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物流作為國際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降低貿易成本、提高貿易效率、改善投資環境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海關監管部門不斷努力探索,深化海關通關改革,積極促進口岸物流的健康發展。
口岸通關監管壓力越來越大
與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相比,2005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和海關監管進出口貨運量均增長了近兩倍,分別達到了1.42萬億美元和21.21億噸;海關審核進出口報關單翻了一番,達3911萬份;監管進出境運輸工具2841萬輛(艘、架)次,增長了42.3%;監管集裝箱5731萬箱次,增長了120%;監管進出境人員3.1億人次,增長了47.6%;監管進出境郵、
快遞總數2.13億件,增長了67%。入世4年多來,中國對外貿易和交往的發展速度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給中國海關通關監管工作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在我國對外貿易和交往迅猛發展的同時,海關管理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的增長卻遠滯后于海關監管業務量和社會需求的增長。中國海關所面對的問題是:工作量急劇增長,監管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相對匱乏。作為國家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必須保證監管到位,同時又要確保貨暢其流。面對新形勢,應對新挑戰,如何科學把握國際物流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構筑海關嚴密、便利的口岸通關監管模式,努力實現有效監管與高效運作的有機統一,是擺在中國海關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進一步改革完善通關監管
在國際現代物流蓬勃發展的今天,海關通關監管改革必須滿足如今多樣化服務對象的需求。在實施通關監管現有措施的基礎上,我國通關監管將進一步深化改革。
推行現代海關制度建設,構建海關與企業合作伙伴關系。中國海關改革與建設的發展目標是以稽查為手段,以企業守法管理為核心,建立起與國際海關通行規則相銜接、嚴密監管與高效運作相結合的現代海關風險管理機制。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中國海關借鑒發達國家“客戶管理”的經驗,建立企業守法管理制度,積極構建海關與企業之間合作伙伴關系,管理理念已逐步從“行政主導型”向“客戶導向型”轉變,努力扮演好對企業的管理者與合作者的雙重角色。以“守法便利”為原則,對企業實施分類管理,建立與企業守法水平相適應的通關方式,將風險管理意識融入所有的作業環節和部門中,為守法企業提供便捷的通關措施。同時,把通關監管現場的管理資源集中在極少數風險較高的貨物和信譽較差的企業上,充分發揮后續管理和海關稽查制度的作用。
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作配合,實施綜合監管。中國外向型經濟的迅猛發展及其復雜性,決定了靠海關監管部門“單打獨斗”“包辦代替”是無法履行好海關監管職能的,實施海關綜合監管就是要以口岸通關“管得住、通得快”為著眼點,通過建立健全“四管”機制,即“企業自管、海關監管、地方政府協管、社會共管”,重點放在企業自管,來拓展海關監管時空,緩解口岸通關壓力。
研發物流信息監控管理系統,實行艙單法定提前申報制度,建立新型物流監控模式。海關物流信息監控管理系統就是通過聯網和交換物流數據,通過對監管場所、運輸企業和運輸工具及運輸工具服務人員注冊登記、備案,實現相對靜態的數據管理;以進出口艙單管理為主線,按照物流運行的規律,構建全國統一的物流信息監控平臺,在物流的“進、出、轉、存”各環節采集相應的動態數據,形成與實際物流相對應的電子數據信息流,將運輸工具進出境預報、申報、移泊動態、電子關封以及貨物的運抵、分流、分撥、驗放等一并納入動態信息管理中,確保運輸工具及貨物的移動、滯留都處于海關有效監控之下。為實現以艙單為主線、靜態和動態信息管理相結合的新型物流信息監控模式,海關正著手實施艙單法定提前申報制度。海關在貨物實際運抵監管區域前即可進行風險分析,實現“提前申報,貨到驗放”的快速通關模式,提高監管效能,加快通關速度。
探索實施電子通關改革。為進一步促進海關通關作業的集約化、信息化和專業化,變當前粗放的人工處理紙質報關單證為高效、快捷的電子報關單數據計算機處理,在有效監管的同時大幅提高通關效率。電子通關就是由直屬海關確定守法水平較高、業務量較大的企業名單,通過有效擔保等措施,企業進行網上電子申報,海關經電子審單或人工專業審單后,直接向申報企業和倉儲企業發送電子放行指令,實行“無紙放行”,企業自存報關單證備查;經風險分析或按規定必須審核有關單證的,通知企業交單,完成紙質單證審核,確認不需查驗的,向申報企業和倉儲企業發送電子放行指令,實行“有紙放行”;對確定需要查驗的所有貨物,憑紙質單證查驗放行,實行“有紙查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