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消息 我國港口正處于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持續最長的一段高速成長期,更加多元化的投資體制是驅動這一輪港口高速成長的最重要的體制動力。交通部有關人士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這樣總結港口發展情況。
來自交通部規劃研究院水運規劃所的數據顯示,在2001年至2005年的5年時間里,我國沿海港口新增通過能力達到10.4億噸,幾乎相當于上世紀最后20年里我國沿海港口新增的通過能力。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里,我國沿海港口新增通過能力分別為4.1億噸、6.9億噸。
交通部水運司港口管理處處長王金文說:“2002年,我國實施港口下放、政企分離改革,港口發展的自主性增強,迎來了新世紀國內港口投資的第一輪高峰;2004年正式實施的《港口法》首次明確提出,國營、私人和外商投資者在投資建設和經營中國港口時享有相同的待遇,港口多元化投資的閘門進一步打開。”
以
日照港為例,2003年以來,這個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小港共開工建設了礦石、糧食、集裝箱、油品等38項港口重點工程,累計完成投資64億元,是整個“九五”期間的8.5倍,也是日照港開港至下放地方16年累計投資的2倍多。
交通部規劃司統計處的數據顯示,2003年,我國內地沿海港口共完成投資226.8億元,其中國家預算內資金和交通部專項資金12.6億元,占全部投資的5%;2005年,內地沿海港口共完成投資542億元,國家預算內資金和交通部專項資金下降到8.7億元,占比僅為1.6%。國有企業、外資港口經營商和部分民營企業已經成為我國港口投資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