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04年,是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一個標志性年份,是我國物流繼續深入、務實、快速發展的一年。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對物流發展的大力推動和各類相關
物流企業的不懈努力下,2004年全社會物流總額增幅約30%,社會物流增加值增長約8.4%,以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區域物流一體化為代表的區域物流發展迅速,各類物流企業特別是民營物流企業快速成長,物流企業群體逐步形成,物流市場日趨成熟,競爭日益加劇。此外,一些長期困擾物流業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在取得上述發展成果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由于體制制約、設施落后、服務滯后、管理不善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現代物流的發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專業化程度較低,經營粗放特別是協調運行能力較弱,物流企業質量和效益參差不齊的現象還較為普遍,地區和行業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依然存在,各類相關資源整合的壓力依然較大,我國現代物流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一、現代物流發展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完善
繼2004年9月國家發改委聯合九部委推出的《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之后,又一部中國現代物流發展的重要文件——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編制的、我國第一部國家級的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我國現代物流發展規劃》,在經過近3年的不斷補充修訂和完善、近20稿的反復推敲后,有望于2005年正式出臺。在這份規劃中,對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指導方針、發展目標、主要發展任務和現代物流發展的重點區域和城市,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規劃,對于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前景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和推進意義。
伴隨著九部委文件和上述國家規劃的即將出臺,各級地方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將根據規劃需要和自身實際,結合“十一五”計劃的制定,在統計體系、物流立法、市場準入、合理稅收、土地利用、交通管制、鼓勵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等方面的各個層面上,制定各類配套的相關產業與技術政策并逐步加以完善,特別是物流基礎設施、技術裝備、管理流程、信息網絡技術等方面的管理與發展政策工作將成為重點,協調統一的現代物流技術標準化體系將逐步形成。
此外,物流的學術研究將與政策研究更加契合。物流產業具有高度的產業綜合性、復合性,決定了物流政策研究工作以及連帶的政策環境營造必然要顧及和協調各個產業領域的不同特點與要求。圍繞上述要求,物流學術與政策研究將以物流技術、物流管理、物流服務、物流信息等物流活動所包含的理論要素、內容以及之間的相關聯系為重點展開,為政策體系與政策環境的不斷完善奠定理論基礎。
二、對現代物流管理與運行的組織化,系統化要求日漸提高
作為我國經濟與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支持,發展現代物流的重要性、緊迫性和現實性已被近年來國內物流發展實踐所證實。隨著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和新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對于現代物流的發展速度與水平的要求日益深化,經濟與社會發展對于物流服務供給總量規模需求的進一步擴大已成必然,而對于物流服務效果、物流服務質量與物流服務效率的要求將成為新的熱點,并更為鮮明和直接地反映為對于服務企業現代物流管理與運行的組織化、系統化要求的普遍提升。在此基礎上,物流服務價格水平與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的總要求相適應。這將是2005年我國現代物流發展必須面對的發展局面。
隨著企業物流發展向縱深層次和講求實效邁進,預計2005年工業與流通企業在生產與銷售經營中,對于物流管理與物流技術的應用將從前些年的嘗試與探索,開始結合企業資源整合與流程再造,將企業發展的要求融入其中,對于國內外物流服務企業開展的物流管理和服務,從目標企業自身發展和運作的角度提出較為鮮明的具有較強烈個性化色彩的服務要求,對于物流服務企業的技術、裝備以及物流信息系統的實用性和實效性要求愈發迫切,尤其是對于物流服務企業的系統管理能力和協調運作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更加注重技術手段與經營目的的結合。這對于物流服務企業及其服務的組織化、系統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物流服務企業必須在完善和擴大其原有業務領域的同時,逐步按照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原則,與業內其他傳統服務企業和專業化第三方物流服務企業共同承擔物流服務供給的任務。具備網絡化運作能力和系統性協調管理能力的物流服務企業將在市場競爭中占有優勢地位。
隨著2004年煤電油運緊張局面的出現,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又一次突顯出來,并因此重新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在2005年我國現代物流發展中,以增加系統整體能力、加強運輸組織化率為重要內容的交通運輸發展,將以發展多式聯運、提升場站功能和區港聯動等多種形式,成為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費用的重要途徑。
三、
物流園區將進入冷靜與務實的發展階段
由于在過去幾年中物流園區建設的不規范行為,使物流園區規劃與建設引起了極大爭論,2004年國務院決定將物流園區列入整頓范圍。但這并不表示國家對于物流園區發展本身的限制,而是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對其加以規范,屏棄盲目攀比、形象工程、變相圈地等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錯誤做法。綜合性的物流中心具有口岸集散、分撥配送、流通加工、信息服務、倉儲運輸等多種功能,是區域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依托經濟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節點建設的物流中心,仍將是2005年物流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的重點?梢灶A期,經過一段時間的篩選和整理,在使過去一段時間內存在的盲目發展等問題得到有效削弱和控制后,物流園區有可能再度成為2005年我國物流業發展中的一個亮點。今后的物流園區建設將進入冷靜、科學和多元化發展階段,按照經濟功能與專業化、集約化開展物流經營,進行物流園區的服務功能定位,并依托運輸組織樞紐和交通樞紐特別是依托制造業基地進行布局,將成為物流園區建設、經營的基本思路和2005年物流園區建設的新趨勢。
在這一進程中,各個主要經濟區域及其各自的經濟中心城市,將因其相對雄厚的經濟底蘊和相對完善的市場環境成為發展的重點地區,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與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仍將繼續成為區域物流發展的龍頭。同時,環渤海地區、中南地區等地區的物流發展,將伴隨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泛珠江三角洲(9+2)協作發展和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得到一個較為良好的發展機遇。
四、市場發展與企業進步的進程進一步加快
2005年,現代物流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產業和經濟發展新的生產力,在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的強力支持下,其市場需求與市場結構將在物流服務目標企業與服務行業的共同發展下得以持續擴展和不斷完善。
2004年12月11日以后,我國在WTO協議中承諾的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領域已經全面放開,中國物流市場更加接近全面開放。這一方面有效支持了我國國內與國際流通領域的進一步活躍和繁榮,促使物流需求更加旺盛,但同時也面臨著國外企業進入國內物流服務市場所引發的嚴峻局面。外資企業為這一時機的來臨已經苦心經營多年,并已取得了一定的市場基礎和運作網絡,國外物流企業的進入,將加劇已經趨近白熱化的物流服務市場競爭。與此同時,借助CEPA實施和泛珠江三角洲(9+2)協作發展的契機,
香港物流企業也將積極赴內地發展,更加全面地進入國內物流服務市場。到目前為止,世界知名的跨國物流企業如馬土基、APL、TNT、FEDEX、UPS、DHL等,都已經進入中國市場并獲得較快發展。預計2005年,國外物流企業將發揮自身的資金、技術和人員優勢,通過投資的擴大與機構的提升逐步向獨資經營邁進,并開始根據需要購并國內物流企業,以加快構筑其在中國的運作網絡。
必須承認,上述國外強勢企業的進入,國內物流企業面臨的考驗將十分嚴峻,各類物流企業及其市場份額面臨著重新洗牌的局面。因此發揮自身網絡與本土經驗優勢,加快改制、重組與資本運作的步伐,壯大實力、提升技術與管理水平,并在市場競爭中與之相抗衡,將成為2005年國內物流企業面臨的重要任務。
同時也要看到,國外強勢企業的進入,也為我國物流行業整體服務手段和服務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學習的樣板和發展的動力。服務模式與服務提供主體的多樣化、競爭化,也為更多的工商企業實行專業化發展、開展物流業務外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從而客觀上擴大了原有的市場空間,豐富了現有的市場結構,也為國內物流企業提供了更多發展的空間。國內物流企業如能充分發揮本土優勢特別是網絡優勢與資源優勢,提升合作運作能力,合理利用系統力量,將有可能在新的一輪物流服務市場競爭中贏得新的發展契機。
因此,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合資)企業共同構成的物流企業群體優勢互補、相互融合、合作競爭,共同促進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將有望成為2005年與我國物流市場蓬勃發展交相輝映的又一亮點。
展望2005年,在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行業相關管理部門、工商企業、物流相關產業與服務企業以及各地各級行業協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現代物流發展將迎來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改革與發展共進的積極、健康和高效的新的發展階段。
本文作者系國家計委綜合運輸研究主任,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