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國內郵政物流業過渡性的一年:“三定方案”讓郵政體制改革終于拉開序幕;去年底我國物流市場對外資放開后,各跨國物流巨頭忙于收購、擴建網絡,為涉足國內
快遞市場做準備。
2007年將是大展拳腳的一年:政企分開后的郵政系統將各司其職正式運作;跨國物流巨頭在華的動作將更加頻繁,民營
物流企業將受到更多沖擊;而新《郵政法》的修改結果將影響到大量民營物流企業的生死存亡。
總結:郵政改革備受各方關注
作為國家壟斷行業,郵政體制改革一直備受各方關注。今年3月,隨著“三定方案”的公布,郵政體制改革終于進入了實質性的操作階段。截至今年9月中,各級郵政管理局已宣告成立,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近日也已完成商業登記掛牌在即,郵政儲蓄銀行的組建也正在進行;加上EMS(全球郵政特快專遞)被明確為競爭性業務,國內郵政資費進行了上調……已顯現疲態的郵政系統正在邁出繼1998年郵電分家后最大的改革步伐,一連串的改革動作顯示了郵政欲擺脫虧損,加入市場競爭重新煥發生機的決心。
民營物流企業“內憂外患”
幾大已先后宣布進入國內快遞市場的國際快遞巨頭今年只是蜻蜓點水,并沒有重大舉動。分析人士認為,與國際業務相比,跨國快遞公司經營國內快遞業務,無論在成本還是網絡上都不具備優勢,盡管政策上已經放開,但它們今年大多只是“試水”的性質,并未在國內業務上過多著墨。
而民營物流企業則度過了心驚膽戰的一年。新《郵政法(草案)》第七、第八次修改稿中涉及到的郵政專營范圍等議題,由于威脅了大量民營快遞的生存空間,激起了它們的強烈反應;加上國際快遞公司先后試水國內快遞市場,也給它們造成了壓力。面對外資物流企業紛紛加緊國內市場的部署,目前國內一些中小物流業也在紛紛調整策略,市場上已出現中小物流企業的聯合發展來暫時化解危機的趨勢。
預測:郵政企業摸索前行
對于郵政企業來說,在今年的改革框架基本定下來之后,原來郵政的業務將在中郵集團的牌子下進行市場化的運作。如果說今年是郵政企業的過渡年的話,明年將是郵政企業的實干年。改革之后的運作效果如何,郵政系統能否重新顯現活力,明年將初現端倪。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在實際操作上郵政企業可能還面臨著一些轉變后的不適應,加上郵儲銀行掛牌后,郵政可能會因為缺乏經驗和人才儲備面臨一定困難,郵政企業將在摸索甚至“碰壁”中前行,重新找到轉型之后自己的位置。
更多跨國巨頭涉足國內市場
中國國際貨代協會快遞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劉建新則認為,未來一年物流行業的發展整體看好。但在一些細分市場上,比如快遞業上,由于《郵政法》的修改還不明朗,快遞業的發展也并不明朗。未來一年里,一些大型的外資快遞企業將會繼續發展在華業務,但相信不會有特大的收購。
不過,有業內人士預測,經過今年在網絡擴展上的努力以及試水后的經驗,相信跨國快遞企業在國內快遞市場上的爭奪將趨向激烈。而同時,消費者在國內寄快遞的選擇將更多。不過,跨國快遞的業務重點相信仍會放在國內的國際業務上。
民營物流企業轉型“自救”
已有危機感的民營物流企業明年則可能通過更多的方式轉型“自救”,比如擴大融資渠道、進行行業內部資源整合、互相開放資源等,以求“弱弱變強”。中國國際貨代協會快遞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劉建新表示,在現行政策不變、消費者可自由選擇、市場存在競爭的情況下,非郵政快遞企業會繼續發展。但如果新《郵政法(草案)》中影響到民營快遞生存空間的條款最終被定下來的話,民營快遞企業很可能大批量地倒下。
中國物流與采購協會聯合會副會長黃輔華則在樂觀預測未來物流業發展的同時也指出,內地物流業將會面臨一些突出的問題,比如人才不夠,低價競爭,中小企業對技術的使用速度慢等。對于國內公司來說,人才將是最大的發展制約。這些瓶頸在明年將更加突出。