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
物流園區?
就象物流沒有統一的定義一樣,我們尚未發現物流園區的統一定義,統一的物流園區定義既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那么,物流園區有沒有定義,回答是肯定的。
一個由歐洲委員會支助的項目“ FV-2000-Quality Freight Villages Structure and Operations”,其中關于物流園區是這樣定義的: 一個貨運村(a freight village)是一個定義了的區域,在區域內,所有有關商品運輸。物流和配送的活動,包括國際和國內運輸,通過各種運作者(經營者)實現。這些運作者可能是建在那里的建筑和設施(倉庫、拆貨中心,存貨區,辦公場所、停車場,等等)的擁有者或租賃者.同時,為了遵守自由競爭的規則,一個貨運村必須允許所有與上面陳述的業務活動關系密切的企業進入。一個貨運村也必須具備所有公共設施以實現上面提及的所有運作。如果可能,它也應當包括對員工和使用者的設備的公共服務。為了鼓勵商品搬運的多式聯運,一個貨運村必須通過更適宜的多樣性的運輸模式服務(陸路,鐵路,深海/深水港,內河,空運)。最后,一個貨運村必須通過一個單一的主體經營,或者公共的或者私有的,這一點是必須的。
歐洲關于物流園區的定義明確這樣幾個內容:
-物流園區提供包括運輸、物流和配送等所有服務
-運作者是物流及相關設施的擁有者和租賃者
-遵守自由競爭的原則
-物流園區必須具備完備的公共設施
-物流園區提供多樣性的運輸服務
-物流園區單一的經營主體
我們物流園區也可以借鑒歐洲貨運村的定義來分析我們的物流園區。如果依據歐洲的物流園區定義,目前我們國內還沒有此類的物流園區。
歷史幾乎在同一時刻,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
深圳也提出了物流基地的概念。“深圳平湖物流基地始建于1998年12月1日,它的出現可稱國內第一,但當時提出物流基地這個概念,也沒有作太系統、準確的理論上的界定。從國內理論界的研究軌跡來看,似乎存在著這樣一個發展邏輯,就是從配送中心到物流中心。從物流中心到綜合物流中心。再從綜合物流中心的研究發展到物流基地的研究。2000年初,平湖物流基地推出了一個對物流基地界定的概念,叫做‘建設物流事業基礎的一個特定區域’,它的特征有三;一是綜合集約性;二是獨立專業性;三是公共公益性。”
筆者認同平湖物流基地對物流基地特征的定義。雖然,平湖物流基地沒有對物流基地定義(提到了“建設物流事業基礎的一個特定區域”),但是,已經指出物流基地是在綜合物流中心基礎上的,并指出了“綜合集約性”,“獨立專業性”、“共公益性”的特征。據德國專家介紹,在德國,也是這樣,物流園區是大概念,物流中心是小概念。
二、物流園區的分類
為了進一步支持下面的討論,筆者將國內的物流園區進行簡單的分類。 第一種分類:
政府主導型物流園區,大多數的物流園區都是政府主導型的;市場主導型物流園區。浙江傳化物流園區以及德力西。物美集團聯合投資的物流園區都是市場主導型的。
第二種分類:
基于物流產業的物流園區,大多數的物流園區都是基于物流產業的,以
物流企業為主體;基于其他產業的物流園區,外高橋物流園區,
北京空港物流園區等。
三、物流園區發展評述
1.物流園區發展
從國內第一個物流基地開始的中國物流園區其發展已經走過了五個年頭,經歷了一個政府任期和一個五年計劃周期。
上海睿文物流咨詢有限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大約有300多家物流園區,其中將近二分之一分布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等三個主要經濟區域,長江三角洲60家左右,珠江三角洲30家左右,環渤海40家左右。這些都是冠以“物流園區”的項目,還不包括批發市場,商品集散地等“準物流園區”。
如此眾多的物流園區相對我們國家的GDP不可謂不多。我們計劃中的物流園區有300多個,而德國的物流園區只有30多個,而我們中國的GDP還不如德國的GDP。
2.物流園區普遍存在的問題
對物流的概念和理念認識模糊。物流只成為主管部門和主要領導的“口頭禪”,沒有上升為理念。在短短的一二年時間內,從小到大的各種物流規劃全部出臺了,規劃周期太短,規劃不具備操作性數量多、規模小。在深圳、江蘇地區物流園區已經超過同級的其他開發區數量。開發區是一個一個批,物流園區是成批的批。由于條塊分割,部門分立,造成物流園區功能單一和資源分散。
政策不配套。目前國家尚未出臺關于物流園區的政策和法規,因此,政策依據不足。
對物流的期望值過高。深圳、
天津等地都將物流列入支柱產業。
“大而全小而全”、“條塊分割”、“大鍋飯”、“政企不分”等舊體制下的諸多弊端在物流園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物流園區不同于其他開發區,相對而言,其他的開發區是“靜止的”,而物流園區必須是“動態的”,否則,物就不能流。因此,物流園區規劃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規劃和建設規劃,我們尚且不要說物流園區如此大規模的土地規劃,就是一般性的倉庫規劃,倉庫功能的設計仍然是擺在建筑設計部門面前的一個課題,因此,物流園區規劃無疑是擺在物流界乃至其他行業的難題。很多物流園區規劃都通過了政府的批準,但是,這些規劃尚未得到企業和市場的認同。
3.2003年—2004年物流園區發展分析
可以認為2003年至2004年是中國物流園區的轉變年,在2003年至2004年這個階段,中國物流園區發展處于調整和整頓期。2003年國務院開始清理整頓各類開發區,其中包括物流園區,而且在第一批名單上天津某物流園區榜上有名,名列榜首;國家批準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與此同時,在長江三角洲地區興起保稅倉庫建設的熱潮,各地爭相取得保稅物流園區資格;上海、深圳,
南京等地幾個起步比較早的物流園區已經開始調整規劃和重新定位;國際資本和民間資本(除房地產商)進入物流園區,世界著名工業房地產商美國的普洛斯已經在上海和
蘇州等地。
4.保稅物流園區
相比目前廣泛意義的物流園區,保稅物流園區更加理性和科學。一方面,這個基于自由貿易區的設計或設想在國際上有很多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多年來,有很多著名的經濟學家、管理學家以及政府部門對其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和論證。
保稅物流園區的出現將對現有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高新區。邊境經濟合作區、出口加工區等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保稅物流園區對它們來說是新一輪的改革和開放。因此,保稅物流園區的實施將改變現有的經濟格局,必將對開發區、物流園區形成沖擊。
同時,在局部,在業已規劃的物流園區之外,很有可能出現新的具有保稅功能的物流園區或保稅物流園區,因此,保稅物流園區在局部也會改變物流園區現有的格局。
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的誕生是中央政府一個重要的決策,因此,保稅物流園區的影響是全局性的,戰略性的。這是中國政府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必然選擇,它將有利于支持中國作為世界制造中心,有利于優化全球供應鏈,有利于提高中國企業和在區域乃至全球的競爭力。
根據優化資源,合理布局生產力,公平參與國際交換和國際競爭的原則,將不斷會有保稅物流園區出現。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這塊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象當年深圳的“一個圈”一樣重要。歷史使得“自由貿易區”和“物流園區”在這樣一個時刻在“保稅物流園區”巧然相遇了。從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到上海外高橋物流園區再到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現在,除了在上海,天津和
青島等地的“區港聯動”也進入了倒記時。
保稅物流園區是一個過渡,最終朝著自由貿易區發展,因此,一方面,我們不能擁有象開發區一樣多的自由貿易區;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物流園區都會冠以保稅的“桂冠”,因此,保稅物流園區既不是物流園區的起點也不是物流園區的終點。
四、區域特點和典型物流園區發展分析
珠江三角洲
如上所述,深圳在國內是最先提出物流園區概念的,深圳物流園區從當初規劃的八個到后來的六個,我們來看看深圳的“六大物流園區”。
六大物流園區在功能劃分上各有側重。其中,鹽田港區物流園區要依托鹽田港區,加快發展國際集裝箱運輸、中轉、倉儲、拆拼箱加工等;機場航空物流園區要進一步拓展國內貨運,著力突破國際貨運,發展航空物流、國際貨代等業務;平湖物流園區要依托鐵路,利用公鐵聯運,海鐵聯運等方式,側重于深圳港中、遠距離貨物集散,內地—
香港的中轉物流,以及城市部分消費物流的集散、中轉和配送服務;龍華物流園區要依托深圳至香港陸路口岸,重點發展集裝箱貨運接駁、中轉、堆存、拆拼箱、貨代等業務;前海灣物流園區依托西部港區、深港西部通道和平南鐵路,重點發展港口及陸路散雜貨集散、集裝箱中轉、加工、轉運和配送;筍崗—清水河物流園區依托中心市區,主要發揮倉儲、專業市場,采購中心等配送系統功能,定位為市域物流配送中心。
在深圳這個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在物流園區發展上有著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大而全小而全”、“大鍋飯”等一一體現。深圳規劃中的有些物流園區是不具備成為物流園區的基礎條件的,充其量是一個物流中心的規模,然而卻冠以物流園區的帽子。象深圳這樣一個城市需要八個或六個物流園區嗎?它的GDP或貨物流量是否能夠支撐這么多的物流園區?當中國只有一個深圳時,它成功了,如果深圳當初只有一個平湖或鹽田,那么它會怎樣呢。
廣州也不示弱,廣州將依托廣州新國際機場和黃埔港區、黃埔新港區、新沙港區及規劃建設中的南港區,規劃建設南沙物流園區、黃埔物流園區和國際空港物流園區三大國際性樞紐型物流園區,同時在芳村、白云、增城、花都等地建設五大區域性綜合型物流園區。廣州將形成三大五小的八個格局。
廣州和深圳在發展物流園區時過于看中“物流”這兩個字,更熱衷引物流企業的“鳳”筑物流園區的“巢”,是不是物流園區引入了倉儲運輸、物流配送和連鎖企業,物流園區就萬事大吉了呢?物流園區的運作主體未必一定是物流企業。國內的物流企業沒有藥方,國外的物流企業就一定能夠治病救人嗎?
發展物流就是培育物流企業,發展物流企業,培育物流企業和培育物流市場同樣重要。因為我們還不能證明物流是先導產業。深圳在物流基地的創意或創新方面無疑是領先的,但是,作為改革開放前沿,深圳多年積累的深層次問題阻礙了深圳物流產業及物流園區的發展。早在幾年前,在《深圳商報》網站上就有人預言,擔心深圳的物流會不會是起大早趕晚集?看來這種擔心不是沒有根據的。
長江三角洲
《上海市”十五”現代物流產業發展重點專項規劃》已經正式頒布實施。已經頒布的專項規劃明確,上海市“十五’,期間將重點發展外高橋、浦東空港和西北三大物流園區。
外高橋物流園區屬于港區一體轉口貿易型園區。“十五”期間,外高橋地區將重點建設北區1.O1平方公里和南區1.6平方公里兩大國際物流園區,建成200萬平方米倉儲面積,貨物流量達到1000萬噸。
浦東空港物流園區屬航空口岸物流園區。該園區在“十五”期間將重點建設航空物流信息系統,基本形成航空
快遞特色的物流園區。
西北綜合物流園區屬陸路口岸型物流園區。西北綜合物流園區規劃用地4平方公里,以桃浦地區為中心,以未來島開發為標志,并將建設上海道路貨物運輸交易中心,通過大力發展公路、鐵路集裝箱運輸,形成多式聯運為特色的物流園區。
在分析上海規劃的三個物流園區時,我們發現它們的情況也又很大不同。外高橋物流園區是蓄謀已久,蓄勢待發;浦東空港物流園區是在眾議之中尚未抉擇;西北綜合物流園區是希望從自然形成中脫胎換骨。
在規劃中并沒有涉及(至少當時沒有用“保稅”二字)到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和洋山港的同盛物流園區,而恰恰是這兩個物流園區無論是對于上海、長江三角洲、還是中國乃至亞洲都可能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因此,分析上海物流園區發展時,在所有的物流園區中要特別關注外高橋物流園區和洋山港的同盛物流園區。也正是由于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和洋山港的同盛物流園區,無論在規模還是在速度方面,上海的物流園區發展在國內已經處于領先地位。
除此之外,我們還必須清楚認識到上海作為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的遠景和藍圖,“四個中心”決定了上海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特殊使命以及其在物流發展中的特殊地位。上海的物流園區是上海“四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四個中心”將以強大的支撐使得上海成為國際物流中心和國際采購中心。
《江蘇省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江蘇省將建成十四個綜合物流園區和一批(六個)專業物流中心。江蘇的物流園區規劃也體現了“條塊分割”的原則。先是塊,分為3個物流區域:寧鎮揚物流區域,徐連鹽淮宿物流區域,蘇錫常通泰物流區域;然后是條,又按照專業或行業規劃,寧鎮揚物流區域規劃建設5個綜合物流園區,徐連鹽淮宿物流區域規劃建設2個綜合物流園區,蘇錫常通泰物流區域規劃建設7個綜合物流園區。以南京為例,立足交通的王家灣/丁家莊,立足機場的祿口;立足長江的龍潭,立足化工的江北。除此之外,就是一個
揚州、江陰等市也規劃了多個物流園區。
1.寧鎮揚物流區域規劃建設5個綜合物流園區。
(1)南京龍潭港綜合物流園區。
(2)南京王家灣綜合物流園區。
(3)南京機場物流園區。
(4)
鎮江港綜合物流園區。
(5)儀征石化物流園區。
2.徐連鹽淮宿物流區域規劃建設2個綜合物流園區。
(1)
徐州淮海綜合物流園區。
(2)
連云港港口綜合物流園區。
3.蘇錫常通泰物流區域規劃建設7個綜合物流園區。
(1)蘇州唯亭綜合物流園區。
(2)蘇州港綜合物流園區。
(3)
無錫錫北綜合物流園區。
(4)江陰港綜合物流園區。
(5)
常州新區綜合物流園區。
(6)
南通港綜合物流園區。
(7)
泰州港綜合物流園區。
浙江并沒有出臺關于物流園區的文件,由于浙江經濟的特點,更加依靠市場和企業以及外界資本,而且,由于上海洋山港的建設,使得浙江的投資變得慎重。
長江三角洲地區,無論在港口建設和機場建設,還是在高速公路網建設和高速鐵路網建設還有一些不確定的因素,而這些因素直接影響長江三角洲地區物流園區的發展,尤其是海外的巨額資本還以“坐山觀虎斗”的心態進行觀望。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這個會聚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間資本以及海外資本各個方面力量地方,一定會有好戲連臺。
環渤黃海經濟區
在北京有兩個國內外知名的項目或事件,一個是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一個是北京國際科技周,到目前為止,這兩個項目都取得了舉世注目的成功,但是,我們會發現這兩個都不是政府“催生的”,而政府“孵化的”。北京空港物流園區也是類似的特點。
北京空港物流園區,2002年6月6日,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開發區;2002年11月13日,經北京市商委批準為北京市物流基地中唯一重點建設的試點基地。在北京市政府批準北京空港物流園區為市級開發區之前,北京空港物流園區圍繞物流及相關產業的雛形已經形成。
北京空港物流園區與上海、廣州、南京,深圳以及天津等地規劃的空港物流園區不同,它不是“機場行為”,而是利用首都機場的資源,依托機場而不是依附機場。
北京空港物流園區既可以依托物流資源(首都國際機場等),又可以依托周圍的其他產業資源。
北京空港物流園區南與首都國際機場緊密相連,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是中國航線最豐富、覆蓋面最廣、航班最密集、運量最大的航空港。隨著首都機場的擴建,到2008年,年客運能力將由目前的3700萬人次提高到6000萬人次,年貨運能力由現在的78萬噸提高到180萬噸,成為未來世界十大機場之一。
北京空港物流園區周邊緊鄰天竺出口加工區、空港工業區、林河工業區、北京現代汽車城及奧運會場館,區域經濟環境商機無限。
北京空港物流園區依托強大的產業園區和交通樞紐(中國吞吐量最大的機場),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會出現一個北京空港現象。
山東這個經濟大省,這個率先提出“從企業物流到物流企業”的地方,在發展物流方面,秉承了“山東人很實在”的品性,我們沒有看到過多“綱要”和“規劃”。我們卻看到了中國企業中的第一物流品牌—海爾物流,張瑞敏的“物流是用時間消滅空間,商流是用空間消滅時間”反映了齊魯人物流方面的非凡悟性。
來看看進入青島開發區和前灣港的企業,我們就清楚了,在青島的物流園區正在發生和將要發生的物流事件:馬士基、伊藤忠、韓進、以星航運、勝獅;中遠集團、招商局集團、中儲股份、中膠糧油儲備庫;山東海豐集團、青島交運、海爾、海信、澳柯瑪、國風等,膠洲半島似乎在挑戰上海灘?
五、關于物流園區發展的建議
物流是企業行為,是市場行為,也就是因為第三利潤源泉。但是,物流園區不是純粹的市場行為,德國的物流園區并不是各個都盈利,但是德國政府仍然鼓勵發展物流園區。
物流園區的體制問題值得商討,很多物流園區都是政企不分的,這種落后的體制很難成就物流園區未來的事業。
借鑒歐美物流園區發展的經驗,不要僅僅停留在走馬觀花的參觀考察,一定深入研究其發展過程,規劃方法、投資機制、投資主體、運作模式,企業構成等,特別是制度建設。
成立專門的咨詢機構指導物流園區的發展,實行顧問制。在專家指導下發展物流事業,已經被海爾、寶供等企業的成功案例所驗證。個別物流園區已經嘗試了。
物流園區要有相當的規模。物流需要想象力,物流園區需要站得高看得遠,只有規劃的科學合理,不必擔心規模太大,如果規模小就必須限制其功能,就會增加成本。
一哄而上,人人有份的做法導致了數量多、規模小,限制了我們的規模和發展,汽車工業如此,家電工業如此,如今,物流園區也如此。
有效(有效力、有效率)的信息化,沒有信息化就不能稱為現代物流。對于物流園區來說,信息化更加重要,物流園區作為一個物流平臺,只有實現信息化,才能共享更多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等資源。在信息化過程中,避免片面追求高新技術的傾向,要充分利用現有的電信網絡、移動網絡和互聯網絡資源,降低開發和運營成本。
物流園區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物”—依托產業或產業園區;另一個是“流”—依托交通樞紐,歐美的很多物流園區都驗證了這樣一個道理,比如,美國的芝加哥、馬里蘭,法國的勒阿佛爾,德國的不來梅,荷蘭的鹿特丹等等。
六、啟示和預示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在《中國怎樣才能有自己的硅谷?》中寫道:“”為什么各地爭建硅谷?目前,一個爭相建立中國[硅谷]的熱潮正在全國興起。從報刊上披露的情況看,北京、上海,深圳、廣州、
合肥,
西安、
武漢等十幾個城市已經先後提出在今後5年或10年的時間內建‘中國硅谷’、‘華中硅谷’、‘西部硅谷’等等目標。”
驚人相似的一幕出現了—如此眾多的物流園區,面對歷史和未來,我們應該思問:中國怎樣才能有自己的“不來梅”?
記住專家的忠告:制度創新比技術創新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