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委、福建省政府近日印發《關于加快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在“十一五”期間。把福建省打造成為海洋綜合實力較強、產業結構合理、海洋科技先進、海洋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友好的海洋經濟強省。
“十一五”期間,福建省的海洋產業增加值將達到年均增長16%,到2010年海洋產業增加值達到1900億元,比2000年翻兩番,占全省生產總值的18%以上,形成以港口物流業、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船舶修造業和海洋礦產能源業、海洋藥業、海水利用業、海洋信息服務業等為主體的藍色產業體系。
2010年建成福廈兩個億噸大港
根據《意見》,到2010年,福建省要建成
廈門、
福州兩個億噸大港,全省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3億噸以上,其中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200萬標箱,形成規模化、專業化、信息化的海峽西岸港口群。按照全省沿海港口布局發展規劃和各港口總體規劃,加快廈門國際航運樞紐港、福州和湄洲灣(南、北岸)主樞紐港、
寧德港和
漳州古雷港等建設開發。支持大型臨港產業項目配套建設專用泊位,吸引、鼓勵國際大型航運、
物流企業和內陸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型企業等社會資金投資經營碼頭、航運設施。爭取國家布點建設石油戰略儲備基地、煤炭中轉基地,促進大型集裝箱、油氣化工、煤炭和礦石等四大港口運輸系統建設。
打通港陸大通道
《意見》指出,福建省將建設福州、廈門、湄州灣、寧德、漳州古雷等主要港灣通往中西部地區和聯系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交通通道,形成拓展縱深腹地的鐵路、高速公路網絡。加快推進溫福、福廈、廈深、龍廈、向莆、寧衢等干線鐵路和連接港口的支線、專用鐵路建設和前期工作,改造提升鷹廈、外福、漳泉肖鐵路,形成省內“二縱三橫”鐵路網;進一步推進“三縱八橫”高速公路主骨干架和重點港區疏港公路、高速公路支線建設,進一步完善“兩縱兩橫”國道、“八縱九橫”省道建設和改造,實現主要港區與省內及周邊地區的重要工業基地、產業中心、交通樞紐、重要城市間通達鐵路、高速公路,形成以福州港、廈門港、湄洲灣港(南、北岸)和寧德港為起終點,通往中西部、對接國家交通干線的綜合運輸通道。
以港興市促進海峽西岸城市群崛起
《意見》指出,福建省要依托大型港灣,壯大臨港產業集群,推動以港興市。提高臨港城市對經濟要素的集聚能力,促進福州、廈門、
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做強做大。充分發揮福州省會中心城市的重心作用,增強服務全省的帶頭示范效應。產業梯度轉移和區域對接,發展上下游配套的項目,協同建設港口配套服務設施,延伸港口物流等海洋產業和石化、冶金、汽車等臨港工業在港口腹地的布局,增強腹地城市發展的產業支撐。推進大型港口火電廠、LNG氣電一體化項目和核電站的布局、建設,重點建設沿海重負荷區500千伏主網架向閩西北延伸電網工程,在中心城市新建擴建一批500千伏變電站,加快形成全省500千伏大環網。
吸引國際性游艇賽事入閩
《意見》提出,福建省將進一步推進濱海高速公路沿線和福州、廈門、泉州、漳州、
莆田、寧德六大濱海旅游區的旅游景點和設施建設,優化開發鼓浪嶼、東山島、湄洲島、平潭島和三都澳、浮頭灣、泉州灣“四島三灣”旅游資源。吸引國際性游艇賽事落戶,推進濱海休閑旅游業發展。彰顯島、灣特色和海洋文化,宣揚福州船政、曇石山歷史文化、廈門鼓浪嶼音樂文化、莆田媽祖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同時,完善沿海一線旅游城市的功能,推進跨區域旅游合作,延伸濱海旅游路線,形成一批旅游精品線路,構建與山水綠色旅游、紅色旅游對接聯動的濱海藍色旅游經濟帶,加快形成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海峽西岸旅游區。
旅游線路向
臺灣本島延伸
《意見》提出,福建省要進一步拓展閩臺海洋經濟開發合作領域。推進能源資源開發合作,聯合勘探臺灣海峽油氣資源,拓展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地區旅游,爭取省內旅行社作為大陸居民赴臺旅游的組團社組織,做好與臺灣接待社的銜接,將旅游線路向澎湖和臺灣本島延伸,構建閩臺一體的旅游線路,打造海峽旅游品牌。同時,發揮現有對臺政策效用,以“小三通”促進“大三通”。擴大沿海與金門、馬祖海上客貨運直航的功能和范圍,推動沿海與澎湖的直航及兩岸貿易貨物經金門、馬祖、澎湖中轉,逐步將沿海一線建成對臺貨物集散地和中轉基地。根據福州馬尾至馬祖、廈門至金門以及泉州至金門客運直航發展要求,逐步將福州、廈門、湄洲灣(南、北岸)等港口建成臺胞進出大陸和大陸居民赴臺旅游的人員往來基地。
一批無民島將封島保護
《意見》指出,“十一五”期間,要基本解決海島飲用水安全問題。加強無居民海島保護和管理,制訂《福建省無居民島保護和利用管理條例》,編制無居民海島開發和保護規劃,繼續對一批無居民島實施封島保護。加強海島重點鎮和中心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平潭、東山、崳山、瑯岐、江陰、湄洲、 南日、大嶝、紫泥等建制鄉以
上海島開發為重點,建設海島水源工程、跨海通道工程、 新能源工程和綠化工程;加強其他有人居住島嶼特別是條件較差海島的公路、碼頭等交 通設施、蓄供水設施、電力和郵電通信設施、污染治理設施以及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 業公共設施建設,適當提高省級投資的補助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