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革物流標準化滯后的命
物流標準化滯后一直是制約中國物流業發展的瓶頸。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成立,是否會將此局面從此終結?
中國要盡快建立現代化物流標準體系,是眾多專家、政府官員以及業內人士呼吁已久的事情,正如國家標準管理委員會主任李忠海指出的,物流標準化滯后、物流人才缺乏、部門地區條塊分割管理是制約中國現代物流發展的三大瓶頸。其中,物流標準化滯后又首當其沖。因此,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成立顯然將有助于改變物流業發展中的這種弊端。
標準不統一制約物流發展
盡管我國“物流熱”還在升溫,但是作為一個迅速發展起來的產業,其弊端卻從來是如影隨形。物流標準不統一,顯然就是“物流熱”下的隱憂之一。一項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共有
物流企業2000多家,然而企業物流非標準化裝備、非標準化設施和非標準化行為卻相當普遍。其中又僅有2.6%的物流企業與貿易伙伴之間保持了一致的信息標準。
北京交通大學物流科學研究所所長、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王耀球用一個“散”字概括了我國物流業內這種標準不統一的狀況。王耀球認為,這種“散”又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物流企業的主管部門相互割裂,鐵路運輸由鐵道部管,公路運輸由交通部管,航空運輸由民航局管,這是行政管理分散;二是運輸、倉儲、包裝等物流作業環節不能構成一個有序的連續動作,這是物流資源在操作環節上的分散;三是鐵路的車站、公路的貨場與各企業的倉庫還有一段距離,完成一次物流要經過多次中轉,這是地域上的分散。王耀球指出,散必然帶來亂和低效率。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就是要統一標準。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陸江指出,中國物流作業環節使用的設備,以及包裝、運輸和裝卸等流通環節,都缺少必要的行業標準和行業規范,導致物流效率普遍不高。中國目前托盤總數約為七千萬個,但規格、標準不統一,難以與國際規格接軌,增加了企業出口成本,降低了企業國際競爭力。另外,中國物流企業大多還沒有物流信息系統,不同物流模式的信息系統設計落后,信息缺乏相互鏈接和共享。
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物流標準化程度的差距很大,劣勢更為明顯。國務院政策研究室工交司副司長陳文玲指出,從公路運輸到鐵路運輸的轉換,從鐵路運輸到航空運輸的轉換,從航空運輸到海洋運輸的轉換,致使它們的標準化也要轉換。美國的運輸部的主要職責就是整合各種運輸資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每個商品都要實現標準化,即運輸的標準化、車廂的標準化、車胎(牌)的標準化。只有實施標準化,才能達到物流的現代化。目前,發達國家的物流都實行“一單到底”。就是客戶購物只需要一個訂貨單,所有的運輸方式不管是跨國的還是跨省的、跨城市的,都可以靠相互之間的轉換來達到最終的目的。
而中國缺乏標準化的典型的例子卻包括:海運與鐵路集裝箱標準存在差異;產品包裝標準與物流設施標準之間缺乏有效銜接……這些已經影響到物流系統的效率和水平。相關專家指出:作為一種跨地區、跨行業的運作系統,物流系統標準化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全社會物流效率的提高。
聯合國發布的最新調查顯示:我國的物流過程所占的時間差不多是物流和生產全過程的90%左右。我們做過關于中國物流的調查,有專家分析:我國每年在物流過程中產生的損耗大約是3000億元人民幣,所以可以看出,由于物流過程時間過長、裝載次數過多,造成很多浪費,包括資本、場地、車輛的浪費,導致整個資源的浪費。
目前中國物流業活動的技術標準和工作標準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物流企業準入沒有標準,物流市場如何規范沒有標準,物流立法更是沒有提上議事日程,這些問題不解決,不僅會導致物流成本的上升和服務質量的降低,影響到與國際標準和國際慣例的接軌,而且還會嚴重阻礙中國物流的現代化進程。此外,專家提醒,我國加入WTO,意味著整個的貿易規則、貿易方式、制度、辦事程序要與國際接軌,而且這也使我國的物流企業現在面對的是國際化的競爭。因此,在研究標準化時、在研究制定政策時必需要與國際化緊密相聯,按國際化的標準化來設計。
因此,專家、政府與業內人士一直認為,建立中國物流標準迫在眉睫。去年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推出了物流術語標準,其他標準如物流統計標準、物流成本計算標準、物流工具的標準等也應盡快建立起來。他們呼吁,要盡快設立一個全國性的物流標準化委員會,充分發揮物流社團組織的作用,從而逐步建立起適應現代物流發展需要的物流標準體系。
成立標準委員會歷經波折
據稱,中國物流業規格、標準不統一的原因是,有關物流的標準涉及到很多部門,各部門大多從自身利益出發,制定各自的物流標準,阻礙了全國統一的物流標準體系的形成。
正如李忠海曾經多次在相關會議上談到的,要成立全國性的物流標準化委員會的計劃,事實上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提上了日程,但是,由于物流歸屬的多頭化,這件事情做起來似乎沒有想像中那么容易。
據悉,我國目前的物流管理體制是分割的,物流的政府管理職能是分散的,交通、鐵道、民航等部門都可以管物流,也都在搞物流規劃和建設,這些規劃缺乏統籌和整體協調。這些不協調、不統一的規劃,不僅不適應現代物流的發展要求,而且還導致重復投資、重復建設,造成巨大的浪費。同時,也阻礙了成立全國性的物流標準化委員會的計劃。
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經過幾年的斡旋、協調,一直到近日,才得以“國標委計劃[2003]60號”文,向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發出《關于批準成立“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通知》的急件。通知中說,根據物流標準化工作的需要,經與有關部門協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決定成立“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其國內編號為SAC/TC 269。
為了將來能夠更好地協調、溝通,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副主任王忠敏出任主任委員。據悉,國家標準化委員會下屬200多個委員會中,由主任、副主任出任主任委員的只有4個,而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就是其中之一。
種種的波折,更讓人覺得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的由來不易。正如李忠海在當日的成立大會上說到的,實行物流標準化運作,獲得最佳流通秩序和社會效益,是我國發展物流產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成立,是我國物流標準化工作一個新的開始,希望不同部門、行業發揮各自的技術專長,群策群力,共同推進我國物流標準化工作,促進我國物流產業的協調發展,提高我國物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技術委員會怎樣統一標準
據悉,針對物流標準化存在的問題,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將在工作中發揮組織、協調、歸口管理的作用,組織制定全國物流標準體系表和具體實施規劃,建立物流標準化工作交流機制,組織有關行業研究、解決物流標準化重大問題和急需項目。
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由39名委員組成,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直接管理,秘書處掛靠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具體負責物流基礎、物流技術、物流管理、物流服務方面的標準化工作,委員單位包括有關的科研機構、專業技術標委會、行業協會、物流企業,涵蓋交通、鐵路、民航、機械、貿易、郵政、出版、糧食、醫藥、信息產業、軍事后勤等多個行業。針對物流標準化存在的問題,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將在工作中,發揮組織、協調、歸口管理的作用,組織制定全國物流標準體系表和具體實施規劃,建立物流標準化工作交流機制,組織有關行業研究解決物流標準化重大問題和急需項目。為了實現工作目標,全國物流標委會將設立若干分技術委員會,充分發揮行業機構、物流企業的作用,同時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與其他行業技術機構的支持與配合,共同開創物流標準化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