億人口雖然對于西方商品有著越來越大的胃口,但印度人內心對外國公司仍保留著強烈的戒心和疑慮。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絡版9月1日的一篇報道說,在許多印度人看來,外國的超級大公司仍帶著歷史上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氣息。英國殖民者曾借助這類公司掠奪印度財富,留下的傷痕令印度人時至今日依然感到隱隱作痛。
“跨國公司是容易受攻擊的目標,”印度新德里的政治分析家阿穆爾雅·甘古利說,“人們認為這些公司貪婪、只追逐利益,不關心消費者健康。”
印度人對于外國公司缺乏信任確實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英國殖民者在印度大肆掠奪財富,卻很少關心當地民生疾苦。正是基于這種歷史原因,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后,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制定了大力發展民族經濟的政策,對于外資和外企,印度冷眼相待。
“有那樣一代人,他們喜歡回顧歷史,而歷史深刻地影響到官僚階層和知識階層的思維方式,這些人則確定了印度的政治基調。”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印度研究專家素密·甘古利說。
跨國公司遭遇
可口可樂公司其實早在1977年就在印度遭受冷遇,甚至可以說是刁難。那一年,由于印度政府要求可口可樂公司公布其秘密配方,公司不得不選擇退出印度市場。
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也有類似遭遇。也是在1977年,印度政府要求IBM將印度業務的部分控制權交給一家印度公司,導致IBM撤出印度市場。
1996年,班加羅爾的一些農民搗毀了一家肯德基餐廳,因為他們認為肯德基傷害到了當地人的生意。
外資企業在印度最失敗的案例發生在1984年。當年12月3日,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在博帕爾的農藥廠發生有毒氣體泄漏,當天就導致博帕爾市3000多人死亡,數十萬人受害。
1993年,抵御不住印度大市場的誘惑,可口可樂公司再度進軍印度。但到2003年,公司就再次遭遇麻煩。當年,可口可樂公司與百事公司一起首次遭遇“毒可樂”指控,被指飲料中含有殺蟲劑成分。這一指控在今年8月初再次由CSE提出。
可口可樂公司將飲料樣本送到英國的實驗室加以化驗,得出了與CSE的相反結論。印度許多研究人員也承認,由于在農業中的廣泛使用,殺蟲劑在印度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甚至在母乳中也可檢測出來。根據1999年全印度合作研究項目的一份報告,印度20%的食品殺蟲劑含量超出最高標準,43%的奶制品DDT(殺蟲劑的一種)超標。
不過,即便如此,也不能說明可口可樂公司和百事公司這樣的外國大企業可以自動脫身。兩大公司的遭遇給所有希望躋身印度的外國知名企業上了一課,那就是這個市場雖然潛力巨大,也荊棘叢生。
有經濟學家甚至建議,外國企業干脆躲開那些對外國大企業特別有敵意的地區,如喀拉拉邦。也有人建議,企業必須將眼光放得更開闊。“他們的眼光必須超越底線,去建立一種新的企業形象,即企業行為也令國家受益,”政治分析家阿穆爾雅·甘古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