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企業風采

中集集團:沖刺著第五個世界冠軍

2006-9-14 21:0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中集集團研發大樓是一座船形的建筑,遠遠望去仿佛一艘正在航行的巨輪。如果站在它的八樓向東眺望,你可以看見遼闊的海洋,還有對岸影影綽綽的香港。如果將視線對準西南邊,則是此起彼伏的五顏六色“鐵盒子”組成的連綿起伏的“山脈”。在這座三面環水的風水寶島上,似乎任何奇跡都有可能發生,任何豪言壯語也不會顯得突兀,至少對中集人來說是這樣。“我們當初的目標就從這里走向全球,”這句中集人都能背誦的話如今正在鞭策中集駛向另一個世界第一。

    十年前,這家企業還是一家頻臨倒閉的小廠,然而,現在卻一舉成為擁有四個世界冠軍頭銜(干貨集裝箱、冷藏集裝箱、罐式集裝箱、登機橋)的全球級企業。在中國的冠軍企業中,中集集團的快速崛起是異數。對公眾來說,中集是一個悶聲發大財的典型:不事張揚凈利潤就達到了 26.69 億元 ;而對于業界,中集卻是一個蹦極的冒險玩家,它總是在行業低迷時大舉出手,并用一套中國式的組合拳將同樣是世界級的日本、韓國企業撂倒在地。崢嶸十年,中集是如何在半隱形狀態下,不經意間就玩出了一個世界冠軍的?要揭示一個冠軍企業成功的秘密,走進中集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陣痛十年

    在深圳蛇口客運港斜對面, 深圳南方中集集裝箱制造有限公司 的大門顯得有些陳舊,堆滿了藍色集裝箱的廠房昭示著這個企業的歷史已有了些年頭。中集的頭七年是一段難熬的日子。中集是與深圳特區共同成長起來的合資企業,它由招商局、丹麥寶隆洋行以及美國海洋集裝箱公司于 1980年合資組建。與一夜暴富者截然不同,中集并沒有因深圳速度而快速崛起,反而陷入了連年虧損的泥沼,甚至淪落到了差點被清盤的地步。作為深圳的首批合資企業,中集的這種陣痛幾乎是必然的,它牽扯到的不僅是企業的運營,更在于中國經濟的大勢。對于逐浪市場經濟的先驅來說,遭受風雨的鞭打更考驗資本的信心與耐心。當初投資三方簽署合作協議后, 美國海洋集裝箱公司因憂慮中國的集裝箱廠過多而退出了合作。美國人的憂慮并非完全沒有道理。當時幾乎每一個沿海港口都有相對應的集裝箱生產廠,較低的門檻和本地優勢是這些企業存在的理由,但從全球化的視野去看,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等弊端正在將中國企業的成本優勢消耗殆盡。

    中集從一開始誕生,就不得不面臨這個惱人的煩惱。時隔多年后,中集集團副總裁吳發沛強調了“進入時機”的重要性,這句耐人尋味的話正暗合著 20多年前中集的走向。在至少幾年的時間里,作為集裝箱生產大軍中的一員,中集并沒有在集裝箱業務上有太多的建樹,反而在登機橋等非典型業務中大有突破, 登機橋甚至榮獲了“深圳市 1991年度最佳合理化建議和技術改造項目獎”。身處陣痛期的中集并沒有打算放棄最初的方向,對它而言,登機橋業務并不是中集的全部,而只是中集戰略構想的一枚棋子。“這并不是一個夕陽產業”,這句中集人反復強調的話不久便得到了印證。當中集走上世界級企業的殿堂時,那段落魄的日子鮮有人再提及。但對中集來說,這十年陣痛換來的是一個對中國優勢的清醒認知和產業脈絡的精準把握。自從 1992年麥伯良主持中集后,情況發生了逆轉。

    并購時代

    在產業低迷期大舉并購以獲得規模優勢,這被認為是中集崛起的關鍵。但在 吳發沛看來,中集的成功來自對集裝箱產業大勢的判斷, “不在產業大勢下談并購沒有多大意義。” 上世紀 80年代中期,同質化的競爭讓集裝箱企業行走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一方面,干貨集裝箱的制造成本已透明化,只有大型工廠才能打壓原材料供應商的價格,獲得較低的成本優勢;另一方面,全球海運低潮期的來臨,訂單量的大幅減少和應收賬款的累計,讓中小企業難堪重負。當“夕陽產業”宿命論大行其道時,中集卻堅持認為集裝箱的春天即將到來,這一次的低迷只是一個周期性的波動,并不代表著未來集裝箱制造業的前景。

    事實上,自從 1990年注冊資本1000萬美元后,中集在與全國各大機場的合作進入了蜜月期,1991年,中集 與重慶江北機場、成都雙流機場、昆明巫家壩機場 與廣州白云機場簽訂近四千萬的合同。與此同時,中集在新一輪集裝箱業的滾動發展中獲得了可并購的資本與能力。上任伊始,麥伯良開始將目標調整為“一個世界級的企業”。中集要實現這個宏偉的目標,并購幾乎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其實,中國集裝箱業要提升整體贏利能力,整合與并購是大勢所趨。長久以來,中國內地的干貨集裝箱生產廠相比于日韓等主要競爭對手,每一個集裝箱要便宜數百美元。另一方面,中國出口的增加與制造業的蓬勃發展使中國成為全球的采購中心,不少國際航運公司選擇就近在中國采購集裝箱,以減少運輸成本。

    90 年代初期,全球集裝箱制造業逐漸向中國轉移,與此同時,但行業周期性的需求變動、鋼材木板等原材料的上漲等因素,整個行業的利潤整體降低,許多中小企業由此陷入了虧損的泥潭。更危險的是,幾乎所有企業都將低技術含量的干貨集裝箱作為核心產品,在競爭關系到生死存亡時,降價成為中小企業殺出血路的惟一途徑。整個行業陷入了同質化的競爭,虛火旺盛的背后是一片哀鴻。這一次,蓄謀已久的麥伯良將以極具風險的方式對整個行業進行了洗牌。“我們在最需要的時候去并購,可以避免許多惡性競爭。”吳發沛說,“并購加強了對下游客戶的服務能力”,更重要的是,中集也因此而提升了對上游供應商的對話能力。站在行業的高度上看,規模化是降低成本、取得價格優勢的一個關鍵所在。在技術化程度不高的干貨集裝箱領域,它不僅意味著采購成本的降低,更意味著提升了與運輸巨頭們的議價空間。

    在麥伯良看來,規模化擴張并沒有風險,最大的風險來自于中集對產業的精準判斷。逢低納進,這個股市上最基本的原則被麥伯良運用得淋漓盡致。麥伯良在中國企業家中被稱為“既精明又務實”的商業領袖,他的這些特點在具體的并購中得到完美的體現。“先承包經營、再收購”是中集創造全新的經營模式,中集通過輸入品牌、管理與技術將瀕臨危機的原工廠盤活然后再進行回購,由于這些工廠大都很快轉入贏利狀態,所以中集每次并購的成本大都低于預期。全國范圍內的并購擴張,使中集很快占領了上海青島天津大連南通等港口城市市場,并在 1996年將韓國現代、進道這兩家全球巨頭斬于馬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干貨集裝箱制造廠。也是在這一年,中集將眼光瞄準了技術含量頗高的冷藏箱。

    技術創新

    分析冠軍企業的成功,技術創新是它們持久占據市場高位的共同秘器。并購能讓一個企業變大,但只有技術的核心優勢才能使企業變強。和其他冠軍公司的成長途徑不同,中集選擇了一個“先大后強”的非常規路徑。自從涉足冷藏箱領域后,中集體驗到了技術所帶來的快感。相比身處紅海競爭的干貨集裝箱來說,冷藏集裝箱的利潤空間顯然豐厚得多。如果說晉升為全球最大干貨集裝箱生產廠,是為了掌控了上下游市場的話語權而獲得系統的競爭優勢,那么進入冷藏集裝箱則,是為了能更好地利用這種話語權而提升自身的贏利能力。不經意間,技術的主動權已握在中集手中。“什么是世界第一?世界標準修訂你參加了沒有?國際行業會議上有沒有你說話的資格?”這段麥伯良經常提及的話,被解讀成中集正在從一個“市場領先型”企業向“技術領先型”企業的蛻變,其標志是買斷非主流的“三明治發泡”技術,并用市場占有率來確定它的主流地位。

    1995年之前,全球95%的冷藏箱都采用日本技術的鋁制冷藏箱,而只有5%來自德國“三明治發泡”技術制造的鋼制冷藏箱。這并不是兩難的選擇,如果采用日本技術,中集將淪為冷藏箱產業鏈的最低端一環,建立世界標準的理想將很難實現。而選擇德國技術,中集可以通過市場的籌碼獲得更多的話語權。簡單的拿來主義并不能使中集擁有絕對的成本優勢,在此情況下,流程再造與技術改良成為了一個急待解決的課題。事實上,早在最初的擴張期,中集就開始通過科學的流程來節省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前中集建立一個新廠需要五個月時,而現在從打下第一根樁到投產運營只需要三個月時間。”吳發沛說,“我現在看到圖紙,就能夠預計到哪一個月進行生產。”正是流程的再造,讓中集跑出了“世界速度”。流程再造對中集并不僅僅是速度的提高,而代表著生產成本的大大降低。在最初引進冷藏箱生產線時,每個生產車間的年產能為一萬箱,但幾經改造后卻擴大了一倍,與此同時,投資生產線的成本降低了 80%。正是對技術與流程的重視,中集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成為了冷藏箱市場的領導者,這一次鋁制冷藏箱的市場份額下降至 30%,中集再一次向“世界標準”邁向了一大步。如今,中集已擁有各類專利850多項,成為了專利技術最多的集裝箱制造企業。為了時刻提醒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中集總部被命名為“中集集團研發大樓”。

    相關多元化

    “了解了中集的的戰略定位,才能真正了解中集為何進入半掛車領域。”在中集研發大樓的二樓展廳,“為現代化運輸提供裝備與服務”的藍色標語擺放在最顯眼處。對于外界來說,中集造車是典型的不務正業,但對中集而言,這不過實現戰略目標的一部分。2002年4月16日,中集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新產品發布會,這次會被認為是吹響了進軍半掛車業務的號角。這讓人想到了十年前進入集裝箱行業大舉擴張的情景,和十年前一樣,中集依然進入了一個被認為是“夕陽產業”。這一次,中集表達的信心與堅持與十年前毫無二致。一個普遍的觀點為中集這次戰略轉移作了注腳:當一個企業在行業中處于絕對領先地位時,相關產業的多元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吳發沛用一句通俗的比喻描述了相關產業多元化的概念:“中集能在海邊能弄到相對便宜的地皮,但并不代表中集一定會投資房地產。”

    在吳發沛看來,中集進入半掛車領域,就像當初中集在干貨集裝箱做到世界第一時進入冷藏箱領域一樣順理成章。“集裝箱的客戶和半掛車的客戶具有重疊性”,吳發沛認為,半掛車不過是給客戶多了一項服務,大多數客戶希望提供一攬子的服務。

    沒有對手的世界是危險的,當一個企業處在絕對領導地位時,行業反過來將會影響企業的發展,這在波動周期只有 13-16個月的集裝箱業更是如此,在鋼材漲價、海運低潮時,中集的業務將會受到影響。雖然這并不對中集的業績造成多大的影響,但對于處于巔峰期的中集來說,尋求突破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正如麥伯良所說:“中集最大的對手是自己”,如今,中集正在沖破極限,挑戰半掛車的世界第一。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