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的概念
概念1:物流是指物資實體物理流動過程及其有關活動的總稱.它不僅包括物的搬運和運輸,還包括與此相聯系的包裝、裝卸、儲存保管、配送和流通加工等。
概念2:物流活動包括,但不局限于:為用戶服務,需求預測,銷售情報,庫存控制,物料搬運,定貨銷售,零配件供應,工廠及倉庫選址,物資采購,包裝,退換貨,廢物利用及處置,運輸及倉儲等。
概念3:物流是指"包裝、運輸、輸送、保管、裝卸工作,主要以有形物資為中心,所以稱之為物資流通。在物資流通過程中加進情報流通,于是稱之為物流。
◆流的概念
流:物流學中之"流",指的是物理性運動。
流通:物流的"流",經營被人誤解為"流通"。"流"的要領和流通概念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其聯系在于,流通過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 伴隨交換而發生,這種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終實現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轉 移過程。物流中"流"的一個重點領域是流通領域,不少人甚至只研究流 通領域,因而干脆將"流"與"流通"混淆起來。"流"和"流通"的區 別,主要在兩點:一是涵蓋的領域不同,"流"不但涵蓋流通領域也涵蓋 生產、生活等領域,凡是有物發生物理的領域,都是"流"的領域。流通 中的"流"從范疇來看只是全部"流"的一個局部;另一個區別是"流通 "并不以其整體做為"流"的一部分,而是以其實物物理性運動的局部構 成"流"的一部分。流通領域中商業活動中的交易、談判、契約、分配、 結算等所謂"商流"活動和貫穿于之間的信息流等等都不能納入到物理性 運動之中。
流程:物流中之"流"可以理解為生產的"流程"。生產領域中之物料是 按工藝流程要求進行運動的,這個流程水平高低、合理與否對生產的成本 和效益以及生產規模影響頗大,因而生產領域"流"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物流:是指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運動,主要是創造時間價值和場所價值有時也創造一定加工價值的活動。
◆物的概念
物: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進行物理性位置移動的物質資料。物流中所指"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必須可以 發生物理性位移,而這一位移的參照系是地球。因此,固定了的設施等, 不是物流要研究的對象。
物資:我國專指生產資料,有時也泛指全部物質資料,較多指工業品生產資料。其與物流中"物"區別于,"物資"中包含相當一部分不能發生物理性位移的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不屬于物流學研究的范疇,例如建筑設施、土地等。另外,屬于物流對象的各種生活資料,又不能包含在做為生產資 料理解的"物資"概念之中。
物料:是我國生產領域中的一個專門概念。生產企業習慣將最終產品之外的,在生產領域流轉的一切材料(不論其來自生產資料還是生活資料), 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協件以及生產過程中必然產生的邊、角、余料, 廢料及各種廢物統稱為"物料"。
貨物:是我國交通運輸領域中的一個專門概念。交通運輸領域將其經營的對象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人,一類是物,除人之外,"物"的這一類統稱為貨物。
商品:商品和物流學的"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商品中的一切可發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質實體,也即商品中凡具有可運動要素及物質實體要素的, 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則不屬于此。因此物流學的"物" 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商品實體僅是物流中"物"的一部分。
物品:是生產、辦公、生活領域常用的一個概念,在生產領域中,一般指不參加生產過程,不進入產品實體,而僅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領 域使用的與生產相關的或有時完全無關的物質實體;在辦公生產領域則泛指與辦公、生活消費有關的所有物件。在這些領域中,物流學中所批之" 物",就是通常所稱之物品。
◆庫存分析(Inentory Analysis)
是物流特定分析中的一個項目。它集中于分析庫存績效和生產率。分析時應考慮有關的貨物銷售量和庫存周轉量,并在ABC的基礎上完成。如使用遞減次序列出十項銷售和庫存的商品種類,物流經理即可迅速地確定對運輸和庫存水平最有影響的產品種類。
物流系統設計(Logistics System Design)是指經過系統分析,完成物流系統硬件結構和軟件結構體系的構想,形成物流系統組織設計和技術方案的過程。物流系統組織設計是技術設計的前提,它確定了技術設計的綱領和基本要求
◆共同配送(Cemmon Delivery)
是指為提高物流效率對某一地區的用戶進行配送時,由許多個配送企業聯合在一起進行的配送。它是在配送中心的統一計劃、統一調度下展開的。有兩種運作形式:⑴由一個配送企業對多家用戶進行配送。即由一個配送企業綜合某一地區內多個用戶的要求,統籌安排配送時間、次數、路線和和貨物數量,全面進行配送;⑵僅在送貨環節上將多家用戶待運送的貨物混載於同一輛車上,然后按照用戶的要求分別將貨物運送到各個接貨點,或者運到多家用戶聯合設立的配送貨物接收點上。這種配送有利於節省運力和提高運輸車輛的貨物滿載率。
◆物流準確位置(Logistics Accurate Location)
是指進入物流中的貨物的流動路線、停留時間、場所地點等各種信息,通過電子地圖讓生產商或貨主、運輸企業和貨物接收人等消費者及時準確地得以掌握和了解。目前在海運物流領域內,由於衛星定位系統(GPS)的廣泛應用,確定掌握貨物位置和流動路線的問題已基本解決。現在需要解決陸路物流過程中貨物的流動路線和位置。采用這種能明顯提高效率的電子技術是物流業的發展方向,具有巨大的市場前景和潛力。
◆聯動戰略(Coupled Strategy)
是虛擬經營物流產業的戰略之一。指
物流企業以共同利益為基礎,制訂行規行約,定期召開協調會議,實行行業自律,促進行業的良性發展。隨著物流產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行為主體數量和服務能力的增加,物流市場的競爭十分劇烈,實施聯動戰略,是避免在物流市場中惡性競爭的一種有效手段。
◆個案完成率:(Case Fill Rate)
是物流服務層次中的指標之一。指按需裝運的訂貨個案數或單位數的百分比。如個案完成率是百分之九十五,表示一百個訂貨個案中,平均有九十五個個案訂貨可以利用儲備完成。剩馀的五個訂貨個案,將有可能成為延期交貨或被取消。
◆配送資源計劃(Distribution Resources Planning)簡稱「DRPⅡ」
是指在流通領域中配置物資資源的技術,它能夠實現流通領域內物流資源按照時間、數量的需求計劃和需求到位,但不適用於生產領域。如果一個企業既搞生產,又搞流通,則就要運用物流資源計劃(LRP)。
◆發送中心(Despatching Centre)
是指從供應者那里接受種類多、數量大的物品,通過轉運、分票、保管、流通加工和信息處理,按照顧客的要求整理貨物,并能迅速、準確和廉價地進行發送的設施。多數制造商、批發商、百貨商店等都在消費地附近設置發送中心,以它為中心,使發送活動更有效地進行。發送中心具有如下優點:
(1)節省運輸費用;
(2)提高運輸服務的效率;
(3)商物分離的實施;
(4)廢除了交叉運輸。
◆配送中心配送:(Delivery of Distribution Centers)
指配送活動的組織者是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是專門從事貨物配送活動的流通企業,經營規模較大,其設施和工藝結構是根據配送活動的特點和要求專門設計和設置的,故專業化、現代化程度高,設施和設備比較齊全,貨物配送能力強,不僅可以遠距離配送,還可以進行多品種貨物配送,不僅可以配送工業企業的原材料,還可以承擔向批發商進行補充性貨物配送。這種配送是工業發達國家貨物配送的主要形式,是配送未來的發展方向。由於必須配置很多的先進設備和設施,故投資大,在實施配送初期,難以推廣這種配送形式。
◆配送多樣化(Diversifica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Delivery)
為了提高貨物配送數量,取得很大的經濟效益的一種物流合理化措施。近代配送一個明顯的發展是在配送的各自領域內,實現優化配送的方式,以擴大配送數量。如日本把三十公斤以下的貨物,以[宅急便](即快件)方式配送,還有小批量
快遞系統、托盤配送系統和復往配送系統等多樣化配送。
◆耗盡時間法(Depletion Time Method)
是成批生產方式的物流計劃方法之一。指生產作業計劃中已安排的產品生產時間,加上庫存中已有產品足以滿足用戶對一組產品在時間和數量方面的要求,本法可用來安排使用同種設備的一組不同產品的生產,用耗盡時間法安排生產作業計劃的主要目標是能力平衡。
◆配套配送(Corollary Delivery)
是按照生產企業或建設單位的要求,將其所需要的多種物資配備齊全后,直接運送到生產廠或建設工地的一種配送形式。它有利於生產企業專心致力於生產和建設單位加快施工進度。
◆聯體戰略(Conjoined Strategy)
是虛擬經營物流產業的戰略之一。又稱前后一體化戰略。貨代公司對物流產業的虛擬化經營就是一種聯體戰略,但這種物流共同體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上還缺乏固有的機制,這里的前后一體化實質是貨代企業變物流產業的虛擬化經營為實體化經營,逐步實現自己作為獨立物流產業所具有的合理的基礎設施貨源配置,取得更強勁的市場主導地位。
●企業物流
一、企業物流的概念
關于企業物流的內涵及范疇,可理解為企業物流是以企業經營為核心的物流活動,是具體的、微觀物流活動的典型領域。
企業系統活動的基本結構是投人——轉換——產出,對于生產類型的企業來講,是原材料、燃料、人力、資本等的投入,經過制造或加工使之轉換為產品或服務;對于服務型企業來講則是設備、人力、管理和運營,轉換為對用戶的服務。物流活動便是伴隨著企業的投人——轉換——產出而發生的。相對于投入的是企業外供應或企業外輸入物流,相對于轉換的是企業內生產物流或企業內轉換物流,相對于產出的是企業外銷售物流或企業外服務物流。
由此可見,在企業經營活動中,物流是滲透到各項經營活動之中的活動。
二、企業物流的分類
1.按企業性質不同分類。
按企業性質不同有以下不同種類的企業物流:
(1)工業生產企業物流。工業生產企業物流是對應生產經營活動的物流,這種物流有四個子系統,即供應物流子系統、生產物流子系統、銷售物流子系統及廢棄物物流子系統。
工業生產企業種類非常多,物流活動也有差異,按主體物流活動區別,可大體分為四種:
①供應物流突出的類型。這種物流系統,供應物流突出而其他物流較為簡單,在組織各種類型工業企業物流時,供應物流組織和操作難度較大。例如,采取外協方式生產的機械、汽車制造等工業企業便屬于這種物流系統。一個機械的幾個甚至幾萬個零部件,有時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外國,這一供應物流范圍既大,難度也大,成本也高,但生產成一個大件產品(如汽車)以后,其銷售物流便很簡單了。
②生產物流突出的類型。這種物流系統,生產物流突出而供應、銷售物流較為簡單。典型的例子是生產冶金產品的工業企業,供應是大宗礦石,銷售是大宗冶金產品,而從原料轉化為產品的生產過程及伴隨購物流過程都很復雜,有些化工企業(如化肥企業)也具有這樣的特點。
③銷售物流突出的類型。例如很多小商品、小五金等,大宗原材料進貨,加工也不復雜,但銷售卻要遍及全國或很大的地域范圍,是屬于銷售物流突出的工業企業物流類型。此外,如水泥、玻璃、化工危險品等,雖然生產物流也較為復雜,但其銷售時物流難度更大,問題更嚴重,有時會出現大事故或花費大代價,因而也包含在銷售物流突出的類型中。
④廢棄物物流突出的類型。有一些工業企業幾乎沒有廢棄物的問題,但也有廢棄物物流十分突出的企業,如制糖、選煤、造紙、印染等工業企業,、廢棄物物流組織得如何幾乎決定企業能否生存。
(2)農業生產企業物流。
業生產企業中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性質及對應的物流與工業企業是相同的。農業種植企業的物流是農業生產企業物流的代表,這種類型企業的四個物流系統的特殊性是:
①供應物流。以組織農業生產資料(化肥、種子、農藥、農業機具)的物流為主要內容;除了物流對象不同外,這種物流和工業企業供應物流類似,沒有大的特殊性。
②生產物流。種植業的生產物流與工業企業生產物流區別極大,主要區別是:
第一,種植業生產對象在種植時是不發生生產過程位移的,而工業企業生產對象要不斷位移,因此,農業種植業生產物流的對象不需要反復搬運、裝放、暫存,而進行上述物流活動的是勞動手段,如肥、水、藥等;
第二,種植業一個周期的生產物流活動,停滯時間長而運動時間短,最大的區別點在于,工業企業生產物流幾乎是不停滯的;
第三,生產物流周期長短不同,一般工業企業生產物流周期較短,而種植業生產物流周期長且有季節性。
③銷售物流。以組織農業產品(糧食、棉花等)的物流為主要內容。其銷售物流的一個很大特點是,諸功能要素中,儲存功能的需求較高,儲存量較大,且儲存時間長,“蓄水池”功能要求較高。
④廢棄物物流。種植生產的廢棄物物流也是具有不同于一般工業企業廢棄物流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重量計。廢棄物物流重量遠高于銷售物流。
◆共同集貨型(Combined Cargo Consolidation Type)
是物流配送共同化的主要模式之一。是指由幾個物流部門組成的共同配送聯合體的運輸車輛,采用「捎腳」的方式向各貨主取貨(共同集貨),這種方式可以減少或避免車輛輕載現象,提高車輛的運輸效率和降低運輸成本,但這種模式的發貨仍采取分散向各客戶送貨的方式發貨。
◆物流五要素(Five Elements of Logistics)
是指評價物流體系的五個主要要素,它們是:品質、數量、時間、地點和價格。品質是指物流過程中,物料的品質保持不變;數量是指符合經濟性的數量要求和運輸活動中往返運輸載重盡可能滿載等;時間是指以合理費用及時送達為原則做到的快速;地點是指選擇合理的集運地及倉庫,避免兩次無效運輸及多次轉運;價格是指在保證質量及滿足時間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物流費用。
◆消費者物流(Consumer Logistics)
是為消費者個人需要而形成的物流。隨著社會的進步及價值觀的改變,消費者個人的用品,如高爾夫球及滑雪運動用具的運輸需求日漸增加,尤其是專送、快遞業務的發展以及存放行包的小型庫存房的普及,更使這種以消費者個人為對象的物流活動有了發展的空間。
◆前饋控制(Feedforward Control)
是物流系統控制方法的一種。此法著眼於對系統的未來狀態的預測事先采取措施應付即將發生的情況。前饋控制帶有主動性,其主體中有預測狀態功能,它靠系統長期運行以后加以總結得到。對於一個較復雜的物流,預測不可能完全正確,還可能有事先無法預測到的隨機干擾,故在實際生產物流過程中,很少存在單獨的前饋過程,通常是由前饋和反饋兩者結合構成的復合控制系統。
◆運輸線路分析(Freight Lane Analysis)
是指物流在指定的線路上對在起點和終點間運輸活動的分析。它集中於在起點和終點間貨運量的平衡。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運輸工具,在兩個方向間的運輸應該是平衡的或大體平衡的,其線路可以包括兩個點或更多個點。三角運輸路線可通過供應商、制造商和客戶之間原材料和支撐品運輸的結合,協調三個點之間的運輸。運輸線路分析既包括運輸量。也包括運輸點之間的運輸次數,目標在於確認不平衡。從而為提高物流生產率提供機會。
◆物流規模(Logistics Scale)
是現代物流服務的需求之一,指在物流活動中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搬運和流通加工等物流作業量的總和。在當前沒有系統的社會物流過程中實現位移的中心環節,用貨物運輸量的變化趨勢來衡量社會物流規模的變化趨勢是最接近實際的。
◆聯合戰略(Combined Strategy)
是虛擬經營物流產業的戰略之一,又稱水平一體化戰略。物流企業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和市場競爭能力,與同行企業進行的聯合或合資,有利於對現有資源的強化組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實現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優質管理的組合,形成產業新優勢。
◆集中配送(Concentralized Distribution)
是由幾個物流據點共同協作制定的計劃,共同組織車輛設備,對某一地區的用戶進行配送。在具體執行配送作業計劃時,可以共同使用配送車輛,提高車輛實載率,提高配送經濟效益和效率,有利於降低配送成本。
◆顧客滿意戰略(Customer Satisfaction Strategy)
是指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要以顧客為中心,實現徹底的顧客導向。顧客滿意戰略的實施在橫向層面上,包括如下五個方面即:⑴理念滿意;⑵ 行為滿意;⑶視聽滿意;⑷產品滿意;⑸服務滿意。在縱向層面上,包括如下三個逐次遞進的層次即:⑴物質滿意層次;⑵精神滿意層次;⑶社會滿意層次。本戰略的指導思想是把顧客所得作為企業開發產品的源頭,在產品、價格、分銷和促銷等方面,以方便顧客為原則,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的需要,從而提高顧客對企業的滿意程度,營造一種適合企業生存與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
◆服務成本戰略(Cost-of-Service Strategy)
是指承運人根據提供服務的成本加上毛利潤來確定運輸費率一種累積方法。如提供某種運輸服務的成本是二百美元,毛利為百分之十,那麼承運人就將向托運人收取二百二十美元的運費。這種服務成本的累積方法,代表了基本的或最低的運輸收費,是對低價值貨物或在競爭劇烈的情況下使用的一種定價方法。
◆配送差別化:(Differentia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D elivery)
根據貨物周轉的快慢和銷售對象規模的大小,把保管場所和配送方式區別開來,利用差別化方法實現物流合理化的一種策略,即實行周轉較快的貨物群分散保管,周轉較慢的貨物群盡量集中保管的原則,以做到壓縮流通階段庫存,有效利用保管面積,庫存管理簡單化;另一種是根據銷售對象決定物流的方法,例如對供貨量大的銷售對象從工廠直接送貨,對供貨量分散的銷售對象,通過流通中心供貨,使運輸和配送方式區別開來。對於供貨量大的對象,每天送貨,對於供貨量小的對象,集中配送,每隔三天或一周配送一次,靈活掌握配送的次數。
◆專一用戶的合同配送:(Dedicated Contract Distribu tion)
指既包括運輸服務,又包括倉儲服務,而且專為某一用戶服務,不會因其他用戶有類似需要而受影響。這種服務形式實際上可以使企業把第三方物流看作是其自己的自備車隊、船隊或物流作業隊,而第三方物流業則在向企業提供量體裁衣式服務的同時,也為自己創造一個如何運用現代物流理念和先進的信息技術的極好空間。
◆物流功能范圍:(Functional Scope of Logistics)
指在運輸、保管、包裝、裝卸、信息等諸物流功能中,把哪些功能、哪些業務、哪些活動作為物流成本的計算對象。把所有物流功能作為計算對象的成本與只把運輸、保管兩個功能作為計算對象的成本相比,顯然有較大差別。
◆物流配送共同化:(Logistics Distribution Normalizat ion)
非局限於配送(Distribution)共同化,還包括物流資源利用共同化、物流設施與設備利用共同化以及物流管理共同化。物流資源是指人、財、物、時間和信息;物流的設施及設備包括運輸車輛、裝卸機械、搬運設備、托盤和集裝箱、倉儲設備及場地等;物流管理是指商品管理、在庫管理、配送管理、作業管理、成本管理、勞務管理等。
◆國際物流
一、國際物流的概念
國際物流是不同國家之間的物流,這種物流是國際間貿易的一個必然組成部分,各國之間的相互貿易最終通過國際物流來實現。
國際物流是現代物流系統中重要的物流領域,近十幾年有很大發展,也是一種新的物流形態。
東西方冷戰結束后,貿易國際化的勢頭越來越盛,隨著國際貿易壁壘的拆除,新的國際貿易組織的建立,若干地區已突破國界的限制形成統一市場,這又使國際物流出現了新的情況,國際物流形式也隨之不斷變化。所以,近年來,各國學者非常關注并研究國際物流問題,世界第九屆國際物流會議的主題就是 “跨越界限的物流”,物流的觀念及方法隨物流的國際化步伐不斷擴展。
從企業角度看,近十幾年跨國企業發展很快,不僅是已經國際.化的跨國企業,即便是一般有實力的企業也在推行國際戰略,企業在全世界尋找貿易機會,尋找最理想的市場,尋找最好的生產基地,這就將企業的經濟活動領域必然地由地區、由一個國家擴展到國際之間。這樣一來,企業的國際物流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企業必須為支持這種國際貿易戰略,更新自己的物流觀念,擴展物流設施,按國際物流要求對原來的物流系統進行改造。
對跨國公司來講,國際物流不僅是由商貿活動決定,而且也是本身生產活動的必然產物。企業的國際化戰略的實施,使企業分別在不同國度中生產零件、配件,又在另些國家組裝或裝配整機,企業的這種生產環節之間的銜接也需要依靠國際物流。 二、國際物流的發展
國際物流的發展經歷了幾個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國際間已有了不少的經濟交往,但是無論從數量來講還是從質量要求來講,都沒有將伴隨國際交往的運輸放在主要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間的經濟交往才越來越擴展。越來越活躍。尤其在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以后,國際間貿易從數量來講已達到了非常巨大的數字,交易水平和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種新情況下,原有為滿足運送必要貨物的運輸觀念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系統物流就是在這個時期進入到國際領域。
六十年代開始形成了國際間的大數量物流,在物流技術上出現了大型物流工具,如二十萬噸的油輪,十萬噸的礦石船等。
七十年代,石油危機的影響,國際物流不僅在數量上進一步發展,船舶大型化趨勢進一步加強,而且,出現了提高國際物流服務水平的要求,大數量、高服務型物流從石油、礦石等物流領域向物流難度最大的中、小件雜貨領域深入,其標志是國際集裝箱及國際集裝箱船時大發展,國際間各主要航線的定期班輪都投入了集裝箱船,一下子把散雜貨的物流水平提了上去,一下子使物流服務水平獲得很人提高。
七十年代中、后期,國際物流的質量要求和速度要求進一步提高,這個時期在國際物流領域出現了航空物流大幅度增加的新形勢,同時出現了更高水平的國際聯運。
八十年代前、中期國際物流的突出特點,是在物流量基本不繼續擴大情況下出現了“精細物流”,物流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提高。同時,伴隨新時代人們需求觀念的變化,國際物流著力于解決“小批量、高頻度、多品種”的物流,出現了不少新技術和新方法,這就使現代物流不僅覆蓋了大量貨物、集裝雜貨,而且也覆蓋了多品種的貨物,基本覆蓋了所有物流對象,解決了所有物流對象的現代物流問題。
八十年代在國際物流領域的另一大發展,是伴隨國際物流,尤其是伴隨國際聯運式物流出現的物流信息和首先在國防物流領域出現的電子數據交換(EDl)系統。信息的作用,使物流向更低成本、更高服務、更大量化、更精細化方向發展,許多重要的物流技術都是依靠信息才得以實現的,這個問題在國際物流中比國內物流表現更為突出,物流的幾乎每一活動都有信息支撐,物流質量取決于信息,物流服務依靠信息。
以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國際物流已進入了物流信息時代。
三、國際物流的特點
1.物流環境存在差異。國際物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各國物流環境的差異,尤其是物流軟環境的差異。不同國家的不同物流適用法律使國際物流的復雜性遠高于一國的國內物流,甚至會阻斷國際物流;不同國家不同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會造成國際物流處于不同科技條件的支撐下,甚至有些地區根本無法應用某些技術而迫使國際物流全系統水平的下降;不同國家不同標準,也造成國際間“接軌”的困難,因而使國際物流系統難以建立;不同國家的風俗人文也使國際物流受到很大局限。
由于物流環境的差異就迫使一個國際物流系統需要在幾個不同法律、人文、習俗、語言、科技、設施的環境下運行,無疑會大大增加物流的難度和系統的復雜性。
2.物流系統范圍廣。本書已談到,物流本身的功能要素、系統與外界的溝通就已是很復雜的,國際物流再在這復雜系統上增加不同國家的要素,這不僅是地域的廣闊和空間的廣闊,而且所涉及的內外因素更多,所需的時間更長,廣闊范圍帶來的直接后果是難度和復雜性增加,風險增大。
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國際物流一旦溶入現代化系統技術之后,其效果才比以前更顯著。例如,開通某個“大陸橋”之后,國際物流速度會成倍提高,效益顯著增加,就說明了這一點。
3.國際物流必須有國際化信息系統的支持。國際化信息系統是國際物流,尤其是國際聯運非常重要的支持手段。國際信息系統建立的難度,一是管理困難,二是投資巨大,再由于世界上有些地區物流信息水平較高,有些地區較低,所以會出現信息水平不均衡因而信息系統的建立更為困難。
當前國際物流信息系統一個較好的建立辦法是和各國海關的公共信息系統聯機,以及時掌握有關各個港口、機場和聯運線路、站場的實際狀況,為供應或銷售物流決策提供支持。國際物流是最早發展“電子數據交換”(EDl)的領域,以EDI為基礎的國際物流將會對物流的國際化產生重大影響。
4.國際物流的標準化要求較高。要使國際間物流暢通起來,統一標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如果沒有統一的標難,國際物流水平是提不高的。目前,美國、歐洲基本實現了物流工具、設施的統一標準,如托盤采用1000×1200毫米,集裝箱的幾種統一規格及、條碼技術等,這樣一來,大大降低了物流費用,降低了轉運的難度。而不向這一標準靠攏的國家,必然在轉運、換車底等許多方面要多耗費時間和費用,從而降低其國際競爭能力。
在物流信息傳遞技術方面,歐洲各國不僅實現企業內部的標準化,而且實現了企業之間及歐洲統一市場的標準化,這就使歐洲各國之間系統比其與亞、非洲等國家交流更簡單、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