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振明
印刷及相關行業的物流發展整體水平,決定和限制著印刷企業內部的物流發展水平。我們也許可以在一個企業里做出很好的“物流”,尤其是“紙流”規劃,但在運行中,小環境無法脫離大環境而獨立存在,其應有效益也難以充分發揮出來。
印刷行業目前的專業化分工不細,致使大量資源浪費在繁雜的中間環節,企業管理效率、經濟效益低下;同時,小而全、大而全(包括自備物流系統)的生產模式使企業嚴重同質化,許多企業在行業的中低端苦苦掙扎,缺乏競爭力。
印刷行業(包括印刷物資供應領域)目前應該大力推動專業化的社會大分工、大合作(包括第三方物流,甚至第四方物流),走共贏而不是互相擠壓的道路。
本文擬從印刷企業的“紙流”供應鏈入手,對印刷物流建設提出幾點看法。
“紙流”供應鏈的環節
紙張物流(簡稱“紙流”)是印刷生產過程中最主要和最大宗的物流,是印刷物流的“主干”,印刷的其他物流都是為其配套和服務的。在現代物流中,對“紙流”的各環節及其形態可用表 1 表示。
這樣一個“紙流”供應鏈,將大大突破我們觀念中的“紙流”流程,將原來分為幾截的“紙流”銜接為一個完 整的供應鏈條。依照這樣的鏈條來設計、規劃未來支流的通道,在資源的利用上,就能充分考慮“紙流”流向的相關性,將使相關方都能從中受益。
現代“紙流”的特色
無論是傳統“紙流”,還是現代“紙流”,其環節沒有多少改變,但各環節的結點、銜接、信息流的使用、存儲方式、完整性、可追溯性、查詢信息的外延和內涵、實時性等卻不可同日而語。
僅以結點而論:傳統“紙流”各環節之間結點多且比較單一、封閉,如造紙廠一般不直接面對紙張用戶,只供應到銷售(供應)商。與其相比,現代“紙流”則具有突出特色。
(1) 在現代“紙流”中,各環節之間結點不僅多元,而且互相貫通,造紙廠不僅面對供應商,也可以面對紙張用戶,如印刷廠。
(2) 生產的紙張規格、質量標準、產量等,終端消 更多情況下,不是由自己決定,而是由各類客戶的訂單來決定。
(3) 客戶均可通過網絡自行進入造紙廠的生產信息數據庫,或供應商儲存、加工、運輸紙張的數據庫進行查詢、質疑。只要需要,就可以查出某一本書在整個成書過程中(包括從紙張原料產地、配比、生產時間、機臺開始,到最后裁切、打包、運輸等)的所有相關信息。
總之,現代物流不僅使“紙流”在各環節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而且也使得原來以斷續、零散、互不關聯、很難追溯、僅以附載形式存在的紙張信息,關聯、匯集、整合成可以獨立存在、保存,可以實時或隨時查詢、事后追溯的“紙流”信息流。在此情形下,“造紙廠→印刷廠”紙張直供、第三方物流甚至第四方物流的出現和發展都有可能,并將為今后整個印刷業、印刷物資生產供應業、出版業物流的整合提供新的思路。在出版、印刷日漸進入個性化和訂單化時代之際,這樣的探討和實踐,對于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生產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的轉變,對于微利時代整合企業結構,向專業化分工、規模化經營要效益,無不具有重要價值。
國內“紙流”的現狀
1. 印刷業“紙流”的差距與困難
(1)國內印刷業“紙流”不僅與國際上的差距巨大,即便與國內其他行業物流發展相比,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從世界范圍來看,物流產業已上升為與高科技、金融業并駕齊驅的三大
朝陽產業之一。國內許多行業的物流發展也成效斐然,如家電行業、大型連鎖超市等,其物流已逐步從傳統意義上的由企業“養活”的內部供應(運輸)部門,演化發展為新興的經濟實體和企業利潤來源之一。
但印刷業的“紙流”卻幾乎還難稱其為“流”,多數仍處于傳統意義的“采購→運輸→供應”階段,而且,僅以出版印刷業為例,在“紙流”的各個環節之間,脫節相當嚴重,資源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如紙張或其他印刷物資供應部門到印刷廠送貨,空車回返;書店到印刷廠拉書,空車去廠。難道不能在送紙或其他印刷物資的回程中拉書,或在去廠拉書時捎上紙張或其他印刷物資?不行,因為各自隸屬不同單位,寧肯跑空車,也不能“肥水流入外人田”。這種狀況,與出版印刷業的發展要求極不相稱。
(2)我國加入 WTO 后,各行業的物流已逐步放開,但當前面臨的四道“門檻”嚴重阻礙著印刷物流(尤其是“紙流”)的發展。
①印刷行業還沒有一個單位或部門專門對物流問題的理論研究和技術探索進行過系統的調研、分析和設計。結合印刷行業特點,運用物流業發展的一般理論和規律,研究和探索行業物流發展的基本思路、基本模式和基本措施制定相關規則和標準,培養相關的人才隊伍,開發有關的物流技術等,是發展印刷物流業必須完成的基礎性工作在此基礎上,才能引導和帶動相關企業和部門積極參與印刷物流業的建設,為印刷物流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氛圍。
②從印刷企業內部看,相當一部分印刷經理人還未認識到物流是企業可追求的“第三利潤源”。我們對降低物流成本重視不夠,對其中潛在的利潤更估計不足。即便有一小部分印刷企業在原材料供應、質量監控、交貨等流程中制定企業規范和標準,注意減少不必要的環節和過程也只是一種樸素的物流意識和行為,尚未從現代物流理念上加以系統運籌和設計。
③從印刷企業外部市場環境看,外部物流,尤其是“紙流”的第三方物流的氛圍和技術平臺還不具備。首先,整個行業還沒有做好“容納”第三方物流的準備。現在發展起來的一些被稱為印刷物流中心(
物流園區、物流港等的地方,基本上還是一種印刷物資批發或貿易市場,很難與充滿活力和無限商機的現代物流概念等同起來。印刷行業各類企業間還沒有給“第三方
物流企業”提供生存的氛圍,還缺乏起碼的相互信任和合作信譽,難以建立現代物流層面上的共識和溝通。其次,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型業務溝通形式及相關技術平臺還沒有被印刷行業架構和充分利用起來,印刷企業自身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難以適應物流信息網絡需求,一些企業甚至還沒有這種信息管理系統,其最大的障礙不是需不需要或技術問題,而是認識問題。
④造紙廠、印刷物資供應部門、出版社、報社、雜志社、發行部門等上下游客戶管理系統建設于印刷業的銜接不夠,使印刷業尤其是書刊印刷業的現代物流缺乏必要的支撐平臺。
2. 第三方物流的困境與期待
(1) 第三方物流整體功能不足。
我國第三方物流業還處于萌芽階段,自身及市場發育均不成熟。在發達國家,第三方物流已經形成相當規模如美國占比達到 57%,日本為 80%,我國還不足 20%再者,我國目前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主要是由傳統的物流企業、外資新設物流企業、企業的物流部門轉化而來的,其他企業投資新設的物流企業(包括由網絡公司轉化而來的第四方物流公司),中國郵政、鐵路、空運等壟斷性行業的物流供應商等發展而來的,多屬于功能性物流公司,專業化程度較低,增值服務少,功能局限性大。盡管這些物流企業依托各自的優勢,積極開拓新的領域,但已普遍暴露出物流服務機能比較原始和單一、運作效率不高、有效服務網絡不足等問題。
(2) 物流信息溝通方式仍未擺脫傳統模式,綜合成本居高不下。
我國物流業各個環節,如運輸、倉儲和配送成本都很低,但綜合成本卻居高不下,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訂單的跟蹤、在途物資的管理等日常工作仍主要通過電話(固定電話、手機等)、傳真等傳統通訊工具來完成。據有關統計數據表明,物流企業內部通訊費用占到總話費支出的七成以上。如為控制成本而限制必要的溝通,又會使物流企業的日常運營陷入尷尬的狀態。物流企業急需一種新型通訊溝通方式。筆者認為,通訊方式的轉變和適應,更多是一種觀念的更新,如企業網站、QQ 在線通訊、企業 VIP 電子郵箱等均可在相當程度上代替傳統通訊方式,尤其是QQ 在線語聊通訊,除了固定網費支出外,幾乎沒有額外的支出。
(3) 多頭管理,資源難以進行有效整合。
物流業是一種跨部門、跨行業的服務行業,不但涉及多種運輸方式,還涉及多個業務種類。其主管部門各有各的規定,各作各的規劃,導致物流企業在整合資源時難度很大,很難達成統一的標準,也沒有統一的行業協會,即使由所謂的某一行業物流協會制定的標準,實際執行中也困難重重。
(4) 內外夾擊,優質物流企業難生存。
首先是來自物流需求企業內部既得利益者的阻撓。這部分人往往在企業中擁有很大的影響力,能對企業自營或外包物流的決策產生直接影響。企業決策者為息事寧人而采取遷就和姑息的態度,明知物流外包的好處也不能下定決心。其次是劣質物流企業擾亂市場秩序。很多企業出于成本偏高的壓力,在外包物流業務或實現某些物流功能時,將價格放在第一位,以致成本畸形降低催生出不規范經營的劣質物流企業,在競爭中將合法經營的優質物流企業打敗。
“紙流”設計的前景與建議
筆者認為,如果能使印刷業“紙流”通暢,則印刷物流一通百通。
當前,出版印刷企業都面臨改制、改革的關鍵期,同時也是行業大整合、大發展的關鍵期,如能借助于各地出版印刷大型集團紛紛組建、完善的契機,對印刷“紙流”進行資源重組,打破原有的部門分割,以市場需求為目標,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效益率、有利于構建節約型社會與整個行業發展為依歸,印刷“紙流”的暢通和高效(效率和效益)雖非指日可待,但假以時日,也是大有希望的。在此情形下,第三方物流將是我們非常適宜的選項,并且這樣的第三方,只是打破我們原來的條塊分割,通過對原有資源的有效整合,把物流業務重新調整,交給新設立的專業第三方物流公司。新建立的物流企業,完全按照市場經濟的模式,進行社會化、專業化協作。這樣的改革將為印刷業“紙流”(當然,其他印刷物資更不在話下)第三方物流大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廣闊空間,并可使我們走出印刷業“紙流”面臨的困境。
在現代物流中,適用的物流應用軟件是必不可少的。但僅有軟件,如應用不恰當的話,仍然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基于此,對優化印刷“紙流”設計提出幾點建議。
(1)要確立定量和可測評的目標,并通過最優化的物流方案保證目標的實現。
確立定量和可測評的目標,便于讓計算機軟件系統判斷一個物流計劃是否比另一個更好,管理層也可借此判斷能否提供一個可接受的投資回報率。
(2)要建立計算設備、人員、商務過程持續改進的技術支持平臺。
①計算平臺必須具有足夠的容量,并在可接受的時間段內給出優化方案。通常,采取眾多計算機同時計算的集群服務和并行結構的優化算法,可比單體 PC 機或基于工作站技術的算法更快地給出更好的物流優化解決方案。
②負責物流系統優化的人員必須具備建立物流模型、數據收集和優化方案所需的領導和技術專長。這些人員必須確保數據和模型的正確,確保技術系統按照設計的狀態工作。
③商務過程是一個不斷優和持續改進的過程,需要不斷解決在運營過程中出現的大量問題,而且,物流目標、規則和過程也會不斷改變。所以,數據監測方法、模型結構和算法等不僅要能夠適應變化,而且要能夠捕捉機遇并促使系統變革。
(3)要對投資回報率進行客觀驗證。
物流系統優化要求有大量的技術和人力資源投入。要客觀驗證物流系統優化的投資回報率,必須真實估計全部的優化成本,并將優化技術給出的解決方案逐條與標桿替代方案進行比較。要準確地計算投資回報率必須采用良好的方法來確定基準狀態,還必須持續地監測系統的實際績效。
信息來源:中國印刷物資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