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現代物流轉變
是儲運企業迎接新世紀挑戰的必然選擇
黃榮新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成,近年來,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瑞典等眾多國家的跨國物流公司紛紛進入國內市場,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對我國傳統的儲運企業帶來了較大的沖擊,物流市場競爭加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技術,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現代物流的內涵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展望即將到來的21世紀,國內儲運行業必須順應物流市場的發展趨勢,從根本上對企業進行變革,全面地從傳統儲運向現代物流轉變,在新的層次上提高自身的經營和管理水平。本文結合
廣州市商業儲運公司的一些發展思路和做法,就國內儲運企業如何向現代物流轉變問題,談談認識和想法。
一、 從傳統儲運回現代物流轉變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
綜觀全國,傳統儲運的現狀較普遍的是零、散、亂、設施老化、機械化和電子計算機應用覆蓋率低、科技含量低,各自為政,只局限于為顧客提供特定服務,即運輸公司提供運輸服務,倉儲公司提供倉儲服務,將產品出廠到銷售的環節機械地割裂開來。而現代物流則體現在物流供應商通過利用高新技術,實現運輸合理化、倉儲自動化、包裝標準化、加工配送一體化、裝卸機械化和信息管理網絡化,達到大大節省流通費用,提高工作效率,優化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目的。其直接表現形式是構建大物流,服務范疇包括產品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覆蓋全過程,在運輸、倉儲、包裝、裝卸、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環節,實現全方位一體化服務。
我國一般工業產品從出廠經過裝卸、儲存、運輸等各個物流環節到達消費者的流通費用,目前一般占商品流通成本的50%——60%左右;而生鮮水果等易變質食品、某些化工制品的流通費用,最高可達70%。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生產流通規模的不斷擴大,對物流要求越來越高的同時,生產廠商,特別是規模龐大的外資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更多的會將注意力集中到物流環節上,想盡辦法大幅壓減物流費用,一般委托公眾物流公司組織專業物流,實現生產商的零庫存或少庫存。按照國家有關部門預測,到2000年我國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可達5萬億元左右,如此龐大的消費市場必將帶動現代物流市場的拓展,前景十分廣闊。但同時也對物流供應商的服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儲運要向現代物流轉變,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國有儲運企業必須盡快從傳統的儲運服務蛻變出來,向現代物流轉變,才能在競爭中求取生存發展。
二、 開展第三方物流服務,是傳統儲運向現代物流轉變的重要途徑
所謂第三方物流,是
物流企業向外部用戶提供的物流服務,又稱“契約物流”或“合同型物流”。第三方物流提供的是全方位、一體化服務,也就是“顧客的需要就是我們的服務”,而不是傳統儲運的“我們能為顧客提拱什么服務”。最常見的第三方物流服務有:(一)開發物流策略系統;(二)EDI(電子數據交換)能力;(三)報表管理;(四)貨物集運;(五)選擇承運人、貨代人、海關代理;(六)信息管理;(七)倉儲;(八)咨詢;(九)運費支付;(十)運費談判。降低物流成本,是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最一般效果;使顧客得以信息共享,是第三方物流成功的關鍵。目前,很多跨國物流公司在中國的經營策略都是發展第三方物流,他們憑借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較高的知名度,重點為數家大客戶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取得了十分豐厚的收益。
作為計劃經濟時期在國內儲運市場占主導地位的國有儲運企業由于長期處于微利經營狀態,積累少,底子十分薄弱,如不及時調整經營理念,不及時營造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的運作架構和應變能力,不久的將來,必將成為這些現代物流公司的附庸和下游企業。但要在短時間內投入巨額資金改善經營硬件,與跨國物流公司比實力,又十分困難和不現實。利用現有資源和便利條件,創造競爭優勢,開展第三方物流服務是國內儲運企業在市場經濟發展大浪潮中求取生存發展的重要途徑。廣州市商業儲運公司為實現向第三方物流的轉變,正著手開展了多項工作,其中包括:一是成立區域聯盟。與
北京市商業儲運公司、
上海商業儲運有限公司、
成都市商業儲運公司、
長沙華運物業集團公司共五家商業儲運公司共同發起組建了“中國物流區域聯盟”,建立了覆蓋全國主要城市的物流網絡。各成員單位根據相互協作原則,通過聯盟形式,將企業資源整合為一體,實現資源互補和共享,各成員單位對某共同顧客的倉儲服務實施統一單據和SOP(標準操作程序),并正在積極探索統一行動。這種以聯盟形成的群體合力,對于發揮國內儲運企業獨特的網絡優勢,加快本地儲運企業向第三方物流轉變步伐,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二是大力優化資源配置。如將公司屬下兩個單位運輸經營部分合并,把自有的碼頭和租賃的外單位碼頭組合使用,發揮企業現有人員、設施的最大效能,集小成大促進水路運輸能力的提高,使該司今年上半年碼頭到發量同比上升12%,為開展第三方物流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三是培養綜合型人才。有針對性地抓緊對員工進行業務技能培訓,實行輪崗換崗操作,按照“注入新鮮成份、清除不合格成份、改造現有成份”的原則,經過有計劃的吸收、改造、淘汰,建設具有綜合素質的員工隊伍。例如對倉庫保管員的標準是熟知倉庫保管儲存業務的同時,要懂得計算機操作,能駕駛叉車作業等,適應對外業務的拓展。公司還派出具有較強業務、英語和計算機水平的員工參加外資公司的培訓,為引入先進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做好準備。
三、 開展質量認證,實施品牌戰略,實現與國際管理水平接軌,是推進向現代物流轉變的根本保證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和日漸國際化,生產廠商為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競爭能力,取得進入國際市場通行的質量認證證書的廠商與日俱增。規范自身管理的同時,他們也要求物流服務的供應商實施質量認證,建立質量保證體系,保證其產品在物流過程的質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即將來臨的21世紀,產品(服務)的競爭將過渡到主要是品牌和技術的競爭。國內儲運企業如何以更開放、更前瞻、更突破的觀念來規劃實施品牌經營策略,創立卓然出眾的優秀品牌,亦是向現代物流轉變的一個重要課題。儲運企業開展質量認證,借鑒國內外成功的企業經驗,實施品牌經營策略,對原有的傳統管理模式進行脫胎換骨的變革,以國際先進管理模式規范企業管理行為,亦是適應市場競爭的根本所需。廣州市商業儲運公司按照質量標準的指引設計了公司的質量體系,建立了新的質量體系運行機制,于去年10月獲得中國CC-QS標志和英國UKAS標志證書,成為全國商業儲運行業首家同時通過ISO9002標準國內、國際雙重認證企業。透過規范管理,市場競爭能力明顯提高,顧客對該公司服務工作質量的滿意率從認證前90%至95%提高到99.6%至100%,公司的經營亦在競爭激烈的逆境中取得發展。該司還通過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圍繞“高質量的服務、高檔次的經營、高效益的回報”的經營定位,導入CIS戰略,逐步營造企業優良品牌,目標市場的份額得到不斷擴大,經營效益顯著提高。
四、 促進傳統儲運向現代物流轉變要解決的問題和建議
物流業作為經濟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服務配套產業,是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加強物流管理,已成為經濟發達國家產業界與政府部門的共同目標。廣州市作為華南地區的商貿中心城市,是我國對外經濟內引外聯的結合點,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是國內其它城市難以代替的。有關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廣州市倉儲、運輸業務對外幅射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內幅射全國各省、市、自治區,1998年廣州市貨運量達10459萬噸,廣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達8702萬噸,鐵路、公路、水路、航空運輸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由于長期存在著重生產輕流通、重商流輕物流的思想觀念,廣州市的物流發展滯后于商流的發展,也落后于北京、上海、
天津、
大連等城市物流的發展速度,物流企業規模小,設備落后,現代化水平低,物流理論研究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更不利于應對實力雄厚、管理規范的外資企業的挑戰。要實現廣州市委、市政府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和建設“八大中心”、“六大支柱產業”長遠發展規劃的目標,必須盡快扭轉物流業的落后現狀,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以構建大物流為目標,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幅射范圍廣闊的現代物流配送體系,重點建設若干個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物流配送中心。
(一) 國有物流企業向現代物流轉變需要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物流業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國有經濟應該在這個關鍵領域中占支配地位。促進國有物流企業發展,需要政府以此為重點認真統籌規劃,為具備條件的國有物流企業建設大型物流配送中心提供適當用地,,并視同工業用地,給予地價優惠,提供利息優惠的貸款,用于基建工程和配備先進的機械設施及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對年營業額億元以上、連續3年贏利的國有物流企業,經批準后可以發行企業債券;對符合條件的按規定進行了股份制改革的國有物流企業優先推薦其股票上市。
(二) 整頓交通運輸市場,為建立物流配送體系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隨著運輸市場的開放,私營、個體以及外來運輸業戶大量涌現,導致出現了不少儲如無照經營、違章運載、偷稅漏稅、采取不正當手法攬貨問題,運輸事故屢見不鮮,常因賠償問題發生糾紛。建議政府健全法規,加大市場管理力度,取締無照經營車隊,堅決打擊超裝濫載、偷稅漏稅和壓價競爭等行為,建立有序、高效、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作者工作單位:廣州百貨企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