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一類口岸的深水大港虎門港。 邱偉榮 攝作為“世界工廠”的
東莞,每年有大量的貨物出入,但是目前沒有深水商貿港和航道標準偏低的現狀制約了水運的發展,同時也給東莞企業生產的產品增加了運輸成本。
為解決這一矛盾,東莞市交通部門與河海大學設計院聯合編制了《東莞市水運發展規劃》,日前該規劃初稿已經出臺。初稿認為,東莞最重要的獅子洋航道應在2010年前建設
成為能夠允許10萬噸級船舶雙向通航的骨干航道,而獅子洋沿岸將建成5個深水作業區,分擔散貨、危險品和集裝箱的進出功能。
文/記者李少威
現狀
百萬集裝箱舍近求遠 五大河口區尚待開發
港口是發展水運的重要硬件依托,但據專家介紹,在東莞市臨海岸線上,目前還沒有直接服務于東莞的深水商貿港,大型深水泊位建設嚴重滯后,近、遠洋運輸能力尚未形成。這一結構性缺陷制約著東莞水運優勢的發揮,導致東莞市本地生成的集裝箱每年有數百萬TEU舍近求遠,由公路運往外地港口中轉,大大增加了運輸成本,削弱了產品競爭力,同時也給環境及道路運輸造成巨大壓力。
另一方面,東莞的航道通行標準仍然偏低,大型船舶進出存在困難,影響了運輸行業發展,同時也制約了沿河、沿海腹地產業的發展,其中受到航道掣肘最明顯的是東莞的五大河口區。
五大河口區是東莞開展對外海上直達運輸最具開發潛力的河道,其內側腹地屬于東莞市沿海產業帶范圍,功能定位是物流業發展基地和臨港型工業發展基地等,F已有一批外資企業落戶,許多企業的成品、半成品和原材料運輸需要利用海運。規劃單位的專家分析說:“目前各河口區航道通航標準偏低,影響了開發建設。
同時近期將要建設的沿江高速公路將有數座橋梁跨越河口,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制約今后河口區航道的發展,影響東莞市西部沿海產業帶的發展。
專家認為,東莞市外向型經濟形態決定了東莞市物流空間跨度日益擴大,單一的內河區間短途運輸已不能滿足需求。五大河口區憑借其岸線資源和交通區位優勢已成為東莞市開展省際運輸、港澳運輸和國際海上運輸的熱點,港口應當向河口轉移。
規劃
獅子洋建5個深水作業區 為10萬噸船舶開道
據了解,東莞市境內共有航道98條,可通航里程646公里,主要航道有獅子洋深水航道、東江北干流、東莞水道、太平水道、麻涌水道、中堂水道、倒運海水道和大汾北水道等。
專家介紹說,其中最重要的水道為獅子洋深水航道,該航道長約40公里,可通航3.5萬噸級以上的大型海輪。2010年前將投資40億元建設出海航道三期工程,完工后南沙港區至珠江口桂山島錨地全長60公里航程將能滿足10萬噸級船舶雙向通航。
到2020年,其余境內航道也將全部達到規劃標準,在東莞形成以千噸級及以上航道為骨架,四五級航道為基礎,覆蓋沿河城鎮并且與珠三角高等航道網相銜接的通江達海航道網。獅子洋航道可通航5萬至10萬噸級海輪。
獅子洋航道的建成將使其沿岸的新沙南、立沙島、西大坦、沙角港區、長安港區5個深水作業區的貨物出入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