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遼東半島到雷州半島,我國大陸海岸線是一條貫穿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的弧線。這條弧線就是一張弓,如果在這張弓上搭一支箭,滿弦之際,箭羽正好停在了
成都。
這是10月28日在“2005成都現代物流與條碼技術應用論壇”上,成都市經委副主任陳仲維演講的開場白。幾個月前,成都市提出“把成都建成為西部現代物流中心”后,這個基于人均GDP2500美元,又透著承接東部、聯結西部地理優勢的比喻便時常被成都人提起。成都市正在規劃和建設7個
物流園區,其中的一個便是西部服裝工業園區。此次論壇的一個熱點,就是各園區建設在技術層面上均以條碼為依托,而服裝工業園區以至成都市的服裝行業都要應用條碼技術。
據成都服裝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鄭萬勛介紹,成都服裝的年銷售額達1100多億元,有服裝及配套生產企業2000多家,從業人員20多萬,年生產能力2000多萬套件。但是,成都服裝企業的規模小而分散,本地品牌賣不上價,進商場超市的很少也很難。成都市場上的3000多個品牌服裝中,至少有60%的外地品牌都是成都生產的,貼牌生產造成了成都服裝業有實力、無聲譽的尷尬。鄭萬勛說,成都的服裝行業必須在產業升級上下足工夫才有出頭之日,成都服裝行業協會正在極力推動在服裝行業應用商品條碼的舉措,就是為成都服裝行業的產業升級做準備。
在服裝上貼上條碼,便于交易結算。可是,條碼與服裝行業的產業升級有什么必然的聯系?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管理部主任王慧萍詳盡介紹了其中的奧妙。她說,服裝產品時效性強,對外依存度高,不能有過多的庫存,必須根據客戶的需求及時調整生產,這就要求服裝制造業和服裝零售業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饋系統。我國一些知名品牌服裝應用條碼技術的實踐表明,條碼標識是建立服裝制造業和零售業信息反饋系統行之有效的技術方案。
廣東
東莞市東越服裝有限公司四川辦事處常務副主任李忠說,他們公司僅在四川省就有200家連鎖店,組織生產、配送服裝以及生產環節管理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條碼在制造和銷售之間建立的信息反饋系統。有了這個信息反饋系統,公司能夠以最精確的生產調度、最小的庫存、最及時的配送滿足市場的需求。
成都服裝業的知名品牌相對較少,這些知名品牌大都有被假冒的經歷。在服裝款式不能申請專利的情況下,一款熱銷的服裝上市后,往往會被不法企業假冒,越是熱銷的款式,越是賺不到錢,甚至賠本。
由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牽頭,
上海、福建、廣東、
武漢等10個分支機構共同編制的《服裝行業商品條碼應用指南》描述,服裝上的條碼信息包括3個方面,首先是對服裝的特點、性質如品種、面料、款式、規格和顏色等進行描述的信息,這些信息在完成服裝產品生產時就已經完全確定,是定價、訂購的依據;第二,如果服裝生產企業還希望在銷售、倉儲、物流過程中描述服裝的其他信息,就要增加年份、品牌、設計師等信息,這類信息便于企業內部的信息管理;第三是動態信息,包括生產日期、批號或序列號、訂單號、生產場所、銷售區域、組合包裝的內裝數量等,這些信息對供應鏈管理有著重要的作用,企業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及時了解銷售情況,保證及時準確地發貨與調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