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技術界的廣泛贊譽,一邊是市場上的冷遇和尷尬,RFID何時才能在中國擺脫曲高和寡的境地?
2005年,當日立研制的微型RFID芯片出現在
北京某次展覽會的門票上的時候,很多人像發現新物種一樣仔細端詳這個神秘的東西,并對它的功能贊不絕口。日立希望這種技術能夠被更多的客戶所采用,甚至將來能夠出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同時看中中國這塊市場蛋糕的RFID廠商絕非日立一家,英特爾、IBM、惠普、NEC等國際巨頭都在或明或暗的摩拳擦掌。
但是RFID巨頭們的中國之旅并不順利。進入2006年,RFID雖然雷聲越來越大,參與的企業數目有增無減,但實際采用的客戶卻寥寥無幾。據IDC統計,2005年中國RFID的市場容量僅為4.7億元人民幣,和全球同期的24.3億美元市場容量相比,這一數字低得可憐。
反觀國外發達國家,情況相對要好許多。在美國,不僅沃爾瑪、麥德龍等零售企業采用了RFID解決方案,連美國郵政、聯邦
快遞等
物流企業也搭上了RFID快車,德國世界杯組委會更是一口氣在320萬張門票上全部貼上了RFID標簽。
影響RFID在中國推廣的因素究竟有哪些?答案不外乎成本高、標準不統一、生態鏈不完整三大方面。其中成本是首要因素,目前,考慮到外包裝價格之后,RFID標簽的整體成本最低可以降至9美分,而根據普遍觀點,只有當RFID標簽的成本降至5美分以下時,市場才會充分激發。迄今為止,RFID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櫥窗內的工藝品—人人嘖嘖稱贊它的精美,但很少有人能夠用得起。
克服這些障礙可能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而諸多廠商希望能夠將臨界點盡量提前。它們深信,只要市場的大門一旦打開,財富就會源源不斷地流進來。IDC也樂觀地認為,2009年之前的幾年中,中國RFID市場的年度復合增長率會超過60%。“許多構建RFID網絡的關鍵點現在都已經落實到位了,2006年年底將是RFID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美國優利(Unisys)公司全球可視化商務副總裁Peter Regen說,“有些人對RFID前景產生懷疑,擔心沒有投資回報,這種情形在30年前最初采用條形碼時也出現過。這些疑慮將被證明是錯誤的,這項技術的日益成熟會讓那些懷疑者感到震驚。”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讓中國的企業客戶親身體會RFID帶來的好處。建立展示中心和應用模型不失為一個好辦法,英特爾在
成都、微軟在北京都搭建了RFID展示室,鼓勵本地客戶和合作伙伴前來參觀和互相交流。微軟還出臺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措施,讓客戶免費試用其RFID測試版平臺,該計劃面向全球推出,中國共有8家本地客戶參加了體驗活動。
這種體驗式的營銷方式顯然有利于打消客戶的疑慮。不過,即便認識到RFID的好處之后,客戶能否下訂單依然是未知數。“RFID技術是很先進,但是成本高昂,對我們企業實際盈利的幫助也非常有限。我們的股東并不贊成大規模部署這種技術。”國內一家著名物流企業的老總對本刊記者說,“它更多的是提供一種差異化的服務能力。”
這是一種冷靜的觀點。在傳統行業中,來自IT行業的各種技術游說和誘惑太過于密集,連最財大氣粗的企業也不得不認真考慮每一種新技術究竟是否適合自己。對于RFID上下游的廠商來說,耐心和腳踏實地也許是最有效的武器,只有當成本、標準、生態鏈等一系列問題得到一一解決,RFID的閘門才能順利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